中国高技术产业化过程的机制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盛亚 时间:2010-06-25

  摘要:高技术产业化的机制问题一直是人们关心的话题。本文从辞海关于“机制”定义出发,揭示出高技术产业化机制研究的三个主要内容:高技术产业化过程各环节的联系方式;这种联系方式发生的逻辑过程;这种联系方式的存在条件。文章联系实际提出了中国高技术产业化机制有效运行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高技术 产业化 机制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definition of mechanizm in theChinese word-ocean dictionary,the paper annouces three maincontents about studying on mechaizm of high  technologyindustrilization:the connecting forms amongst the links ofhigh technology in dustrilization the logic process and theexisting condition of these connecting forms. Finally, thepaper offers several proposals concerning the mechanizm ofhigh technology industrilization running effectively in China.

  Keywords:High Technology,Industrilization,Mechanizm.

     (一)
高技术在国际上还没有一个公认、统一的定义,一般是以研究开发所投入的资金和技术劳动力这两大要素所占比重大小来衡量。美国华盛顿全国基金会认为,高技术产品是指每1000名职工中有25名以上是家和高级工程高技术产业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概念,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不同时期的、科技水平对高技术和高技术产业的选择有较大差异。在美国,根据1977年商务部的定义,曾将收音机、电视接收机、录音机等划为高技术产业,而根据1982年商务部的定义,则将上述产业划为非高技术产业,而通讯设备、办公用机等划为高技术产业。另外,产业政策的目标和强度也能改变高技术产业的范围。例如,日本出于扩大世界市场规模为产业目标的政策意图将生产自动化设备、汽车电气设备的零部件制造业以及新材料产业划为高技术产业,这一点与美国有很大区别。世界公认的高技术包括: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以及生物技术、自动化技术、航空与航天技术、海洋开发技术、通信技术、微技术、激光与红外技术等。这些各具特点又相互关联的高技术领域中前三个领域起着基础与关键技术作用,其它高技术则是前三个技术的集成和延伸,它们的共同特征体现在“四高”上,即科研费用高、职工水平高、产品附加价值高和增长率高。
一项技术能否产业化有两个最基本的衡量标准:一是此项技术增长速度很快,远超过一般技术的增长速度;二是此项技术有广泛的应用前途、普及性;渗透性强。高技术实现产业化并非轻而易取的事,其产业化发展过程比传统产业所涉及的因素要复杂得多,表现出技术要求高、资金投入大、管理因素多、市场风险大等独特的特征和发展过程。一般认为,高技术产业化过程包括三个关键环节:①市场(通过市场调研、预测,了解用户和社会需求及满足市常);②研究与开发(高技术的研究与开发);③生产(组织高技术产品的投入及批量生产)。三个环节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形成科研、生产、销售一体化的循环系统,此循环形成了两个不同的产业化发展道路:一是市场→R&D→生产,即首先进行市场研究,在掌握社会需求后,进行高技术产品的R&D,然后投入批量生产,再进行销售。它有利于减少高技术产品的市场风险,具有市场导向的特征,市场风险小。但有时易受市场需求局限,创造性思路较窄,不易取得重大技术突破。二是R&D→生产→市常,即首先进行R&D,开发出新技术产品后,进行批量生产,然后再进行销售,用新技术和新产品来创造和推动需求。它有利于推动科研人员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勇于创新,从而取得技术、产品开发方面的重大突破,一旦成功,其产品在市场上往往具有垄断性,能在相对较长的时间内获取高额利润。但市场风险大,失败的比例很高。上述两条道路各有利弊,更为科学的方式是两条道路的结合,即在高技术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既考虑社会需求,又注意充分利用R&D能力,寻求二者的最佳结合。这就是所谓高技术产业以R&D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科研、生产、销售一体化的运行机制。
“机制”一词在辞海上的解释是:“机制原指机器的构造或动作原理。生物学和医学通过类比借用比词。生物学和医学在研究一种生物的功能(例如光合作用或肌肉收缩时常说分析它的机制。这就是说要了解它的内在工作方式包括有关生物结构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以及其间发生的各种变化过程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相互关系。阐明一种生物功能的机制,意味着对它的认识从现象的描述到本质的说明”。机制一词用于经济现象其道理一样,具体说机制的含义包括:第一,关系的联系方式,是指这种关系在联系到具体的对象时可以通过什么途径联结起来。所以,机制通常要与对象的结构联系在一起,对于一个不涉及结构的对象使用机制概念是没有意义的。第二、关系的发生过程。在机制范畴中,不仅要抽象出某种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联系方式,还要观察这种联系方式在实现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各种固有性质和逻辑联系。这里的过程并不是指的具体过程,而是指一般地由抽象出的关系及其联系方式的发生过程。这种过程仍然是一种抽象,或是说一般性的、原理性的。第三,关系存在条件及其可变性。机制存在必须考虑条件及其变化的情况,以此增强机制本身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总之,机制是指本质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及其联系方式、发生过程和对存在条件的适应性。基于对机制的上述研究和认识,研究高技术产业化发展过程的机制问题应当从以下三方面展开:①研究发展过程中各主要环节的联系和联系方式,而不研究高技术产业化的具体过程;②研究这种联系和联系方式发生的逻辑过程,一种抽象性的、一般性的过程,而不研究这个过程的具体内容;③研究这种联系和联系方式的存在条件及其变化。
    (二)
高技术产业化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的三个关键环节,涉及到三个不同的行为主体,即科研院所、和市场。高技术成果在这三个不同行为主体间的转化是否顺利,取决于它们的行为及其相互关系。各行为主体可能在转化过程中承担不同的角色,但作为社会经济活动基本单位的企业在其中占据主要地位。因为高技术产业化最终只能通过企业得以实现。根据企业在高技术产业化中扮演的角色不同,各环节因而出现不同的联系方式,表现出不同的高技术产业化运行机制。一般来说,有以下三种典型的运行机制,即企业主体型、科研院所自办企业型和企业——科研院所混合型,这三种类型的联系特征、运行条件和中国面临的问题等可参见表1。
表1 高技术产业化不同机制类型的比较


机制类型     特征           条件
     企业同时作为高科技源和高  ①很强科研实力
企业主  技术产品生产的行为主体,  ②内部科研、生产协调
体型   省去成果转让环节,产业化  ③灵敏高效的信息系统和决
     过程相对简单,常借助外部  策系统
     科研力量。         ④与外部科研院所关系密切
科研院所 科研院所自办高技术企业避  ①科研院所既是科研或教学
自办企业 免成果转让中的利益纠纷,  中心,又是新技术推广、
型    对含量大的高技术成果尤为  孵化中心。
     适宜,我国此类型发展很快。 ②资金雄厚,常借助外部
                   ③有插的科技—经营者
企业—— 科研院所和企业分别是高   ①高技术成果市场前景好
科研院所 技术成果和高技术产品生   ②企业有很强的吸收能力和
混合型  产的行为主体,增加了有   积极性
     偿转让成果的复杂环节,   ③完善的技术市场
     产业化过程相对复杂     ④良好的社会风险机制
机制类型   中国现状
     ①企业科研实力弱
企业主  ②内部研究部门的事业型管理方式
体型   ③信息系统不灵敏,管理 、决策水平不高
     ④与外部院所关系疏元
科研院所 ①科研体制改革不到位。
自办企业 ②资金不足,实力不强,规模小。

     ①科研、生产严重分离,价值取向不同,成果转让困难
企业—— ②中试、二次开发能力不足
科研院所 ③技术市场不完整
混合型  ④缺少风险投资机构,抗风险能力弱

  (三)
由上述高技术产业化的几种运行机制模式可以得出以下一些重要结论:①市场需求是实现高技术产业化的基本前提条件。传统产业是高技术应用的广阔领域和最大市常,要创造好传统产业应用高技术的政策环境、环境和社会环境;②强大的科研力量是高技术产业化的重要依托,在中国基础研究和科研水平不高的情况下,特别注意要与外界科研院所的广泛、密切的合作;③企业是实现高技术产业化的主体,培养一批实力强、基础好的骨干企业为高技术产业化的龙头势在必行;④高技术产业化离不开环境的有力支撑,如基础、、中介机构、宏观政策和管理等,其中成立“创业中心”、“孵化机构”“种子公司”及“风险投资机构”尤为迫切。
在中国,要实现上述目标,保证高技术产业化机制的有效运行,必须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动力问题
高技术产业化各环节的启动和相互转换都需要有足够的动力。高技术产业化的动力主要有:技术推力、需求拉力、政策驱动和企业家创新偏好。“技术推力”是能彼特创新起源思想的一个重要假设。科技史证明,领域的重大突破必将促进新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这种推力促使某些科研单位和企业将注意力和各种资源投向高技术领域,从而促进了高技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这是一条沿着科研成果→高技术产品→高技术企业→高技术产业化的路子。中国建国后30年的国防工业和军事工业就是这样在狭窄的领域内发展高技术产业。这一时期高技术产业的形成与发展表现出高投入、中产出、低效益的特点,对国家的其它产业扩张能力和带动力极为有限。“需求拉力”的思想来源于施穆克勒1966年出版的《发明与经济增长》一书,发展高技术产业不仅可以带来高的增殖,而且能够促进生产要素的改进,促进新型产业的出现及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从而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保证国家安全、维护国家利益。这种基于经济、社会、、军事需求而带动高技术发展称为“需求拉力”其中“经济需求”是关键。中国改革开放十几年,高技术产业迅速向其它领域扩张,如原子能工业、机工业、医药、食品工业等,走出了一条市场→产品→企业→产业的良性循环的路子。“政府启动”是各国发展高技术产业的重要力量。实践证明,政府的规划和组织行为,如社会、科技、产业、区域发展规划以及政策和包括政府的社会福利、科技、产业、地域、经济、财政、信贷、税收、外贸等政策和法律都是发展高技术产业不可忽视的因素。“企业家创新偏好”激励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美国管理大师德鲁克甚至认为:“在灵机一动基础上形成的创新,可能比其它各种原因引发的总和还要多。”
  2.市场问题
在我国,企业在高技术产业化发展中的作用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而科研院所的技术成果又常常束之高阁,其深层原因是企业和研究单位的内在价值取向、目标追求和需求上的不一致造成的,这种由长期计划经济和科研、生产封闭隔离形成的局面必须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完善的市场机制才能得到根本改观。高技术产业化各环节也只有通过市场才能相互适应、相互衔接,实现产业化各过程的有效运转和顺利过渡。人才市场、资金市场、技术市场等要素市场的健全和完善为高技术产业化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
  3.风险投资问题
高技术产业化每一环节的启动和运行都有很大的风险,既有成功的希望,也有失败的可能。目前我国发展高技术产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有国家拨款、地方投入、银行贷款、企业自筹、引进外资及用户订购等六种形式。其中银行贷款(占60%左右)和企业自筹(占30%左右)是主要资金来源,而国家拨款和地方投入仅占7%, 这说明在国家财政还有困难的情况下,重点依靠国家和地方政府解决高技术产业高投入的路子是不可取的。事实上,即使在经济发达国家,政府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导向性”资金也是有限的。通过对美国高技术企业的资金来源分析表明,随着企业发展,风险投资将成为投资的主要形式。因此,解决高技术产业高投入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使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资金筹集走向市场化、社会化,通过市场经济的各种运行手段,把社会闲散资金吸收到高技术开发领域上来。其中股份集资是高技术企业融资的一种主要渠道。其它风险投资如成立“科技开发银行”、“风险投资公司”、“创业中心”等都是应该值得积极探索的解决高技术创业风险问题的重要途径。国外发展高技术产业的事实表明,有高技术企业兴起的地方就有风险公司的存在。世界著名的美国“硅谷”就聚集了全美近50%的风险投资公司。
  4.管理问题
高技术产业发展对管理工作提出新的要求,表现出与一般企业管理不同的特征:①高度重视高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管理。R&D的成败和速度决定着高技术企业的前途和命运,它必须不断地追踪世界高技术的发展动向与自身所从事的R&D的关系,并满足国内外市场对高技术产品的需求作为指导R&D的首要任务。②高技术产业在地址选择、产业区确定,产业带形成等需专门研究和宏观上的统筹规划。③人才管理尤显重要。高技术竞争实质上是高技术人才的竞争。高技术产业的技术人员比重很大,对这些需求层次高、个性、富于创造力并乐于承担责任和从事有挑战性的人才进行管理,必须充分考虑他们的需求特点。④高技术产业的科研、生产、销售一体化给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度,必须用系统的观点分析每个子系统的相互联系及其性。
  5.环境问题
健康、良好的环境是高技术产业发育、成长的基础、根据对高技术产业化过程的分析,高技术环境机制由良好的政策环境、强大的科技阵容、优惠的投资环境、完善的情报和信息、先进的管理水平和适宜的市场环境等构成。
  6.开发区问题
国内外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实践表明,高新技术开发区(NHT2)或科技园是发展高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是高技术向传统产业扩散的辐射源,是科技经济结合、体现科工贸一体化的示范区。我国创办开发区时间还不长,即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不可否认,中国NHT2的建设和发展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如资金不足,创新能力弱、企业规模小、企业产权模糊、产业结构趋同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①实行企业投份制,加快体制改革;②建立风险投资,鼓励多渠道投入;③组建企业集团、树立名牌企业;④完善NHT2市场建设,实现国际接轨;⑤改革管理体制、强化服务功能;⑥做好总体规划、优化产业结构;⑦创造人才环境,提高创新能力;⑧加强立法工作,统一扶持政策等。

主要:
1国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现实模式及其改善。辩证法通讯,1995(2)
2 盛亚.中国技术转移的理论与实际问题.科学管理研究1994(6)
3 邓寿鹏.中国高新技术开发的创新活动和政府宏观管理.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1993(9)
4 齐寅峰,刘岱阳.高技术企业管理.北京: 兵器工业出版社, 1993
5 刘满强.技术进步系统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
6 李相银.发展机制。系统工程,19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