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江西发展水平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刘晓东 时间:2010-06-25

  摘 要 江西最宝贵的资源是生态资源,最具竞争力的优势是生态优势。落实观、建设绿色生态江西是江西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把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突破口。推行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城乡建设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

  关键词 生态经济;建设;战略构想
  
  200多年前,随着世界第一台蒸汽机诞生,人类科技突飞猛进,创造了无与伦比的巨大财富,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和资源的枯竭,并导致严重的生态灾难。目前全球已鉴定的物种约170万种,相当于现存物种的1.7%,许多物种在没有被发现时就已经灭绝了。目前江西省生态环境好,在全国32个省(区、市)中名列第五,这是江西省委、省政府近20多年来,保护生态环境,破解开发与保护难题,实现人与和谐共处取得的最大成绩。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全省环境质量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目前,江西生态环境总体呈退化趋势,各级环境监管薄弱,污染物排放居高不下,环境投诉也不断增多,尤其是水质令人担忧。随着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经济发展与环境容量,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矛盾日趋突出,生态环境保护压力日益增大。
  
   一、江西省生态环境的现状
  
  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西省委、省政府在发展中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了“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取得了显著成效。全省GDP增速连续四年保持12%以上的同时,森林覆盖率达60.05%,居全国第二;全省八条主要河流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75%。 全省总体自然环境状况较好,淡水资源面积约16万公顷(全国第三),森林面积约1.43亿亩;野生植物品种多达5000余种;有10多种农产品产量在全国位居前10位,主要农产品全部实现净调出。全国生态示范区的面积占国土面积57.3%。国家级森林公园有36个,还有35个风景名胜区和世界文化遗产,5个国家级地质公园。但是江西仍存在一系列生态问题:一是生态环境退化,自然灾害加剧。全省森林覆盖率高,但结构不合理,有林地蓄积量仅223万立方米,全国排名第12位。水土流失未得到有效遏制,属水土流失较严重省份之一。以水旱灾害为主的各类自然灾害频率较高,全省农业受灾面积比较大,是全国受自然灾害程度较重的省份之一。二是生态环境恶化,据统计全省共发生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122次,平均每33.93万人,全省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147.5亿元,平均直接经济损失370元/万人;三是工业“三废”对环境污染较大,据统计全省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和平均排放工业废水处于全国中等水平;四是生活污水对环境污染较大,全省城市用水人口593.39万人,城市污水处理能力较差,日常生活污水大都直接排入河流,造成较严重的生活污水污染,属生活污水排放质量较差的省份之一。
   目前江西省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总体处于中低水平阶段:一是农林治理设施不完善,农业有效灌溉属中等水平;水土流失治理力度不够,属水土流失治理较差重点省份之一;二是工业治理设施状况较差,全省拥有废水治理设施1338套,平均每3万多人拥有1套废水治理设施;工业废气治理设施2252套,平均每1.8万多人拥有1套废气治理设施;工业废物综合利用量702×104t,平均利用量0.17t/人,综合利用率较小。全省平均污染治理投资6.33元/人,工业“三废”治理水平落后于其他省份。
  
  二、江西生态环境问题的症结所在
  
  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和不断积累,固有其客观和自然方面的原因,如人均资源量少,历史欠账多,以及自然地理和气候变化的影响等,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是造成严重生态破坏的根本原因,亦是加速生态环境恶化的症结之所在。
  (一)可持续发展意识应需不断加强
  各级领导和政府部门对于发展是硬道理的片面理解,导致在经济建设中出现急功近利和以过度消耗资源换取经济发展的现象。先发展起来,再改善生态和保护环境的错误思想,使一些地区已经形成“先破坏、后建设,先污染、后治理”的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一时发展的现实,因此背上了沉重的生态和环境债务,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严重状况也就难以得到根本扭转。
  (二)对生态缺乏认识,经济活动决策失误
  首先,不重视生态环境的整体性,工程建设忽视生态效应。生态环境的首要特点是其整体性,当人们在某一地域进行开发和工程建设时,对生态环境的干预往往造成牵一发而动全局的后果,有些影响往往要经过几年甚至十几年才能看出。生态建设措施单一、重建轻管,环境治理没有从源头抓起,往往是以末端措施为主,结果令人尴尬的是,建设和治理速度赶不上破坏速度。于是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也就缺乏了连贯性、前瞻性;其次,不重视生态环境的区域性,开发活动“一刀切”。过去我们长期对生态环境的这种区域特性不重视,不考虑自然环境的特点,普遍推行单一经济,处处强调粮食自给,因而导致毁林开荒,毁草种粮,不仅没有发挥资源优势,还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
  (三)市场机制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缺少社会公众参与力度
  市场机制的作用、社会公众的力量从来就不应忽视,特别是我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和信息一体化的今天更是如此。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领域中,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引导、鼓励、支持公众参与和舆论监督的机制尚不完善,全社会特别是对生态和环境投入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从而制约了生态和环境投入的增长。
  (四)法制不健全,部门分割,管理混乱
  1.立法不健全,人治代替法治。目前的法规大多数是政策性的,缺少配套的实施细则,不足以成为执法部门的依据,许多毁林盗伐、哄抢乱采国家资源、滥捕滥猎珍稀动物、任意排放污染物等造成重大生态环境破坏的人或单位,因缺乏具体量刑标准受不到应有的惩戒。此外,法制的权威性不够,许多地方仍然是人治大于法治。某些地方的经济规划、资源开发、工程项目上马等重大决策,仍然仅由少数官员作主,缺乏专家论证和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因而行为短期化成为一个鲜明的特点。
  2.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是一项涵盖面广、涉及领域多的系统工程,涉及计划、林业、农业、水利、畜牧、科技和国土资源等多个部门,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和生态环境问题特点,采取综合配套措施。但是政出多门,归谁管理,归谁负责,这些关系都没能很好的理顺,因而造成了事实上的部门与部门之间协调管理机制不完善,各项措施也就变得“综而不合”。特别是在区域生态建设、跨地区污染治理等重大问题上,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地方之间各自为政的现象依然存在,也就造成了多头管、没管好,管理散、管理乱的被动局面,各项治理措施相互脱节的问题也比较突出。目前产业部门实行“谁污染,谁治理”的方针,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对于林业、草业等还没有实行“谁养育,谁利用”和“谁开发,谁保护”的方针。
  
  三、改善江西生态环境的对策措施
  
  (一)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生态建设
  自然资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必须采取措施切实保护好自然资源。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应坚持开发、利用、整治、保护并重的方针。生态建设对于生态环境的改善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使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得到基本控制与恢复,必须积极开展生态建设,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 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工作。提高森林植被覆盖率,是控制水土流失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关键措施。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增加单位林地面积活立木蓄积量,改善和提高森林生态功能。继续推进长江防护林、珠江防护林等林业重点工程。
  2.加大污染治理力度,控制污染物排放。重点抓好水污染的治理,尽快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或采用小型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集中或分散处理城镇生活污水;提高废气的处理率,特别是二氧化硫的去除率,加强机动车尾气的治理;加强固体废物的综合处理,尤其是有毒、有害废物与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
  3. 加强水土保持和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水土保持应以“预防为主、治管并重、因地制宜、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方针为指导,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强化江河源头区、水源涵养区、饮用水源区、水土流失区、防风固沙区和渔业水域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和建设,重点实施鄱阳湖、赣江源、东江源等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

  4.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农业。一方面提倡实行精耕细作、种田,开创密集型产业;另一方面根据本地区实际,走一业为主、多业结合的道路,加强物质循环利用农业。此外要控制乡镇的“三废”排放,减少对农村土壤、水体和空气的污染;科学施肥、合理使用农药、搞好地膜回收与综合利用,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与农村能源综合建设。
  5.加强和完善保护区建设。建立一个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管理科学、效益良好的自然保护区,加强生物多样性、物种资源安全的保护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促进自然生态恢复,维护生态平衡,促进业的发展。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立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加大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提高生态补偿能力。积极引导社会各方参与环境资源保护和生态建设。
  6.制订生态功能区划和生态保护规划,加强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建设。根据《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发展的要求,划定全省生态功能区并制订生态保护规划。加强已建自然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管护工作,在全省建成保护类型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合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比较明显的自然保护区体系。
  (二)加强管理,促进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发展
  生态环境管理是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生态环境的管理,能有效地促进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要大力倡导建设绿色生态江西环境的价值观念,坚持生产和开发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同步进行。择优选择项目,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和管理,建立健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决策体系。做好绿色生态江西建设的规划,制定并完善自然资源的利用规划,建立耕地、森林、水资源等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提高规划管理水平。完善各项审批和管理制度,认真落实占用各类资源的审批制度和补偿制度,建设项目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建立以循环经济为重要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开展形式多样的“绿色创建”试点示范活动,使人类与自然的开发和利用能够控制在生态环境可自我更新的范围内。
  发展既要遵循经济,也要遵循自然规律。一定要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尽快由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向低能耗、高效率、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建设绿色生态江西的迫切要求。随着近年江西经济规模的扩大,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凸显。如何破解资源紧缺难题? 这既要通过资源开发,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来保证需要,又要坚持节约优先,对冶金、石化等重点行业中的能耗大户进行节水节能节材技术改造。要推行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城乡建设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推行绿色制造、绿色生产,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强化职能,加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切实保护好江西的绿水青山。对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实施强制性淘汰制度,依法关闭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推行清洁生产、清洁建设、清洁消费,从源头控制污染源总数和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强空气质量、水质断面自动监测和污染源在线监测,依法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关闭浪费资源、破坏生态、严重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综合治理生态脆弱地区,着力改善重点流域和区域的环境质量。各地在招商引资中一定要把住环保这个关口,绝不能再把那些不符合环境安全要求的企业引进来,已经引进来但达不到整改要求的,必须关停并转。要进一步运用行政、经济、法制的手段,加大环保执法监督力度,充分利用价格杠杆促进节能环保。项目再大效益再好,破坏生态环境的坚决不搞。江西正处在加快崛起的重要发展阶段,大批产业经济的重大项目正不断开发、形成、启动和建设,我们要严把市场准入关,有效控制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审批和过快增长,突出抓好工业、、建筑三大领域和钢铁、有色、煤炭、电力、化工等9个重点行业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大力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突出抓好整治饮用水源污染、治理重金属污染、整治工矿企业集中污染、有效排除环境安全隐患四项工作。实行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和排放许可制度,强化限期治理制度,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建立环境质量评估考核制度,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建立健全环境保护责任制,对各级领导实行环境质量一票否决制。
  完善引导机制,鼓励企业推进节能环保。加大财政对节能环保的支持支度,采取建立节能专项资金、节能环保项目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进一步细化相关政策,运用价格、税收、信贷、征费等手段,建立和完善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通过提高能源消费、环境污染成本,增加环保效益引导企业走节能减排循环发展道路。
  (四)全面规划,逐步实现产业结构调整
  按照江西省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要求,结合全省自然环境特征、生态环境保护的薄弱环节以及不同地区的经济特征,对全省产业结构进行规划调整。
  1.进一步调整工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先进的工艺技术,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继续对技术落后、设备陈旧、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治理困难的企业严格实行关、停、并、转,对未达标的污染企业实行限期治理,大力发展能耗小、无污染或少污染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强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管理,保证环保设施的完好率、运行率和处理率,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特别对乡镇企业要加强监督检查,促进企业进行污染治理。重要水系中、上游地区要严格控制水污染严重的工业。
  2.实现农业结构性调整,使农业资源长期为人类服务,根据各地生态条件发展循环经济和“三高”农业,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缺水地区发展节水农业和建立旱作农业示范工程,推广节水灌溉管理技术和发展渠道防渗技术,提高水利用率,因地制宜改变农业种植结构,减低农业对水的依赖程度。以分类经营为指针,培育资源为基础,提高效益为中心,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实现林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生态公益林林分质量,提升林分生态功能等级,建立点、线、面相结合的生态公益林体系,在全面推动生态公益林体系建设的同时,建立和发展既有规模又具特色的商品林基地,实现林业产业结构调整。
  建设“绿色生态江西”,是中共江西省委在十一届十次全会上提出“十一五”时期将重点建设的“三个江西”之一,是江西站在新的起点上谋求更好更快发展的新理念,也是全省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发展与环境良好关系的重要目标。因此要始终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开发与节约并举的方针,坚定不移地实施生态立省、绿色发展战略,坚持在集约利用资源中求发展、在保护生态环境中谋崛起,努力实现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同步提升,积极探索工业化与城镇化较快推进、环境得到很好保护的经济发展之路。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资料
  [1] 桂榕《落实节能减排目标 建设绿色生态江西环境》,江西日报 2007年9月9日。
  [2] 周国兰《着力推进节能减排建设绿色生态江西》,《发展观察》2008年3月。
  [3] 余章树《全国人大代表涂勤华:大力实施绿色生态江西工程》、《中国产经新闻》2008年3月。
  [4] 建设生态江西 赣打造工业园区环境优势品牌,新法制报2008年3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