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与环境约束下欠发达地区的工业发展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赵西三 时间:2010-06-25

  摘要:欠发达地区正处于化加速阶段,工业发展面临的资源与环境约束更为显著,有效缓解资源与环境约束的主要手段是通过产业结构升级与技术提升,推进工业发展模式的转变,资源与环境约束的增强在某种程度上会推进这一转变过程,实现工业发展的两个转型,增强区域工业竞争力。

  关键词:资源与环境;欠发达地区;工业发展
  
  当前,发展面临的资源与环境约束日益增强,作为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大户的工业部门面临的情况更为复杂,工业化中期快速发展阶段的定位、区域工业发展的不均衡、传统产业比重过大、核心价值环节的缺失等等,都使得中国工业发展必须寻求新的发展模式。
  但是,工业发展存在着较强的内生性和路径依赖,中国区域之间资源禀赋结构和工业发展情况极不均衡,区域间工业发展有着不同的资源禀赋条件,沿海发达地区经过近三十年的快速发展,工业生产率大幅度攀升,资本与劳动的相对稀缺程度发生改变,逐步进入产业优化升级阶段,而欠发达地区尚处于工业化初期或刚进入中期阶段,工业发展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仍然会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客观上仍然需要依靠资源的消耗来维持工业竞争力,工业污染短期内也不会降到一个较低水平,既要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传统工业以获取比较优势,为产业升级积累资本,又要在一些高技术产业部门加快发展步伐,以免与发达地区的差距继续拉大,工业发展面临的压力更大。
  
  一、欠发达地区工业发展面临的资源条件
  
  一个地区的工业发展是内生于区域资源禀赋条件的,只有符合区域当前的资源相对优势的工业产业结构才能有效推进工业化进程,提升区域工业竞争力,经济发展的一般是通过拥有相对优势产业的发展,积累资金、技术等资源,使得要素禀赋结构逐步高级化,从而实现产业和经济结构向高级形态转变。欠发达地区大多拥有较为丰富的传统资源,在发展中逐渐依托资源形成了传统工业产业体系,但是,长期以来中国实行与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相适应的低原材料价格、低农产品价格以及低工资的经济政策(林毅夫,1989)[1],使得欠发达地区资金、技术积累较慢,即使有积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也被用来支持并不具备相对优势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改革开放以后,工业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以及东部地区的快速发展,欠发达地区的传统工业体系由于缺乏沿海地区的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没有得到产业升级与技术改造,在市场竞争中被发达地区远远拉在了后边,使得欠发达地区工业发展模式在某种程度上“锁定”在较低层次,提升的内部张力与外部拉力都明显不足,这也是老工业基地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种锁定效应使得欠发达地区工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的难度增大,加剧了工业发展面临的资源与环境约束条件。
  工业发展的重点是提高工业的竞争力,而工业竞争力的核心是产业结构与技术能力,金碚(2006)认为[2],从工业发展的历史看,产业结构是随着禀赋条件的逐步改善与区域比较优势区段向上演进而逐步升级的,工业技术路线总体上是沿着从“耗费资源损害环境的技术”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技术”升级的方向不断进步的。在资源与环境约束增强的条件下,欠发达地区的工业发展必须尊重客观的发展规律,脱离资源禀赋的“赶超型”工业发展是没有竞争力的。欠发达地区的工业发展要把重点放在两个方面,一是构建符合资源禀赋条件的产业结构,重点是提升产业内部结构。在一些有资源优势的产业中要加快发展步伐,推动延伸产业链条,优化产业内部结构,在资本与技术积累中不断推进传统产业升级,不仅可以缓解资源与环境压力,也能促进区域工业竞争力的提高。二是构建符合资源禀赋条件的技术体系,重点是提升主导产业的技术能力。围绕区域资源禀赋与产业结构构建技术体系,在区域内的主导产业里大力推行技术改造与升级,形成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竞争力的技术能力。
  
  二、欠发达地区工业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
  
  根据中国社科院2008经济蓝皮书发布的数据[3],目前,中国东部已进入工业化后期前半阶段,中部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前半阶段,西部处在工业化前期最后阶段,欠发达地区大多正处于工业化前期或中期阶段,未来一段时期,推进工业化进程仍然是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重点,对资源与环境的压力日益增大。这一阶段工业发展的典型特征是增长方式粗放,结构层次与技术水平偏低,主要工业产品大多属于基础性上游产品,资源消耗大,生态环境破坏严重,附加值低,资金与技术积累小,制约了产品结构调整与技术改造升级,对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投资不足,造成工业整体技术水平比较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阶段决定了,在当前资源与环境约束日益增强的情况下,欠发达地区工业发展不能走发达地区“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必须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才能不致损害工业发展的长期竞争力。
  当前资源短缺严重,资源价格高企,欠发达地区如果还是主要依靠耗费资源来推进工业化,工业竞争力必将逐渐丧失,必须推动工业发展模式由资源耗费环境损害型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转变,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在产业和技术选择上不再重复以前发达地区走过的老路,实现工业的跨越式发展。从产业结构看,欠发达地区工业产业结构层次偏低,资源与环境约束增强会使一大批实力弱、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大的产业和企业失去竞争力,从而使资源重新配置到层次较高的工业部门,工业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不但缓解了欠发达地区工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也提升了工业产业结构,提升工业的整体竞争力。从技术角度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技术的发展必然推动欠发达地区工业技术的更新换代,从而使产业与产品结构得到优化,工业竞争力增强。建国以来,欠发达地区的工业发展存在明显的高耗、低效特征,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资源与环境约束日益增强,欠发达地区有足够的动力通过技术革新,实现工业发展向集约化转变,跨过一些产业与技术层次,尽快实现工业竞争力来源的转移。

  三、资源与环境约束增强下欠发达地区模式选择
  
  面临这加快工业化进程和缓解资源与环境约束的两难选择,欠发达地区的工业发展决不能再走东部工业发展的老路,必须在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同时推动工业发展模式由资源耗费型向资源节约型、由环境损害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
  1.推动欠发达地区工业发展模式由资源耗费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从行业角度看,资源消耗量大以及资源利用效率低的行业和部门对资源节约技术有着较高的需求,而资源消耗量大的行业在欠发达地区工业结构中占有较大比重,一方面表明资源节约的潜力较大,一方面这些行业对资源节约技术和设备的大量需求必然提升欠发达地区工业的整体竞争力。从产业结构看,欠发达地区工业产业结构层次偏低,资源约束会使一大批实力弱、资源消耗大的失去竞争力,从而使资源重新配置到层次较高的工业部门,工业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不但缓解了欠发达地区工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也提升了工业产业结构,提升工业的整体竞争力。从技术供给角度看,对资源节约技术的需求必然带动欠发达地区相关工业部门的快速发展,从而使工业结构得到优化,工业竞争力增强。
  2.推动欠发达地区工业发展模式由环境损害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环境污染是典型的“外部性”问题,最有效的解决方法是“内部化”,内部化必然带来部分产业和企业成本的增加,从而削弱竞争力,但作为强制手段的“内部化”会通过不同方式提升工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欠发达地区工业由“环境损害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一是环境成本的“内部化”会迫使企业加大技术投入,从产品设计、技术选择、产业链(价值链)设计上考虑到环境因素,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拉动产业整体技术水平提高,提升工业竞争力。二是环境成本的“内部化”必然使得一批技术差、效益低的企业“关、停、并、转”,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带来工业发展模式的根本性转变。三是内部化对环境保护技术和产品的需求会拉动环保产业快速发展,欠发达地区较低的工业结构对环保产品的需求潜力很大,而环保产业技术层次与附加值高,本身的发展就是对欠发达地区工业结构升级的贡献。
  四、结论与建议
  实践证明,忽略资源与环境的工业发展最终损害的是工业的长期竞争力,面临着日益增强的资源与环境约束,欠发达地区必须以增强区域工业竞争力为核心,制定适合区域资源禀赋结构和发展阶段的工业发展战略。现阶段欠发达地区的工业发展,必须充分考虑到资源禀赋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欠发达地区必须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后发优势,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与技术提升,实现区域工业发展方式的转变,资源与环境约束的增强从某种程度上会推进这一转变过程,但是这一过程如果是“自发形成”,那么我们就是走许多国家或地区“先污染、后治理”工业发展的老路,损害的是未来的经济发展能力,“落实发展观”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正是对这一进程的主动参与,但参与不是干预,工业发展模式是内生于区域禀赋条件的,直接干预会使得工业发展模式偏离区域禀赋条件,最终阻碍工业化进程,而参与是通过市场机制,在政策层面上积极介入,在产业层面上加强引导。对于地方政府部门来说,一是要制定有效措施使资源与环境成本内部化,把资源与环境约束传递给微观经济主体;二是要完善制度建设,构建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引导投资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工业项目转移,从而推动各类经济主体积极参与工业发展模式转变进程。在产业和企业层面上,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推进节能减排,加快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的实施步伐,是资源与环境约束下欠发达地区工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
  [1] 林毅夫.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 金碚.资源与环境约束下的工业发展[J].中国工业经济,2005,(4).
  [3] 中国社会科学院.2008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