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人”的理论蕴涵与当代价值.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王国生 郭郦 时间:2010-06-25

  摘要:当代社会生态问题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围绕着生态危机的根源,有识之士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并形成了“强人类中心主义”与“弱人类中心主义”、“深生态学”与“浅生态学”之间的争论,但不管怎样,这一系列的争论都可以归结到人的文化价值层面上来,当代的生态危机表面上是天灾,但更是人祸,人要想走出当代的生存困境,必须从人性自身着手,弥补人性的缺失,努力树立一种“新人”形象。

  关键词:“生态人”;生态文明;内涵;当代价值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人类相继经历了的或原始的、奴隶的、封建的和资本的社会形态,而对应于社会形态的演变,人的存在类型也可相继分为“自然人”、“道德人”和“人”。“自然人”和“道德人”这两种人已经为历史的所淹没。文明时代占主导地位的是“经济人”,“经济人”假设提出之初确实有其积极的社会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人们的进取性和创造性,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弱,有利于社会财富的增加。但“经济人”本身是存在缺陷的,它“最小——最大”(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利益)的思维方式、过度追求物质享受的生活方式以及消耗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必然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引发生态危机,因而“经济人”也就成了“不可持续的人类”[1],工业文明时代的种种危机以及人类的生存困境都表明了这一点。在这一时刻,历史呼唤着新的文明时代的到来,需要新的人格模式的确立。
  
  一、生态人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对于工业文明之后的新的文明时代,著名的后现代主义思想家托马斯·伯里将其称为追求生态文明的“生态时代”,[2]而胡锦涛总书记在作十七大报告时,也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可见,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当今全社会的共识。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形态下人与自然关系尖锐的对立不同,它强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睦、协调、良性循环,并以此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与全面发展。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崭新的文明类型,也需要一种新的主体承担者,以此表征、创造和建设新文明,我们将这种人类存在的新形态称为“生态人”[3]。
  (一)“生态人”概念的界定
  “生态人”是与“经济人”相对应的,与“经济人”相比,它是一种更加符合人类本质的理论设定。“生态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生态人”不仅追求人与自然的共生,还追求个人与他人、人类自身的完善,这实际上是一种理想中的人,是“理性和谐人”的代名词。狭义的“生态人”是指单纯的环保人,在当前的社会发展阶段,我们既不主张这种完人,也不主张单纯的环保人,我们所指的“生态人”重点应该突出的是其对“人与自然平衡的向往”,毕竟生态危机是当代社会所有危机当中最为根本性的,同时,它也应把社会的和谐和人自身的完善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因为“对自然的解放与人的解放是分不开的”[4]。由此我们可以将“生态人”定义为具备生态意识,并在经济与社会活动中能够做到尊重自然生态,约束个人与集体行为,实现人与自然共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个人或群体。“生态人”既可以指国家,也可以指政府、和个人。
  (二)“生态人”的价值观
  “生态人”并不是从纯粹的功利角度来阐述人对自然的依赖性,而是更加强调从人的本质内涵来诠释。在“生态人”的观念中,生态问题的解决不是一种人类生存的某一特定阶段上用来应付特殊生存境遇的权宜之计,而是一种根本的生存原则,因此,“生态人”除了具备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等生态意识外,还应具有以下价值观念:
  1.具有整体论世界观或生态世界观范式。与传统的天人对立、人与自然的掠夺观不同,“生态人”抛弃了近代以来机械论世界观和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以有机系统论的观点看待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将人——自然——社会看作一个有机系统整体,其中的每一部分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处于普遍的联系中,认为人和其他生命一样,只是生态系统这个有机上的一个网络点,人类生命的维持与发展要依赖于整个生态系统的运行,人与自然之间不是单项的、因果的关系,而是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的相互作用。
  2.树立生态安全观。“经济人”只注重经济利益,无所顾忌地掠夺资源,而“生态人”将生态安全放于首位。生态安全是生态学上的概念,它是指“在地球几十亿年漫长的生物与环境协同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任何生物必需的特定气候、温度、湿度、光照通量等生态参数处于稳态时的状况”。“生态人”能够意识到失去生态安全的最大效益是虚假的,因而在决策时将生态安全置于首位,如果其行为危及到生态安全即使利益再大也要放弃。
  3.拥有生态善恶观。生态善恶观是“生态人”的核心,生态善恶也即生态道德,它扩展了传统道德的界限,把道德关怀引入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使人们以道德理念去维系生态平衡,树立人对于自然的道德义务感,因而对人类具有更大的约束力。当有了这种善恶观时,就会把保持生态平衡作为个人的一种人生责任,当其行为有利于生态平衡时感到高兴,而对破坏生态、伤害生物的行为则感到悲哀。

  4.主张环境公平、正义观。环境公平是针对环境伦理的缺陷而提出的,但它也同样是“生态人”坚持的一个准则,环境公平包括代内公平、代际公平。尽管我们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但由于各地、文化水平的差异,环境资源分配的不均衡,“不同的阶级、群体对环境会有不同的诉求,因而其利用的权利、履行环保的义务也应有所差别”。环境正义理论要求我们必须实现环境资源所有权与享有权分配方面的公正,应承担环境责任方面的公正,最终达到环境权利、环境责任和环境义务的统一。
  5.推崇经济、社会和生态三者相协调的发展观。“经济人”以高耗费、高污染的方式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忽视了生态价值、生态效益和社会和谐,这是一种片面的、不可持续的发展;“生态人”则不然,“生态人”是以全面的、整体的视角来审视问题,坚持经济、社会和生态三者的统一,追求包括经济持续增长、自然生态平衡、社会和谐有序在内的综合效益。
  以上只是对于“生态人”价值观的一个简要陈述,并不能表明其全部内容,并且在不同的社会状况下,出于不同的立场和主体利益的差异,对于“生态人”的内涵及其特征的理解也会有所差异,但其基本精神是一致的,重视生态观念和生态保护是共同的。
  
  二、“生态人”理论的当代价值
  
  “生态人”假设作为一种崭新的理论体系,在当代人类面临生态危机,经济发展遭遇瓶颈的时刻,对于我们走出发展的困境具有极好的启示。
  第一,“生态人”价值观对于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维护和保持自然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当代的生态危机,很大程度上是由人的工具理性、技术理性膨胀所引起的,而“生态人”坚持一种人地和谐的自然观、可持续的发展观,要求在不危及自然生态系统的前提下,谋取个人利益,因而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同时,“生态人”的观念也有利于平息环境伦内各个流派的争论,“生态人”并不像“动物权利论”、“生态中心论”等流派那样在某些问题上展开论辩,它从人的本性出发,提倡一些更易于理解的观念与普遍的价值观,更容易为社会所接受和传播。
  
  第二,“生态人”的观念深化和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发展三阶段”理论,是人的发展中的一个更高层次。马克思在论述“人的发展三阶段”时并没有具体展开,只是抽象地将其描述为“人的依赖关系、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生态人”理论恰好弥补了这一缺失,是对人性的更为具体的描述,而它强调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公平与正义”、“重视人的需要的满足”,也为引导人们如何实现全面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维和方向。
  第三,“生态人”是贯彻落实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体支撑。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就要求我们实现从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到产业结构、经济方式的转变,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摈弃铺张浪费现象,坚持实用节约的原则,要求社会的经济生活以环境资源的承载力为基础,坚持可持续发展,力求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方共赢,而这一切恰好是“生态人”的利益目标和价值取向,是“生态人”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生态人”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互为目标、互相促进的。
  第四,“生态人”的观念有利于推动当代的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当前,我国的政府管理体制存在着许多弊端,如沿袭多年的GDP政绩考核方式;按行政区划管理生态,破坏了生态本身的统一性,造成地方保护主义利益盛行。因此,政府作为“生态人”必须推进体制改革,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建立生态管理制度;将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的指标纳入政绩考核体系;依法保障公众在环境事务上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力求对极具整体性的自然生态系统进行统一而有效的保护、管理,努力构建“生态型政府”。
  总之,“生态人”理论作为一种崭新的价值体系,在当代具有极其重要的功能,但它本身还不是十分完备,还有许多缺陷和不足,在如何实现从“经济人”向“生态人”的过渡上还存在着许多障碍,这还需要理论界、知识界的共同努力和探索。
  
  :
  [1] 徐景安.你的选择与的未来[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4.
  [2] 格里芬.后精神[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3] 徐嵩龄.环境伦理学进展?押评论与阐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4]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5] 王如松.生态安全与生态建设[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2.
  [6] 雷毅.环境伦理与国际公正[J].道德与文明,2001.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