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失业成因及治理对策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张洪艳 时间:2010-06-25

  摘要:失业是我国进入市场后必然的经济现象。就我国东北老基地而言,失业既有总需求不足的因素,也有行业垄断和制度方面的因素,因而有必要建立健全一个全方位的治理失业的政策体系,进而解决或削减总量性失业、行业垄断性失业和制度性失业。

  关键词:东北老工业基地;失业;治理
  
  在西方经济学中,失业是劳动者没有工作,不能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社会现象。失业既包括新增劳动者找不到工作,也包括原有工作者失去正在从事的工作而又找不到新的工作。考察东北老工业基地当前失业状况的结论是:不仅存在较为严重的总量性失业,而且存在非常明显的行业垄断性失业和非自愿性的制度性失业。
  
  一、总量性失业
  
  总量性失业是指由于总供给和总需求的非充分就业均衡所引发的失业。一般经济实践认为,总量性失业主要是由于总需求不足造成的,当总需求大于充分就业的总供给时,产生通货膨胀;当总需求小于充分就业的总供给时,就产生失业。我国目前总需求存在明显不足,东北老工业基地大量的失业和下岗人员难找到新的就业机会,与总需求不足有较大关系。
  为了治理这种总量性失业,市场经济国家通常采用总量性宏观经济政策,其中,包括扩张性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贬值性汇率政策等。如果经济中市场化水平较高,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所取得的效果就比较好。尽管在我国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要考虑到体制和上的“折扣效应”或“漏出效应”。但是,就我国已初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而言,总量政策还是具有一定效果的。只要我们依据我国国情灵活运用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总还是可以最终消除总量性失业的。
  
  二、行业垄断性失业
  
  行业垄断是指政府部门对某些生产行业进行直接的行政干预和控制,设置准入壁垒限制竞争而造成的该行业在产量和价格上的垄断状况,无论该垄断行业是“夕阳产业”还是“朝阳产业”都会间接造成失业。夕阳产业的行业垄断必然意味着维持一定高水平的就业量,而这种就业属于无效就业或隐性失业。近些年,东北老工业基地正是“夕阳产业”淡出的时期,此间会产生大量失业工人;对于市场潜在需求旺盛,并且是新兴产业的“朝阳产业”,行业垄断就意味着低效率、低产出和高物价。同时,也意味着经济中大量生产资源不能转移到满足该方面的市场需求,可能造成资源闲置,还可能造成那些本来可以找到工作的劳动力处于闲置状态,成为失业者。
  行业垄断性失业常常伴随着垄断行业外的高失业和垄断行业内的高收入并存现象。一国经济中高需求行业的垄断程度越严重,则这种高失业和高收入并存的现象也会越严重。目前,行政垄断行业受西方民营化浪潮的冲击,所占比重已很小,故对经济中总体就业状况影响已不大。而当前我国的情况却不大一样,我国目前的行政垄断行业主要有邮政业、电信业、保险业、业、非义务业、医药业、共用服务(电、气、水、热等)业、传媒业、石化业、铁路运输业、航空业等。不难看出,这些行业都是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市场潜力巨大的朝阳产业。对这些行业的垄断很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失业问题,而且这些行业大多具有生产和社会发展的基础结构的性质,因此,其垄断经营形成的价格过高和产出过低,将会提高其他产业的生产成本和压低他们的盈利性与生产力,从而削弱和阻碍一般产业与整体就业的扩展。因此,相比正常的竞争经济,这些行业垄断会产生负的“乘数效应”,使得就业机会成倍的缩减。这种就业损失之巨大,即使是垄断行业凭借其不计成本的优势而多进一些冗员也远远无法弥补的。
  对于行业垄断性失业,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市场经济国家已有的做法。主要措施包括完全放开垄断(民营化)、垄断行业分块引入竞争、垄断行业管理方式和经营成本的信息公开,以接受公众监督,垄断行业的产品定价实行民众和专家的听证会制度等。实践证明,这些措施在减少垄断性行业的负面影响,降低垄断行业的过高价格,以及扩大垄断行业的产出量和就业量方面,是卓有成效的。关键是要排除垄断行业的利益集团对中央和地方政府决策的压倒性影响力,真正开始着手消除行业的行政垄断所产生的各种负面影响,特别是消除对就业的不利影响。只要根据不同行业的具体情况,采取上述不同的措施,总是能够取得一定的成效。
  
  三、制度性失业
  
  失业从失业者最初动因上可分为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自愿失业是指个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自愿选择了暂时不就业所形成的失业现象。自愿失业者不接受相伴的就业机会较多而市场通行的较低水平的工资率,而非自愿失业者是接受的。

  西方学关于自愿失业的结论是:自愿失业有较严格的体制和制度条件的约束。首先,要求所处的经济是较为成熟的市场经济。如果市场制度尚未成熟,市场中还存在严重的规则缺陷和就业市场分割现象,或者市场中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透明和激励机制不完备现象,对于宏观经济政策无法解决的失业,简单地称之为是“的”或“自愿的”失业,显然是不适当的。其次,要求所处的是区域基础条件较为平衡的经济。一个国家内部的不同区域之间可以存在发达程度的差异,但是,作为一个发展的整体,经济发展的一些基本方面,如、通讯、电力、用水等基础设施,义务、法规、政府行政、社区管理等社会基础结构,在不同的区域之间应该是差别不大的。否则的话,宏观经济政策的运用就会产生差异非常大的效果。可以设想,对于一个交通不便、电力缺乏的区域,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不了当地多大的投资和消费,因而解决不了当地原来存在着的严重失业或就业问题。由此而留下的失业,也不可能被合理的视为“自然的”或“自愿的”。最后,要求所处的是一个封闭性的或者外部经济环境相对稳定和有利的经济。宏观财政货币政策的实施及效果的考察,常常被假定处于一个封闭经济环境之中。如果面对的是一个开放经济,财政货币政策的效果就可能要大打折扣。
  考察东北老基地的失业情况,事实上是非自愿失业尤其是非自愿的制度性失业占很大比重。因此,治理对策绝不能照搬西方治理自愿失业和单纯总量失业的对策,而应更多的结合本国国情。对于制度性失业的治理,是一个艰难、复杂而又必须解决的问题。目前来看,重点有两个亟待解决的方面:一是解决国有劳动力供求行为形成的制度性失业。在国有企业劳动力供给方,劳动者由于考虑到自己在传统体制下的贡献和怀念自己在传统体制下的“主人翁”身份及地位,迟迟不愿加入真正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即使眼下没有工作,也不愿把眼光放在非国有企业身上,而是围绕和拥挤在国有企业和国有单位的周围,总想等着政府有一天为他们恢复昔日的地位及待遇。在国有企业劳动力需求方,由于政企不分和产权不明,法人治理结构等企业制度迟迟建立不起来,企业领导也不具有业绩的透明性和激励的规范性。因此,对于这类劳动力的供求主体应当实行加大分化政策,即其中一部分通过加大改革力度使他们分别进入更小范围的垄断性生产环境,而大部分可以通过参股和控股的形式退出国企劳动力市场,尽早加入到真正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中去。二是解决“非农就业”的劳动力面临的制度性失业。从事非农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与城市劳动力有较大差异,他们以从事脏难险重的非技术性和非熟练性劳动为主要特征,这一特征使得这类劳动力常常无法跟上产品和服务的市场需求不断升级的步伐,而可能面临更为严重的制度性失业。解决农村劳动力制度性失业的办法,只有运用各种方式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科技、信息、工作规范等方面的教育和培训,以财政和信贷扶持提高农户的生产力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同时,在城市中建立就业一体化和国民待遇一体化的新观念和新制度,放弃对农村劳动力的歧视性政策。
  综上所述,东北老工业基地失业问题不仅仅是总需求不足造成的,更有行业垄断方面的原因和制度方面的原因。因而在解决失业问题对策的选择上,也不可能仅仅实行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和再就业政策,我们必须在推进经济体制全面改革和市场化建设的同时,把政策的重点放在治理行业垄断性失业和制度性失业上。所以,一个健全的治理我国失业的政策,必须是致力于同时解决或削减总量性失业、行业垄断性失业和制度性失业的全方位治理失业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