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的思考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姜 燕 时间:2010-06-25

  摘要: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它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妨碍着全国三农问题的彻底解决,阻碍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只有探索切实有效的解决措施,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壁垒,农民才能真正富裕起来,才有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保证。

  关键词:城乡二元结构;突破;思考
  
  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城乡二元结构的不平衡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妨碍着全国三农问题的彻底解决,阻碍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近年来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善,但没有彻底解决,在我国,只有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壁垒,使农民真正富裕起来,我们的全面小康社会才有实现的保证。因此,探索切实有效的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的解决措施迫在眉睫。
  
  一、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主要表现
  
  (一)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差距不断扩大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由90年代中后期的2.5∶1,扩大到2003年的3.2∶1,实际上可能更高。由于城市居民享受的各种福利性补贴如、公共用品的消费等无法统计,实际收入被低估;而农民收入可能被高估,如果扣除农民收入中不可交易的实物性收入,以及农民收入中用于下一年再生产的生产资料,其收入更低。据估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际是5∶1甚至是6∶1[1]。同时,在1994—2002年期间,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5.06%,而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仅增长4.46%。在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纯收入接近3倍的背景下,城市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的年增长速度依然高于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的年增长率。“十五”期间,城乡居民的绝对收入差距由2000年的4 026.6元进一步扩大到2005年的5 193元,“十五”期末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到3.5∶1左右,全国农村有2 600多万人尚未解决温饱,近6 000万人处于低水平、不稳定的温饱状态。
  (二)农村可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农户经营规模小,效率低
  美国农业占GDP比重的3%,美国农民仅占其总人口的1.8%,但他们不仅养活了近3亿美国人,而且还使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美国的家庭农场,夫妻二人能经营几百英亩耕地,澳大利亚、加拿大等都是如此。有资料显示,到2005年底,我国耕地面积为18.31亿亩,比上年度净减少542.4万亩,全国人均耕地由上年的1.41亩降为1.4亩,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40%[2]。农村即使能转移一半农民,土地规模扩大一倍,户均也只有10~15亩,而且中国农村多是单家独户的小规模分散经营,这种超小农户经济,生产效率低,解决温饱都勉强维持,何谈大规模农业经济。
  (三)农民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加工能力低
  我国加入各种专业协会和合作社的农户比较少,参加农业产业化农户只有30%左右,大多数农户没有组织,形不成品牌,产品达不到批量,无法参与市场竞争。我国加工农产品仅为农业总产值的38%,农产品采收后处理能力不及产量的20%,而发达国家已达到60%以上,农业发达国家的初级农产品与加工农产品在消费中的比例达2∶8,我国则是8∶2,从土地到餐桌,农产品的产值初级产品只占增加值的30%,加工、流通环节等环节拿走了70%左右的增加值。
  (四)户籍制度使大量过剩劳动力滞留农村,农村城市化水平低
  我国长期实行的二元户籍制度,把5亿之多农民束缚在农村土地上,虽有1亿左右农民外出打工,乡镇吸纳1.4亿劳动力,但我国农村仍剩余2.7亿~3亿之多劳动力,农业本身只需要1.8亿~2亿劳动力,闲置劳动力将近1亿。由于这些闲置劳动力的存在,我国农村平均劳动生产率降低。2001年我国农业与非农业人均创造GDP的比例为1∶5.2,大量人口滞留农村,再加上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使农村非农业分散,形不成规模,城市化水平低。
  (五)农业机械化水平低
  农业机械化水平是实现规模经营,提高生产效率的物质保证。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美国每个农业工人拥有的机械设备达1.5万美元,法国和德国的每个农业工人拥有的固定农业资产也达2 000多美元,日本的农业工人拥有的农业固定资产达1 500多美元,而我国农民平均每百亩耕地拥有拖拉机0.77台,配套农机具1.88部,每百户拥有拖拉机6.1台,我国农业机械化投入不足,农机品种、质量、作业项目和机械化服务明显落后[3]。
  (六)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农村生产和生活环境质量较低
  据国家统计局调查,2001年我国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情况是:大专以上占0.5%,中专占2.0%,高中占9.7%,初中占49.3%,小学占31.1%,文盲半文盲占7.4%。在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术培训的占13.6%。这样的文化结构,对农村科技推广、城市打工、出国劳务等都是制约因素。此外,由于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我国农村的、电力、物流、资金流等方面都处于劣势,教育、卫生、社会保障落后,这对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民积极性的调动,农村技术的运用推广都极为不利。
  (七)国家对农业保护和扶持力度不够
  国际上一般用PSE来测度国家对农业的保护力度。它表示政府资源调动政策从100元农业生产者价值中抽取或补贴的资源数量。如果为正值则表示补贴,负值表示抽取。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公布的1990年研究报告,发达国家平均农业占GDP份额为3%,PSE为51%,发展中国家相应数值为19%和6%,我国的相应数值只为31%和-38.5%。可见当时我国对农业保护程度是很低的,直到2004年中央1号文件发表后,这种情况才有了根本性改变。

   二、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的措施
  
   解决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本出路是在统筹城乡的思想指导下,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发展。这是一个综合工程,需要各相关部门的协调合作,需要全社会的努力。
  (一)在政府主导的市场机制前提下,促进城乡一体化
  我国农业和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是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通过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资源在城乡之间、行业之间的流动和重组,消除城乡隔离状态,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出来,以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要解决的问题是:必须解决制度不公和失当的问题;必须消除城乡之间在居住、就业、、医疗、税收、财政、等方面不公平和二元化的政策和制度;必须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必须推行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在2007年国务院《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的基础上,根据各地实际情况,不断完善这一制度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为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协调和持久发展提供保障。
  (二)实行科教兴农战略,加大人力资本的投资,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要保证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农业必须有较高的生产率。因此,我国农村必须:实行科教兴农战略,积极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技术进步和种田,促使先进农业技术能够及时普及推广;必须加快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大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实现农业劳动力质的飞跃;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和高新技术研究,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鼓励农民和农业经营者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加大对农民购买先进大型农机具的财政补贴力度,鼓励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机械服务等。
  
  (三)大力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
  根据中央1号文件的精神,加快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主要抓好三方面工作:推进乡镇改革和调整,发展乡镇企业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途径[4];大力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繁荣小城镇经济,定位准确、规划科学、布局合理的小城镇对推动农村产业化经营,发挥城镇集聚效应,带动农村经济发展起积极作用[5]。对于农村二、三产业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要认真调查研究,采取综合有效的配套措施切实解决,力争使不同类型地区农村二、三产业,都能在发挥各自优势的基础上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协调的发展。
  (四)加强国家对农业的扶持和保护,加大农业科研投入
  加强对农业的扶持和保护力度,措施如下:实行严格的保护耕地制度,确保粮食播种面积,保护耕地和粮食生产能力,对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有重大意义;各级政府应依法安排并落实对农业和农村的预算支出,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扩大对农业生产的贷款;在支持农业和补贴农民的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对种植粮食作物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逐步扩大良种补贴的规模和范围,对部分地区农民实行农机具购置补贴,在市场粮食价格波动较大,影响农民积极性的时候,政府应采取国家干预政策,确保种粮农民的基本收入。其中要特别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美国对农业部研究机构的直接投入,占农业部投入的一半以上,占整个农业产值的2%~3%,加拿大通过政府对科研投资政策的调整来保证加拿大农业研究重点项目能够准确地反映相关的农工产业界的真正需求,法国国家农业研究院研究经费的90%来源于政府拨款,印度农业研究委员会的科研经费也主要由国家提供,约占国内农业生产总值的0.6%~0.7%。而我国的农业科技投入则明显偏低,只有0.3%,而且还存在严重的浪费情况,因此,必须加大农村科研投入。
  (五)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化进程中的重大任务。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济体制,加快征地制度改革;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深化农村金融信用体制改革,发展和规范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等。通过以上措施的落实实施,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真正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
  [1] 吴振坤,辛守良,王兆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大经济难题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2] 国土资源部.2005年度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R],2006.
  [3] 余杰,强永亮.农业现状与国际比较及改革趋势[J].现代农业科技,2007,(10):34.
  [4] 瞿长福.谈乡镇企业发展[N].经济日报,2006-01-08.
  [5] 李炳坤.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N].人民日报,2004-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