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我国居民服务性消费的对策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徐伟 时间:2010-06-25
  摘要:本文从居民的收入差距、居民的预期不确定、服务业的产业结构不平衡、服务业产业化程度低、消费环境亟需改善等方面分析抑制居民消费需求的原因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居民;服务性消费;需求;对策
  
  一、我国居民服务性消费潜力巨大
  
  我国居民的消费率偏低。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统计,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平均消费率水平为78%-79%。美、英等发达国家消费率在80%以上,印度、巴西等家则接近80%。与国外一些主要国家相比,我国居民的消费率长期偏低15—20个百分点,属于典型的低消费国家。尽管这与我国现阶段发展水平有一定关系,但消费率偏低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不利因素。在我国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中,从国内支出总额比例看,近几年,总消费一直在50%-60%之间,其中,居民消费占总消费的80%左右。随着经济总量的增加,居民消费的总量也将不断增加,人均GDP水平进一步提高,为服务消费增长创造了条件。2007年,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GDP全年增速达11.4%,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随着货币支付能力大大增强,城乡居民消费由生存需要逐步扩展到享受需要、发展需要,消费需求的内部构成也发生了变化,最为突出的是餐饮、、文化娱乐和健身等服务型消费快速增长。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居民货币支付能力的提高,居民消费需求的扩大将进一步推动居民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的快速增长。因此,我国居民的服务性消费潜力巨大。
  
  二、我国居民服务性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
  
  (一)居民预期收入的不确定和预期支出增加。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居民的收入方式、收入来源也随之发生变化,以前单一、稳定的收入来源被打破。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产品生命周期的,居民收入具有不稳定性、变化较大,人们对长期收入的前景并不明了。另外,随着改革的推行,城镇居民生活中的不确定因素影响越来越大,如就业制度、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医疗制度、住房制度等,各项制度正处于改革和不断完善过程中,但总的趋势是在教育、住房和医疗方面的支出将更多的由居民个人负担,这增加了人们未来支出的预期。收入的不确定性和预期支出的增加,使居民的风险意识增强,进而影响到居民即期消费的增加。
  
  (二)服务业结构发展不平衡。在服务业内部,与居民消费有关的服务业结构发展不平衡体现在:一是服务业各部门发展不平衡。表现在传统服务业,如餐饮业、商贸业等产值比重偏高,而新兴服务业,如旅游业、信息咨询业、文化娱乐等行业的比重偏低。二是服务业的地区发展不平衡。沿海地区快于内地,城市快于。三是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平衡。高档服务供给过多,而需求不足,低档服务供给过少,又满足不了广大群众的需要。
  
  (三)服务业的产业化、社会化程度低。目前,服务领域中的许多服务种类单一、规模小、经营分散,无法形成产业化和社会化,既达不到规模经济效应,也影响服务手段的化,更限制服务质量的提高。
  
  (四)缺乏良好的消费环境。在居民消费性服务业中,坑骗消费者、服务缺乏诚信等现象时有发生。服务产品是一种无形的商品,由于服务业所提供的服务产品质量差,或售后服务不到位,很难达到令消费者满意的程度。一些服务行业(如银行、保险、电信、航空、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部门)具有较为明显的行业垄断特征,存在进入壁垒和垄断现象,造成服务领域狭小、服务水平不高、竞争效率低下、服务产品价格过高。就政策性因素而言,信贷政策等相关政策偏重于鼓励投资而不是鼓励消费。以上诸多因素造成消费者缺乏消费意愿或有消费意愿却难以实现,进而影响居民服务性消费需求的扩大。   三、扩大居民服务性消费需求的对策
  
  增加居民消费,最根本的对策就是要不断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提高居民的实际购买力。
  
  (一)根据不同消费群体的特点促进居民服务性消费。由于社会不同阶层人的收入水平不同,其消费层次和消费心理也不同。高收入阶层的消费重心往往是收入弹性较高的产品,代表社会消费结构变动的趋势和方向。当高收入阶层的消费需求得到逐步满足后,消费重心就会后移,成为大众的消费重心,社会消费结构将发生变化。高收入群体关注生活质量的提高,追求精神消费和服务消费,在、文化、保健等方面追求个性化。因此,在此消费领域,应创建相应的消费环境,尽量促使其在、文化等方面的消费,从而丰富其消费内容,提升消费品位。中等收入群体是我国消费的主体部分,其消费处于从小康型向富裕型、从追求数量型向追求质量型转变。由于我国的住房、医疗、教育等相关制度正在完善过程中,使其对未来预期收入和预期支出增加的不确定性加大。从消费心理看,在居民对未来收入预期没得到明显好转的情况下,即期消费的欲望不可能得到释放。因此,对该群体,要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善其心理预期,增加即期消费。低收入群体的消费以基本生活消费为主,应以扩大就业和再就业来增加其收入,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减轻支出负担,改善生活质量。同时,通过财政手段,保障和加强对该群体的公共服务供给。总之,针对当前居民消费的变化,应细分消费群体的消费层次,使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适应不同层级的消费群体的需要,带动消费结构的升级,维持消费升级的渐进性。
  
  (二)推进服务业产业化、社会化的进程。通过服务业的产业化,促进居民服务性消费的。一是推进服务业的社会化。尽快剥离政府、、事业单位的社会化服务功能,增加社会力量办服务业的积极性。二是提高服务业的产业化程度。通过规范竞争和服务标准,积极发展各类咨询市场,通过合理划分服务业中的竞争性和公益性行业,实行不同的运行模式和经营管理方式;培育产业化经营的主体,适当引进市场机制,把竞争性明显的服务门类推向市场。三是提高服务业的市场化程度。除传统服务产业(如餐饮业)的市场化程度较高、市场准入门槛较低外,新兴、垄断性服务业(如电信业)的市场准入障碍比较严重。对此,应通过打破服务行业的垄断经营,放宽市场准入,引进市场机制,增加市场竞争主体,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
  
  (三)促进服务的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相适应。消费结构对产业的引导是通过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对市场产品结构引导来实现的。随着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基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实现自我发展或体现生活质量提高的服务需求不断产生。如对教育、、文化、旅游、休闲、、培训、信息等需求不断产生,并得到迅速发展。然而,在当前部分行业产品价格普遍上涨的同时,供给结构不能有效调整来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因此,准确把握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变动,对优化产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四)开拓新型消费领域,发展新兴服务项目。当前,我国服务性消费领域较狭窄。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加,需要拓展消费领域,发展新兴服务项目,培育服务含量高的消费需求。在继续发展传统服务消费领域的同时,开拓新型消费领域,发展新型服务项目,增加投入和政策引导。不同区域在发挥本地优势的同时,有必要加强地区间的协作机制,促进地区间的专业分工和全面协作,形成规模经济。
  
  (五)促进居民形成良好的未来预期。居民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其消费行为就有了较大的随意性,居民的消费习俗、消费观念、消费心理、消费信心、情感等因素就会影响消费需求。形成居民良好的未来预期,将有助于帮助消费者发现需求。居民消费预期的形成需要靠外部因素来引导。具体做法有:促进持续的经济增长,使人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提高,进而刺激个人消费;加快住房、医疗保障和教育及其它福利制度的改革,增加改革的透明度,减少不透明性,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积极发展消费信贷,引导居民转变消费观念,以推动信用消费的发展,进而拓展消费的空间;通过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完善消费环境和社会保障体系等措施,激发居民的即期消费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