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贵州省主要农产品物流过程中的市场竞争力支持体系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陈卫洪 时间:2010-06-25
   关键词:农产品 市场竞争力 支持体系 
  论文摘要:贵州省是地处西部的以农业为主贫困省份,贵州农产品除满足本地需求外还需应对外界的市场竞争,而对农产品物流过程中的市场竞争力支持体系的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贵州农产品的市场需求、生产条件与能力、条件、产业组织及相关产业、农业等方面对贵州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支持体系进行了系统的分析,针对其软硬件设施对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约束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支持体系方面的建议。 
    
  引言:贵州是处于西部地区、欠发达的农业大省,农业化程度不高,生产方式落后,市场竞争力弱,贵州农产品除满足本地需求外还需应对外界的市场竞争。因此,在市场条件下,研究探讨贵州的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而对农产品物流过程中的市场竞争力支持体系的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农产品无论是满足本地需求与外贸需求,其流通过程中的流通渠道的健全与市场支持体系的建设、政策支持都有紧密联系。 
   
  一、贵州主要农产品的本地需求 
  1.贵州省居民食品消费结构及变化趋势 
  消费结构及其变化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它反映居民的消费特征及消费趋势,反映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程度及社会经济状况。目前,贵州城镇居民在消费性支出八大类中,食品消费仍是贵州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支出的重点。2003年1-5月份贵州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用于购买食品消费支出846.66元,增长8.8%。食品消费支出中增幅较大的是粮油类、蔬菜类、奶及奶制品类、干鲜瓜果类等消费支出,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3.3%、12.9%、26.9%和12%。食品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为40.1%[1]。贵州居民食品消费由量的满足转向质的飞跃。食品消费结构呈现出新的变化和特点。恩格尔系数间接下降,1995年为49.9%, 2000年,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达到39.2%,首次低于40%;2003年,贵州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更进一步降为37.12%,这说明食品支出在城镇居民的消费总支出的比重正呈下降的趋势。 
  2.贵州省居民猪肉消费的主要特征和变化趋势及未来发展趋势 
  首先,贵州猪肉价格居高不下,消费量依然不减。2006年底贵州省贵阳城区几个菜市场精瘦肉已突破了每斤15元,与去年春节期间每斤8元的猪肉价格上涨了近一倍 [1];其次,猪肉消费是贵州居民的主要肉类消费。从全国肉类消费结构看,贵州猪肉消费比重最大,占70.09%,肉类消费的增长潜力在贵州也最大,贵州农民人均消费量为27.99公斤,而重庆25.82公斤、四川25.33公斤、云南24.11公斤。2005 年全省人均肉类消费量(含城镇居民在外就餐消费)为35.50kg,肉类总消费量为139.57万t。其中猪肉人均消费30.45kg,总消费量为119.72万t,占肉类总消费量的85.78%;再次,贵州肉类人均消费需求总量呈上升态势,消费总量城镇大于。根据预测,到2010 年,全省居民人均肉、蛋、奶消费分别为45.65kg、3.07kg和7.58kg,2015年,人均肉、蛋、奶消费分别为59.18kg、3.64kg和13.34 kg,人均肉类消费比全国同期预测数高11.31kg。从预测消费趋势看,无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肉类人均消费需求总量都呈上升态势,消费总量城镇大于农村。在肉类消费结构中,猪肉消费比重农村居民大于城镇居民 [2]。 现代农产品需求将超越“农民农业”实现农产品的产业化,优化生产环境实现农产品生态化,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农产品国际化。追求营养、健康型。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增加,居民的食品消费将注重合理调整膳食结构,讲求食品结构的性、均衡性和多样性,绿色食品更加倍受人们的青睐。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高蛋白、低脂肪的牛羊肉及牛奶的需求量将会迅速上升,优质牛羊肉、牛奶和特色畜禽。 
   
   二、生产条件 
  1.资源禀赋条件 
  贵州的资源禀赋情况非常差,绝大多数指标排列全国倒数前几位,如人力资本(知识含量)、市场化程度、外贸依存度、固定资本份额、劳动生产率等等。贵州土地资源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坝地较少。
山地面积为108740平方千米,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61.7%,丘陵面积为54197平方千米,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0.8%;山间平坝区面积为13230平方千米,仅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5%。这种地理特点,使得可用于农业开发的土地资源不多,特别是近年来,由于人口增多,非农业用地增多,耕地面积不断缩小。贵州耕地不仅面积小,土层较厚、肥力较高、水利条件好的耕地所占比重低,质量不高。对于农业生产而言,贵州土壤资源数量明显不足,可用于农、林、牧业的土壤仅占全省总面积的83.7%。 
   2.现有生产能力格局与生产规模 
  “十五”期间,贵州粮食总产量5538.8万吨,年平均粮食产量1108万吨,2006年粮食种植面积达到310.85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1%,综合生产能力已经稳定达到1100万吨以上的水平。近10年,贵州粮食总产量增长26.97%,年增长率2.41%;粮食播种面积增长11.99%,年增长率1.14%;单位面积产量增长13.49%,年增长率1.27%;粮食人平均占有量增长11.76%,年增长率1.12%。粮食总产量增长中,单位面积增产的作用占53%,扩大播种面积的作用占47%。但是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生产加工规模小,缺乏集约化、规范化管理。全省除烤烟、肉类等产品外,多数农产品仍靠农户手工作坊生产加工,不但规模小,而且质量也上不去。改变贵州农业物质技术条件落后、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不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不强的状况。 
  贵州农产品生产中小批量产品多,有一定规模的拳头产品少。2001年,贵州具有比较优势的畜产品与全国相比,肉类总产量居20位,占2.08%,人均肉类总产量列第25位。贵州出口香港的传统冻猪肉、冻牛肉,由于货源不充足,客户转向其他省区订货,影响了贵州畜牧业的发展和相关产品的出口。 
   
   三、流通条件 
   1.国内流通体制及存在的问题 
   贵州近几年加快完善了农产品流通体制,相继制定了贵州省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资金管理试行办法和交通运输优惠政策方面的政策,但是制度瓶颈长期带来的挑战和影响,不会在短期内得到改善,同样反映出流通制度和管理创新的滞后,主要体现在:体制转型和制度变迁,给贵州农产品流通增加了许多额外的成本。诸如:国有部门的垄断使流通成本居高不下;流通体制的不畅导致不具备自足的地区以超额投入实现自给,抬高了成本;货物的转运和后勤服务受到严格管制等等。这些都构成了对农产品物流的挑战。 
  2.出口流通体制的问题 
  贵州虽然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程度还比较低,造成出口流通效率,深层次原因主要来自制度瓶颈的挑战。作为农产品流通体系核心的农产品交易市场,据估计,目前农产品流通95%以上是现货流通。通过新兴流通渠道进入国际市场的农产品比重很低。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农产品生产与贸易相脱节。贵州出口企业分散化、多头化、无序化严重。因而常常出现企业之间恶性竞争,自相残杀,同行业往往互不通气,在生产上盲目发展;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信息不畅。 
  3.产业组织及相关产业 
  贵州传统农业以土地为基本资源和基本生产资料。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必然要求传统的农业产业组织向现代的农业产业组织的转变。农业产业化作为一种产业的组织形式,本质上是对传统的农业产业组织的创新。农业产业化通过对农业的产业链的拉长和一体化经营,促进了农业产业内部的分工和专业化,实现了农业产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提升[3]。按照现代产业组织理论,有效的农业产业组织创新是提高我国农业产业竞争力的关键[4]。现在贵州农业产业组织很不健全,在微观、中观、宏观等层次上都存在较大的问题。因此,为了促进农业的发展,关键在于进行有效的农业产业组织创新,培和完善农业产业组织体系,提高贵州农业的市场竞争力。 
  4.贵州省主要农产品企业化经营、企业竞争战略与竞争力提升 
   农业企业化是中国农业21世纪面临的新任务,是提升农产品竞争力的关键。从2006年开始,贵州对米、面、油、酱油、醋五项产品实行市场准入,然而在贵州涉及的400多家食品企业中,目前仅有10余家符合市场准入条件。 国家对生产实行的食品准入制度主要包括基本生产条件、强制性出厂检验、安全标准三方面内容,但贵州400多家企业中,有不少连基本生产条件都不过关,连申请市场准入的资格都没有[5]。所以贵州省农产品企业化经营迫在眉睫。 
   
   四、存在问题 
  1.贵州基础设施薄弱与农产品流通特殊要求的矛盾存在 
  其矛盾表现在:1、储藏运输设施不足,手段落后。我省乡村运输条件差,大部分远离城市和干线,许多地方农产品生产出来后,主要靠农民肩挑背驮运送到较远的市场去销售,增加了生产成本,加大了农产品物流环节的经营风险。2、集贸市场建设落后。目前我省平均每100平方公里仅1.6个集贸市场,0.1个批发市场,有“市”无场和有“场”无市现象突出,而且相当部分是无固定场地和设施的“公路市场”。3、加工能力较小,技术水平较低。加工能力不足,大部份农产品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涌入市场,难以取得最大的效益。 
  2.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与大市场对接方面的矛盾 
  表现在:1、农户生产分散,流通中介组织偏少。贵州农户生产规模小,难以实行标准化生产,对生产全过程无法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贵州流通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多数是分散弱小的小商小贩、个体流通户、经纪人或代理人。合作经济组织普遍存在速度不快,管理制度不健全。2、外贸出口的依存度较低,销售渠道较窄,经营主体普遍缺乏国际竞争力。自从成立贵州进出口口岸以来,贵州有460家外贸企业,其中流通企业只有50家,专门从事农产品流通的企业只有10多家。农产品出口规模小,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小。3、龙头企业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弱。龙头企业对农户生产和运销的带动面不到 30 %,仍然有70%以上的农户没有长期而稳定的生产和销售预期。4、信息和科技服务不到位,农产品流通引导不力。 
   
   五、相关政策分析 
   1.贸易政策 
  贵州要加快农产品外贸体制改革,实现农产品国际贸易组织的多元化。改革目前农产品进出口业务由国有外贸部门垄断经营的体制,鼓励有实力的公司、企业及专业农业大户直接开展农产品对外贸易,形成一个多渠道、少环节、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将农产品出口配额由分配的形式改为公开招标,增加其发放的透明度;建立完善农产品出口保险制度(如各种经营风险保险),防止并削弱农产品市场波动对贵州农业生产的冲击。政府在市场经济中应正确定位,首先做好市场信息咨询服务,培育完善市场体系,扶持和促进农产品市场的发育,指导农民进人市场,真正对农产品生产、流通、进出口贸易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 
   2.国内支持政策 
  明确补贴重点,加强补贴,将有限的财政补贴资金用到最有效率的地方应先将补贴用于受冲击较大的敏感性农产品(如粮、棉、糖等)主产区,特别是以农业为主的中低收入农户。大力推广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力,优化农产品质量。在开放经济的条件下,竞争激烈,农产品“卖难”,增产不增收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产品质量不高。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发展“高产、高效、高质”的“三高”农业,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建立农业保险制度和保险体系。农业生产周期长,风险大。为了增强农业的风险承受能力,保护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和维护生产者的利益,建立农业保险制度势在必行。加快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促进入市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鼓励各类投资主体通过新建、兼并、连锁、加盟等方式,在农村发展现代流通机制。  
  3.农业标准化建设 
  将推进农业标准化作为新一轮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的突破口,用标准化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产品质量,提升结构层次,把农产品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和经济优势。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是提高贵州农业综合竞争力,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是全面提高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 

   
  : 
  [1] 省城调队. 贵州省城镇居民家庭消费结构呈多元化[DB/OL].新华网贵州频道http://www.gz.xinhuanet.com.2003.06.18. 
  [2] 廖正录,周绍维. 贵州省畜产品市场需求平衡研究[DB/OL].畜牧业协会中文网站. www.chinameat.org. 2006,11:23. 
  [3]秦庆武.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产业组织的创新[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济南市行政学院、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3:55-59. 
  [4]唐志良.农业产业组织创新与我国农业的发展[J].经济师,2004,l:200-201. 
  [5]袁泽友.贵州食品企业难过市场准入关[N]. 贵州商报,2007-02-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