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主体化:国有企业走向市场的支撑点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海萍 赵峰 时间:2010-06-25
  转换经营机制,将国有企业推向市场,是以社会主义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从一定意义上说,当前我们正面临着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造的性任务,这个任务不亚于当年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我国的“第二次革命”。国有企业如何走向市场?当前理论界、企业界和经济管理部门都在探索,但从总体水平看,研究还仅仅是开始,尤其是对一些企业的成功经验还缺乏深入的、高屋建扳的理论。而这恰恰是理论界觅需解决的间题。山东省社会界联合会和济南市社会科学联合会近日组织省市部分专家学者,在山东水泥厂召开“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造理论研讨会”,与会同志结合山东水泥厂深化改革,扭亏为盈的成功经验,重点就国有企业走向市场的有效途径进行了深入研讨。
  山东水泥厂始建于1972年6月,国家投资原值一个亿,有着优越的生产、技术条件和地理位置。但到1989年底,该厂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亏损额近2000万元。产量及各种经济技术指标在全国67家重点水泥企业中倒数第一。1990年,企业以调整领导班子为契机,进行了一系列的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改革,促使企业发生了一系列巨大变化,到1992年底,水泥产量接近50万吨,平均每年以10万吨的速度递增,实现利税1100多万元。经济效益和各种经济技术指标多数达到并超过全国同行业先进水平。
  山东水泥厂深化改革,走向市场的基本经验是以人为本,以领导为关键,通过各种有效手段调动全体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与会专家们认为,这一经验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造的本质,而且对于当前一部分尚未走出困境的国有企业来说,具有深刻的现实借鉴意义。结合山东水泥厂的经验,与会同志重点就国有企业如何依靠人的因素走向市场,提高效益,进行了深入研究。
  省社科联主席刘蔚华教授认为,山东水泥厂的改革,体现了“以人为本”、“国有民营”的改革思路,这个思路对于、我国相当数量的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造,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国有民营”,是世界上一些经济发达国家企业管理的一条成功经验,过去我们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把“国有”与“国营”混为一谈,企业所有权与企业经营权混为一谈,从而使国有企业在经营管理上存在诸多弊端,严重窒息了企业的生机与活力。将国有企业民营化,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我、自费约束的经济实体和社会实体,国家对企业只起宏观指导作用。这样才能真正增强企业管理者的凝聚力和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国有民营”不等于“国有私营”,它包括以下内涵:(1)树立职工的参与意识,增养职工的自我管理意识,建立职工参加民主管理的制度。在山东水泥厂,厂长是大老板,干部职工是中老板、小老板,职工真正成为企业一分子。(2)在企业内部通过划小核算单位、内部租赁承包等改革措施,使职工责权利挂钩,真正在体制上使职工感觉到企业的事就是自己的事,使企业与职工融为一体。(3)在企业内部单个经营项目上,实行股份制,企业、职工参股,按股分红,使职工不但有经济利益的制约,还有财产关系的制约。山东水泥厂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项目时,对发展前景广阔、效益明显的项目先由企业、职工参股,按股分红;并逐步向社会开放。山东水泥厂这些成功的经验体现了“以人为本”,以职工为本的经营管理思想。这个问题还处在探索阶段,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省社科联包心鉴研究员认为,强化企业职工主体化,是将国有企业推向市场的支撑点。山东水泥厂的成功经验正是在这方面显示了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普遍指导价值。职工是企业的主人这是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的根本属性,是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效益的根本源泉。但是在过去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政企不分,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不分,因而职工是企业的主人,在为数不少的企业实际上成了一句空话,企业职工处于一种“精神疲软,,、不负责任的状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将企业推向了剧烈竞争的市场,同时也将企业职工变成了竟争主体。企业要在竞争中取胜,归根到底要将全体职工的主体意识、竞争意识充分地调动起来,与企业同甘苦、共兴旺。从这个意义上,企业职工主体化,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内容,也只有真正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真正实现企业职工主体化。山东水泥厂的实践经验生动说明,在市场经济中强化企业“职工主体化”绝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包含着丰富的内涵:(1)立足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而不是动辄用“砸”、“破”的手段解决消极因素,只有把根本着眼点放到积极因素上,才能彻底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2)立足于建设一个“主体化”的领导斑子,管理者以厂为家,励精图治,是调动全体职工主体意识和积极性的关键。(3)立足于说实话、办实事、使职工从实实在在的企业中看到自己的切实利益,这是强化企业职工主体化不可缺少的内驱力。(4)立足于竞争,大胆重用在竞争中涌现出的先进职工,把主体意识和竞争意识有机地结合起来。(5)立足于以情治厂与以法治厂相结合,既讲法制,又重感情,关心职工的衣、食、住、行和文化生活,使职土在浓厚的感情氛围中激发以厂为本的主体意识。(6)立足于民主管理,增强企亚管理的透明度、公开化,激发职工的参与意识,这是取工主体化的极其重要的内容。
  山东大学陈乃圣教授认为,国有企业走向市场,在市场竟争中取胜,必须立足于国情,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管理体制,包括积极继承和弘扬我党在几十年斗争实践中所形成的光荣传统,将这些传统有机地渗透到管理中去,是搞活企业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国有企业走向市场的重要保证。当前尤其要强化企业思想工作,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充分发挥全体职工的艰苦创业精神,这是社会主义企业的一个强大政治优势。实践证明,这种政治优势不仅是增强企业凝聚力、向心力的重要法宝,而且可以直接调动全体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将政治优势转化成优势,转化成生产力。
  省经济研究中心钱友璋主任着重就山东水泥厂如何按照市场经济、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进行了理论分析。他认为,国有企业市场化的标志是严格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而不是盲目追随一些形式主义的东西。例如目前在为数不少的企业兴起一股“合资热”,不惜一切手段找外商合作,有的甚至赔钱受骗。这就是没有注重在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强化企业自我改造上下功夫,而是盲目跟风跑,结果吃了大亏。在这方面,山东水泥厂保持了清醒头脑,外商几次找山东水泥厂联系合资事宜,这本是许多企业求之不得的事情,但该厂不盲目决策,而是请专家进行充分论证后,排除了搞“合资”企业的想法,坚定了.
  立足于企业自我改造的道路。实践证明他们做对了。山东水泥厂在“合资”热中作出了独立自主的正确决策,关键在于他们从本厂的实际出发。他们认为,本厂生产;技术市场潜力很大,不需要太多资金投入,引入外资对提高本厂效益并无多大实际作用,反而会使相当部分利润流到外资手里。所以,他们决定,不赶这个时髦。外商找水泥厂合资,是因为有“利”可图,而该厂不愿合资,是因为不愿肥水外流。这就是按市场经济规律和效益原则办事。
  董建才、闰正、罗列、张木铎等专家学者还分别就企业自主经营的外部条件、企业文化建设、职工素质提高等一系列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造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他们认为,在这些方面,山东水泥厂都积累了比较成功的典型经验,值得推广。这次实地考察研讨活动,是省社科联组织的“山东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造”大型系列研讨活动的开端。省社科联准备组织各方面专家学者,对我省不同类型、不同情况的国有企业进行系统深入的考察,探索将国有企业推向市场,提高企业效益的有效途径,从而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以至推进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提供积极的理论支持和智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