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创新建设及对策思路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余志强 时间:2010-06-25
  【关键词】科技服务体系 模式创新 对策
  【论文摘要】文章对广西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优势、缺陷、机遇、挑战及创新模式进行了分析,并就体系创新建设提出了对策思路。
  (一)引言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由农村科技服务组织、机构或实体及其相关的基础设施、政策支撑环境等构成的系统,它包括农村科技服务主体(组织)、受体(农民或农户)、中介以及服务的方式、方法。农村科技服务组织是指在涉农的相关领域,在政府、农户、、大学、科研院所等各类主体之间发挥联结、沟通、协调作用,面向“三农”提供社会化、专业化科技服务的组织、机构或社会化服务实体。发达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随着农业内涵的不断延伸和外延的拓展,农业结构的深化调整、农业产业方式的不断更新,对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必须加强其体系建设的模式创新。
  (二)广西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1.优势
  一是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整体框架初步形成。十五期间,广西拥有了首个国家级实验室和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认定了25家自治区级科技创新金源单位,8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建立了37个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8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83个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支持企业建立技术开发机构1150多家;在全区建立了90个生产力促进中心、14个常设技术市场,以及一批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科技评估中心等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建立了一批科研中试基地及星火专家大院、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技术配送中心等各类农村技术推广服务组织1900多家;建立了覆盖广西14个市、153个县(区)、以广西科技信息网为门户的科技信息体系和“三农”科技信息网。
  二是农业科技成果为农村科技服务提供了源泉。十五期间,广西在农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农业新品种的选育、推广、成果转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累计组织实施2600多项农业科技项目,培育、引进、推广应用面在千亩万头以上农业种养新品种3200多个(次),选育新品种314个,30%以上成为了各地的当家品种。推广先进实用技术2000多项,建立农业示范基地260多个,农业新产品产值累计超过900亿元,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平均超过90%以上。这些农业科技成果,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三是拥有一支热爱农村科技服务的队伍。据广西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到2006年末,全区共有农业技术人员8.3万人,按职称分,高、中、初级农业技术人员分别为6.6万人、1.4万人和0.3万人,其比重分别为79.5%、17.4%和3.1%。如此壮大的农村科技服务队伍,是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坚实力量。
  四是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已成为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桥梁和纽带。要使科学技术真正应用于田间地头,就需要充分利用农村科技服务体系这个平台将深奥的科学理论和技术,转换成农民能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接受并运用的技术,才能最终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和促进农村的。
  2.缺陷
  (1)农民整体素质偏低影响了农村科技推广的进展。一是较高层次文化程度农业人口比重小,农业人口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广西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显示,2006年末,农村劳动力资源中,文盲占3.8%;小学文化程度占35.5%;初中文化程度占51.7%;高中文化程度占8.3%;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0.7%。其中全区农业从业人员按文化程度分,文盲占4.5%,小学占40.5%,初中占50.1%,高中占4.7%,大专及以上占0.2%。
  (2)近年来受市场经济的冲击,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很多年富力强、有文化、有见识的农村“精英”大量流失,农村“空巢”化趋势明显。2006年末,广西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中,20岁以下占19.7%;21~30岁占47.4%;31~40岁占22.8%;41~50岁占8.0%;51岁以上占2.1%。外出从业劳动力中,文盲占0.3%;小学文化程度占17.8%;初中文化程度占72.9%;高中文化程度占7.7%;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3%。
  (3)农村辍学率居高不下,形成新一代文盲,文化素质整体低下。由于低素质人口群主要集中在农村,传统耕作观念和种植习惯根深蒂固,市场化观念淡薄,大部分农民对现代化科学技术和耕作方式吸收转化能力差,造成农村科技推广进展缓慢。
  (4)农技服务机构设置单一不能满足农村技术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目前政府农技机构一般是在县和乡镇设几个站所,在村设农技员,农业新技术大部分通过该体制逐级推广。这种整齐划一的机构设置,在如今农村种养结构趋向复杂化,技术、品种更新周期缩短,生产规模大小悬殊的情况下,已不能满足农村技术需求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
  (5)农技服务经费不足制约和影响了农技推广的力度和质量。从1981~1999年的19年来,广西政府农技推广投资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一直徘徊在0.22%~0.36%之间,平均为0.25%。发达国家农技推广经费一般占到农业总产值的0.6%~1.0%,发展家也在0.5%左右。可见,广西政府农技推广投资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由于农技推广投资总量不足,加之农技推广人员增加较多,使得资金与人员的匹配关系恶化,农技推广费用短缺已成为制约农技推广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6)服务方式滞后已无力应对服务需求的动态化要求。广西现有农技推广人员中具有与所从事的推广活动相关的专业学历的不到50%,接近一半的推广人员没有受过与所从事工作相关的正式;基层农技队伍大多已多年未得到补充和更新,知识结构老化、技术水平有限造成农技服务方式滞后,无力应对服务需求的动态化要求。
  3.机遇
  一是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经济全球化推动了贸易自由化的深入发展,外资对中国农业投资的兴趣越来越大,外资的介入将有助提升农业层次。政府设立专门机构或制定优惠政策,创造条件,鼓励农业企业、教育和科研机构同国外或国际组织进行合作,积极争取对方的经济、技术援助,有利于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与国际市场的融合与接轨,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更好地融入国际市场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是加入世贸组织为广西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带来了良好机遇。加入世贸组织对于广西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无疑是一次良好的机会。按照世贸组织透明度原则,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可以尽快获得各种需要的信息资料,及时引进先进的设备、高科技和管理经验,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取长补短、加速发展、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带来良好机遇。
  三是信息化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条件。信息化是当代国际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农业信息化能够引导农民生产经营,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能够提升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实施对市场经济的有效调控;能够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有力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调整;能够通过国内与国外的互联互通,推动农业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优化配置中得到提升。
  四是国家政策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保障。2003年,科技部下发通知决定依托国家星火计划,实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星火专项行动。2005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力度”,强调各级财政要在经费上予以保证,要求有关部门要抓紧提出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在《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研究制订中,把与“三农”问题相关的科技工作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所有这些都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4.挑战
  一是经济与科技全球化给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带来了不利影响。一方面,跨国公司在广西设立研究和开发机构,利用优厚待遇吸引和使用广西优秀的农业科技人才,导致了本土大批农业科技人才流失。另一方面,广西高校和科研机构长期以来所积累下来的大量原创性的科研成果,没能得到有效的利用和保护。这给跨国公司提供了可乘之机,他们就有可能轻而易举地将这些农业科研成果占为已有,甚至抢先获得技术专利。这将导致广西大量农业原创技术的流失,从而对我专利权的拥有及未来的经济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二是加入世贸组织对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不利影响。虽然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具体承诺没有直接涉及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内容,但与农业相关的承诺(如扩大市场准入、取消出口补贴、执行规范的动植物检疫措施、开放服务贸易等)均会对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不利影响。   (三)广西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模式创新
  1.着眼于培育农村科技服务主体。该类服务模式主要是通过积极培育各类新兴农村科技服务组织,推动农村科技服务微观主体的再造,促进农村科技服务主体的多元化,逐步完善农村科技服务的竞争格局,以增强各类服务组织的活力和服务能力,改善农村科技服务的效率。典型模式如农村科技合作社、农业科技传播站等。该类模式有效地推动了新的农业科技传播体系形成,探索出一条适应市场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村科技服务的有效途径。
  2.着眼于整合农村科技服务资源。该类模式是通过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公共服务职能,有效整合和盘活各类科技服务资源,调动社会各界,特别是高校、科研机构、政府部门的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流向农村生产经营第一线,以更好地满足广大农户、专业合作组织等的科技服务需求。典型模式如“三农”科技服务网、科技特派员制度等。该类模式是新时期政府转变职能,创新科技工作管理方式的积极探索,是推进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没的一种有效模式。
  3.着眼于创新农村科技服务机制。该类模式是通过打破各种行政性、体制性壁垒,将高校、科研机构、政府农技推广机构、农村专业技术经济合作组织等各类农村科技服务主体与农户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特别是吸引高校、科研机构的科技人员走入农村,结合农村产业的需求,通过面对面、手把手的服务,将知识、技术、信息等传授给农户,使科技能够真正惠及广大农民,科技人员也可以在科技服务实践中找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有效途径。典型模式如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等。该类模式使科技成果进村入户、先进适用技术到田间地头成为现实。
  4.着眼于完善农村科技服务手段。该类模式主要是通过结合农村实际,运用电脑、电视手机、电话等多种信息化技术和手段,面向广大农户提供科技咨询、技术培训、市场信息等服务,重点是提高科技服务的覆盖面,解决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使各种信息和服务直接进入千家万户,并将广大农户的服务需求及时反馈给服务供给方,实现供需双方的互动。典型模式如农技服务110等。该类模式展现了丰富的内涵和强大的生命力,为开展农村科技服务提供了一条快速的通道,并形成了特点各异的服务模式。
  在广西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实践中,涌现出来的创新模式远不止以上几种,而且每一模式都在不断变化调整,并衍生出更多的特色鲜明的新模式。农村科技服务模式创新一方面推动了传统农业技术推广体制的深化改革,盘活了科技服务资源;另一方面培育了一大批新兴科技服务组织,促进了科技服务体制和机制创新,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各具特色、充满活力的区域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带动了广西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创新发展。
  (四)推进广西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思路
  1.着力培育多元化农村科技服务组织,夯实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微观组织基础。一是要积极培育各类服务组织,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要求,深化各级农技推广机构的改革,明确职能定位;深入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大力培育各类农村专业经济技术合作组织;鼓励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开展各种形式的农村科技服务,创新与其他农村科技服务组织的合作机制。二是要提高各类组织的服务能力,各级政府及其科技管理部门,通过项目扶持、建设公共服务平台等方式,促使其改善服务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
  2.继续坚持“以模式创新带动体系建设”,推进各具特色的县域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近年来,广西各地根据自身实际,创造出许多行之有效的农村科技服务模式,推动了新体系建设,探索出一条“以模式创新带动体系建设”的发展道路,这些有益的探索和经验应继续坚持。政府有关部门要采取积极引导措施,激励地方和基层的创新精神,探索出更多行之有效的服务模式,并及时推广,以推动广西特色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形成。
  3.大力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营造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良好环境。各种农村科技服务创新模式都是突破了原来的体制制约,将体制内、外的资源要素通过有效的机制结合起来,盘活存量资源,用活增量资源,有效地改善了农村科技服务的效益和效率。因此,应将体制和机制创新作为推动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只要有利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民素质,就应该大力鼓励探索。同时,各级政府应致力于优化农村科技服务政策环境、改善农村科技服务基础设施条件,推动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道德准则的利益分享机制和诚信体系的建设。
  (五)结语
  广西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在推动广西农业技术发展、科技成果转化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广西目前已经形成的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模式多样化、服务内容复杂化、服务对象分散化的农村科技服务背景下,应积极利用外部机遇、充分发挥体系自身优势、避开和减少内部弱点及外部威胁,最终实现模式创新;同时采用不同策略协调众多农村科技服务主体、扶持不同的服务模式、服务内容和服务对象,建立一个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从而为解决广西“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制度保障。
  【】
  [1]刘志民,欧阳晓光.多模块复合型:我国现行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组织构架[J].科技与经济,2005,(2):41.
  [2]杨瑞珍.中外政府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的作用比较[J].科技,2004,(5):128-129.
  [3]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调查与改革思路[J].中国农村经济,2005,(2):48-49.
  [4]刘志民,王树进,倪浩.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发展思路与对策建议[J].农村经济,2006,(1):86.
  [5]牛凤民.创新推广模式直接服务到户[J].中国农技推广,2005,(6):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