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民经济核算情况审计的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方凌 时间:2010-06-25
关键词:国民核算 审计 研究 
论文摘要:现行审计理论和实务主要是对微观经济核算情况进行研究和实践,而对宏观经济核算情况涉及甚少,致使审计领域较窄,审计思维不活跃,审计作用未能充分发挥。本文主要就国民经济核算情况审计的提出、概念、意义、目标、主体、客体、思维方式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初步研究 
一关于国民经济核算情况审计的提出 
任何一种审计类型的产生和,都有其客观基础和社会需要,国民经济核算情况审计的提出是基于以下原因: 
(一)国民经济核算情况审计基于受托经济责任关系外延的演变而产生 
审计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为满足某种客观的社会需要。一般说来,不论是还是西方,审计都是一定的受托经济责任关系出现时,基于经济监督的需要而产生的,又是因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外延的演变而变化和发展的。 
受托责任关系反映了委托人的社会需要,而委托人的社会需要在层次和水平上总是在不断地变化和提高,随之受托责任关系的外延也总是在不断的演变,而受托责任关系外延的演变导致了审计的发展、变化和创新,因为它要保证对受托责任关系的有效监督和证明。从受托责任的性质看,受托保管责任向受托经营责任的变化,使审计从弊端审计转向财务审计,再转向定期财务报表审计;从受托责任的内容看,受托财务责任向受托管理责任的变化,导致审计由单纯的财务审计向经营审计、管理审计、效益审计、经济效率审计和项目效果审计的发展,并出现了综合审计(即多重目标审计);从受托责任的范围看,特定受托责任(例如对国家权力机关、股东、债权人、董事的责任等)向受托社会责任(例如对环境、全体纳税人、全体消费者、国家经济稳定因素等)的变化,使审计超出了传统领域,向社会审计(对受托社会责任的监督与证明)发展,例如环境审计。 
由此可见,国民经济核算情况审计是基于对非特定委托人的社会责任而产生的。受托经济责任关系外延的演变是国民经济核算情况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二)国民经济核算情况审计基于国民经济健康、稳步运行的客观需要而产生 
一定时期的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以一定的经济存量为基础,又以一定的经济存量为后果,后者又构成下一时期国民经济运行过程的基础。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主要包括生产过程、收入分配过程、消费过程、投资过程和对外交易过程。这些过程都有赖于国民经济核算。国民经济核算利用的核算原则和核算方法,全面、完整、系统地反映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及其内在联系和性。因此,国民经济核算的数据真实与否,准确与否,可信程度的高低,一直为社会与公众所关注。正确的数据为正确的决策提供基础;而错误的有偏差的数据,就会导致决策上的失误回顾,过去由于国民经济核算数据的不准确造成决策失误的教训是极为深刻的。如1958年“大跃进”时期,《人民日报》曾报道过稻谷亩产l3万斤的消息,此数据也经国民经济核算而得出。且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核算普遍存在不尊重事实、不尊重科学的现象。这在我国市县级政府表现更为突出,如国内生产总值年年有增长,但财政经费年年紧张,政府可支配财力不增反而降;国民经济增长率测算缺乏理性思考,期望值过高,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甚至存在“拍脑袋”行为,“数字出政绩、数字出干部”的现象同时由于经济结构的复杂化,形成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国民经济核算信息失真的危险性日益增大,弄虚作假、篡改国民经济核算数字的现象将更具有隐蔽性。一旦党和政府采用这些不真实的国民经济核算数字进行决策与调控,就难免不出现失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就会受到严重的损失。因此,以往深刻的教训和现实中的突出问题充分体现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性。国务院前总理朱镕基在国家统计局题字“不出假数”与在国家学院题字“不做假账”一样实在且重要。所以说,国民经济核算情况审计基于国民经济健康、稳步运行的客观需要而产生,是国民经济系统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外部约束机制。 
(三)国民经济核算情况审计基于政府在市场经济职能的转变而产生 
审计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经济监督活动,这种较高层次的监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发展市场经济中,政府的职能逐渐由直接管理向宏观调控转变,审计的领域将不断扩大,审计的层次也必然会向较高层次发展。国民经济核算情况审计是对宏观经济核算情况进行审计监督,有别于财政审汁、审汁和审汁所进行的微观经济核算情况审计。也就是说,微观经济核算情况审计是审计发展层面的初级,而宏观经济核算情况审汁是审汁发展层面的高级。因此研究和实践国民经济核算情况审计,将有助于提升审计地位;有助于拓展审计职能;有助于开创审计领域;有助于转换审计思维,进一步充分发挥审计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二关于国民经济核算情况审计的概念 
发展生产、满足需要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物质生活、文化生活等需要,必须有物质生产和各种服务生产,并且要通过再生产——生产、分配、流通和使用诸环节,才能得以实现。这都属于国民经济活动的基本内容。国民经济有两种涵意:一是指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总和;一是指社会产品再生产——生产、分配、流通和使用的总过程。前者为横向联系,后者为纵向联系,纵横交叉,构成国民经济般的经济联系。有了国民经济,必然有国民经济的核算。 
国民经济核算,亦称“国民经济账户”,最初称“社会会计”(socialaccounting),是以整个国民经济或社会再生产为对象的宏观核算。全面系统地反映社会再生产从生产、分配到流通、使用的全过程,科学地揭示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和国内外经济往来活动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问的经济技术关系。国民经济核算是在统计、会计、业务三大核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所提供的各项指标,既是研究宏观经济和进行经济管理的工具,也是测定经济实力和制定竞争对策的依据。 
因此,国民经济核算情况审计是指审计机关对国民经济核算情况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的审计监督即对国民经济运行总量和质量作出客观分析和真实判断,为宏观经济管理服务。国民经济核算情况审计同财政审计、金融审计、企业审计相比,有其突出的特点。 
(一)复杂性 
国民经济核算是以国民经济为整体的核算,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过程和全貌。其不仅涉及一国或一地区社会生活范围内的每个部门和行业,而且涉及一国或一地区的对外经济联系。因此,国民经济核算情况审计具有复杂性,也就是说,其审计对象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 
(二)宏观性 
国民经济核算与企业、事业、行政等微观经济核算有所不同。国民经济核算要建立在微观经济核算基础上,但不是微观经济核算资料的简单汇总,而必须对来自各方面资料按照国民经济核算的要求进行必要的词整和再加工这决定了国民经济核算情况审汁的宏观性。 
(三)建设性 
国民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和高效益,寓于国民经济各部门按比例和再生产各环节相互平衡之中,且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直接受到国内外和历史条件的制约因此.国民经济核算情况审计必须积极发挥独立的监督、鉴证和评价职能,审核国民经济核算情况,揭露弄虚作似行为,并通过对国民经济核算的现实材料、历史材料和国外材料进行对比分析,对国民经济和各部门发展的规模速度、结构比例、供需平衡和经济效益等进行规律性分析和预测性判断,为国民经济管理和制定远近期发展规划提供可靠的依据。 
三关于国民经济核算情况审计的意义 
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国民经济核算情况审汁不是为审计而审计,审汁的目的是为了服务。重要的是以独立的态度和敏锐的眼光,把握经济脉搏.做出客观分析和判断,提出针对性、合理性意见和建议,服务于宏观经济决策。国民经济核算情况审计是解决审计如何更好地为经济服务的纽带,是审计在经济发展中更好地发挥作用的切人点。因此,研究和实践国民经济核算情况审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正确分析和判断国民经济运行状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显著特征之一,就是经济发展的有序性。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法制经济,它要求任何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都必须在、法规确定的范围内运作否则,经济运行就会进入无序状态。国民经济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运行系统,不同部门、不同环节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经济联系。国民经济核算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核算原则和方法,把描述国民经济各个方面的基本指标有机地组织起来,为复杂的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勾画出一幅简明的图象,从而大大地提高了人们了解和把握经济运行的能力但现实中,国民经济核算受制于各级领导和政府,成为少数人谋取政治私利,捞取政治资本的“雇佣军”,成为领导手中的气球,要大便大,要小便小,存在诸多不真实不合法的问题和弄虚作假行为。所以通过国民经济核算情况审计,可揭露问题,挤掉水份,还原国民经济核算情况的真实面貌,有利于正确分析和判断国民经济运行状况,保持国民经济在正常轨道上运行和发展。 
(二)有利于检验国民经济计划和规划的一贯性和连续性 
人类从事社会经济活动,为减少盲目性,就必须进行科学分析,制定相应的计划和规划。国民经济计划和规划涉及一系列宏观经济指标,这些指标所代表的经济现象彼此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具有内在的经济联系为了符台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计划和规划指标数量的确定也必须满足这种内在联系。国民经济核算系统地反映了相关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且国民经济计划和规划具有长期性和指导性。若其随意变动,则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陷于混乱,无所事从。因此,国民经济核算情况审计以独立的身份监督国民经济计划和规划的实施,将有利于检验国民经济计划和规划的一贯性和连续性,避免出现“一政一个令”的现象。 
(三)有利于为宏观经济管理服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管理主要是通过规划、计划和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来引导和协调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地发展。国民经济核算提供的关于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系统而详细的资料,是制定这些规划、计划和政策的重要依据。如果没有国民经济核算提供的有关生产、收入分配、消费、投资、对外经济往来等方面的基础数据,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对外经济政策等一系列经济政策的制定是不可想象的。因此,作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外部约束机制,研究和实践国民经济核算情况审计,将有利于为宏观经济管理服务。
四关于国民经济核算情况审计的目标
审计目标是审计行为的出发点,是审计活动要达到的境地从目标本身的汉语词意讲,它是“目的”的具体化。国民经济核算情况审计的目标具体包括:
一是真实性。即审计机关对国民经济核算情况的真实性进行审计监督主要是审核和鉴证国民经济核算的真实性,确定核算信息是否客观,能否真实、全面、正确地反映了实际的国民经济总量。
二是合法性。即审计机关对国民经济核算情况的合法性进行审计监督。主要是揭露国民经济核算中弄虚作假行为。
三是效益性。即审计机关对国民经济核算情况的效益进行审计监督。主要是分析和判断国民经济运行总量和质量,提出完善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意见和建议。效益性审计目标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部分。真实、合法、效益三类国民经济核算情况审计目标是紧密相连的,其中真实性是基础,不真实本身就是不合法的,建立在不真实基础上的效益也是虚假的。合法性是基本要求,不合法的行为往往采取弄虚作假的手法加以掩盖,通过非法方式取得的效益也是不合法的.得不到法律的保护。效益性是最终目的,它需要以真实性和合法性为基础,并且是在这一基础上的更高要求。
五关于国民经济核算情况审计的主体和客体
(一)国民经济核算情况审计的主体
审计主体是构成审计行为的重要因素。审计行为的发生需要有审计人、被审计单位和审汁授权或委托人,他们依次为第一关系人、第二关系人和第三关系人。审计的发动来自第三关系人。没有第三关系人的审计发动就构不成审计活动,而第一关系人是审计活动的执行者,没有第一关系人,第三关系人的发动将不可能实现。因此,第一关系人和第三关系人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审计行为的主体。一个是审计发动的主体,一个是审计执行的主体。所以,国民经济核算情况审计发动的主体是国家或公众,其执行的主体是国家审计机关。

 

(二)国民核算情况审计的客体
审计客体是相对于审计主体而言的。如果审汁主体是指审计的执行主体,那么,审计客体即为执行主体作用的对象,包括接受审汁主体审计的实体和内容。一般而言,接受审计主体审计的实体即为受托责任的承担者和履行者,接受审计主体审计的内容即为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由于审计行为是被授权或委托的,同时审计的授权或委托均具有内在的规定性和具体的要求,因此,审计的客体取决于审计授权人或委托人,即审计的发动主体。
1国民经济核算情况审计的实体
根据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各级和改革部门是研究提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规划、总量平衡、结构调整的政府组成部门;各级统计部门是主管统计和国民经济核算工作的政府直属机构。因此,国民经济核算情况审汁的实体是各级发展和改革部门及统计部门。
2.国民经济核算情况审计的内容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亦称“国民账户体系”从整个国民经济活动出发,综合运用统计、和数学等方法,对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活动及其结果进行全面系统观察和的核算体系。以西方经济学的生产三要素(土地、资本、劳动)理论为指导,以价值量核算为主为西方大多数国家(地区)所采用l968年实行、l993年重新修订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内容为国内生产总值、投入产生、资金流量、国际收支和资产负债五大核算.并编制整套账户、矩阵表和平衡表,把五大核算各自反映的有关国民经济循环中的实物与资金、流量与存量联系起来,组成内容丰富、结构完整和逻辑严密的核算体系,为指导经济发展、制定宏观决策、进行经济预测、编制经济计划和制汀经济政策提供依据。
国民经济是一个复杂系统的有机整体,包括极其众多的组成部分.因此,国民经济核算情况审汁的重点在:一是国民经济核算是否正确反映国民经济结构和运行的现状,二是系统分析经济结构的动态,即国民经济变化趋势和变动性三是提出完善国民经济发展战略意尢几和建议国民经济核算情况审计的主要内容有:
(1)审计国内生产总值核算
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是指社会增加值(社会总产品的增加值)的核算,或社会最终产值(完全价值)的核算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是国民经济五大核算的核心内容或中心环节,其他四大核算则是对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扩展和延伸。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数据质量的高低,事关判断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和宏观经济调控管理。因此,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审计是国民经济核算情况审计的重中之重,应着重审汁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数据的客观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具体是:l、审查国内生产总值数据的来源是否真实、完整和合法:2、审查生产法和收入法在各行业现价国内生产总值生产核算中的运用是否正确;3、审查缩减法和外推法在各行业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生产核算中的运用是否正确;4、审查支出法在现价国内生产总值使用核算中的运用是否正确;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固定资产形成总额、存货增加货物和服务进出口等项目核算是否完整,准确无误;5、审查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使用核算是否运用相应的价格指数进行计算;6、分析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总值及其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7、分析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结构和最终使用结构:8、分析三次产业贡献率和最终需求贡献率。
(2)审计投入产出核算
投入产出核算反映社会产品生产和使用结构,特别是各产业部门在生产中的经济技术联系.投入产出核算的总产出和总投入与国内生产总值是一致的它侧重于中间产品的核算。它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实物流量技术的重大突破,用以对人口变化、经济发展、发展、消除贫困、环境污染等社会经济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投入产出核算审计的主要内容是:l、核实各原始资料是否真实、全面;2、审查投入产出核算是否按系统收集部门之间消耗被消耗的材料;3、分析投入产出核算是否借助线性方程反映部门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和主要比例关系。
(3)审计资金流量核算
资金流量核算反映社会生产过程中与实物运动相对应的各部门之间收入分配与交易等资金运动,它是从资金运动方面描述国民经济运动的重要方法。资金运动过程上连生产活动,下接期末资产负债存量,生产活动产出的增加值是资金流量的起点。资金运动可分为初次分配、再分配、可支配收入和使用、投资及金融交易等几个阶段资金流量核算审计的主要内容是:1、核实各原始资料是否真实、全面;2、审查资金流量核算是否按规定加工整理原始资料,对有缺口的部分是否进行合理的推算;3、对资金流量核算的实物交易部分和金融交易部分是否进行平衡;4、平衡后的资金流量表是否与国民经济核算的其他部分进行协调,得出最终的资金流量表;5、分析资金流量核算。
(4)审计国际收支平衡核算
国际收支核算是指对本国与国外之间各种经济往来进行系统的核算,综合反映国际收支的规模、结构和平衡状况。它与其他四方面核算有密切关系,如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投入产出核算所涉及的货物和服务进出口;资金流量核算中包括对外交易,来自国外或支付给国外的报酬收入,经常转移收入和支出,但这些内容较粗。而国际收支核算是在对外交易方面核算的全面展开和详细补充,并与资产负债存量核算衔接反映对外交易过程和结果。国际收支平衡核算审汁的主要内容是:1、核实各原始资料;2、国际收支平衡核算是否正确采用离岸价格;核算时间是否准确;3、从总量、结构、差额等方面分析对外经济状况。
(5)审计资产负债核算
资产负债核算是国民经济存量的核算,存量来自流量,是历期积累起来的社会产品形成的,也是历期储蓄投资量的总和。它反映的是在一定时点上各机构部门——住户、政府、金融、非金融等机构部门所拥有的实物资产、金融资产和负债所进行的统计核算。因此,资产负债核算的审计应注意:1、项目之间之间是否协调统一.即资产负债核算是否与国民经济流量核算(如投入产出核算、资金流量核算等)的口径相一致;2、部门与整体之间是否协调统一,即资产负债核算是否按统一的标准进行分类,尤其是部门资产负债核算与国民经济资产负债核算之间,是否按统一分类标准进行归类和处理,存量与流量是否相协调。3、宏观与微观之间是否协调统一,即国民经济资产负债核算与资产负债核算是否做到不重不漏,是否确保核算口径的一致性和数字的准确性。
六关于国民经济核算情况审计的思维方式
(一)国民经济核算情况审计必须从宏观着眼。作宏观思考
传统审计思维方式上主要是宏观着眼,微观着手而国民经济核算情况审计,面临的是复杂多变的国民经济运行系统,内容涉及人类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因此,国民经济核算情况审计在思维方式上必须有别于传统审计的思维方式,应着重从宏观着眼.作宏观思考。
从宏观和从微观着眼作计量考察的巨大差异宏观与微观是人们考察客观世界两种不同的角度和方法,宏观经济以整个国民经济为考察范围,分析和研究国民经济总体活动及所形成的经济。与宏观经济相对应的为微观经济,是以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的经济,主要指企业,即大大小小的各类企业以及能独立从事生产经营的个体从宏观和从微观着眼,也就是从全国和企业出发作计量考察,会产生巨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从宏观着眼.以国民经济为整体,计算经济活动总量,限制在与国民经济整体发生的收支关系才子以统计,否则在国民经济内部发生的收支活动,则不予统计。而从微观着眼,则是从企业或部门考虑,只要与企业或部门有关的收支,都要进行计算,所以两种不同着眼的计量考察,会产生巨大差异.最明显的是表现在中间产品上中间产品是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生产消耗的产品,数量相差很大,以我国1995年的实际材料为例,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生产消耗的中间产品总量为97094亿元,大大超过人们作最终使用的“总产品”(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产品)59488亿元,两者相加为156544亿元。即从社会着眼考察的产品+中间产品=从企业着眼考察的总产品。因此,唯宏观,才能全面理解劳动投入与经济增长全面联系.才能正确界定生产范围和再生产诸环节。
(二)国民经济核算情况审计必须运用系统分析的一般逻辑过程
大致可以概括为五个步骤,即:1、确定系统目标;国民经济活动有经济增长、物价稳定、收入均等和国际收支平衡等四个目标。2、收集系统资料;3、建立系统模型;4、进行系统分析;5、组织系统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