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鲁粤发展海洋经济比较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3-02-14
    摘要:海洋开发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海洋经济也正在成为沿海各省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全国海洋经济大省的山东、广东,在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过程中,有资源、区位等相同的优势,也体现出产业结构、科技贡献率等各有所长的特点。对两地海洋经济发展基础及评估指标进行比较,可以显现各自优劣,并提供一定程度上的理论。
  关键词:海洋经济;发展基础;评估指标;比较
  海洋是地球第一大资源,在当今的社会发展中,国土、人口和海洋,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大基础战略资源。自1997 年起,联合国秘书长每年都向联大提交一份《海洋和海洋法》报告。海洋开发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向前推进,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纽约、东京、伦敦三大经济圈都依海而建,我国发展实力最强的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也毗邻海洋。海洋已经成为沿海地区提高经济实力和争夺长远战略优势的重点领域。
  1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概述
  20 世纪90 年代初,我国正式提出2020 年海洋发展战略目标,要建成海洋经济强国。2003年5月,《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获批,提出了海洋经济的总体目标:进一步提高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优化海洋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加大科技贡献率,快速发展支柱产业、新兴产业,进一步加强国际竞争力,明显改善海洋生态环境质量,逐步把中国建设成为海洋强国。
  2006 年,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并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将海洋以专章形式列入。据专家预测,今后20~30 年内,我国海洋经济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势头:2011~2020 年年平均增速将达到8%~10%,2020 年将达到30,000 亿元,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5%[1]。
  2008年2月国务院批准的《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发布的海洋领域总体规划,是指导我国沿海省区海洋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2010年,国家发改委把“高度重视海洋开发和海洋经济发展”列为地区经济发展八大重点工作之一,海洋开发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成就斐然,传统海洋产业不断优化升级,新兴海洋产业蓬勃兴起,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海洋中心经济区持续快速发展,初步构建了较为完整的海洋产业体系,形成了以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海盐业、海洋油气业及滨海旅游业为主体的海洋经济产业,海洋产业结构逐渐优化,海陆一体化发展及沿海集群发展空前活跃。
  1979年,我国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64亿元;1990至1999年提高了8.3倍,整个90年代海洋主要产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速度高于20%以上;2000年海洋产业总产值达4,133.5亿元,2001年到2009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6.35%,远高出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海洋产业增加值占GDP比例也日益上升,1994年775.8亿元,占GDP的1.7%,2004年占3.9%,2006年占4%。
  2山东海洋经济发展状况 1基本现状
  2010年,山东海洋经济生产总值接近7,000亿元,居全国第2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成为中国海洋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其中的海洋渔业、海洋化工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盐业等传统优势产业得以快速发展,而海洋生物医药、海水利用、海洋新能源、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等产业异军突起。2010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724.9亿元,同比增长 13.3%,占全省的47.5%,海洋经济成为山东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2发展战略
  2009年4月,******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2011年1月4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获国务院批复,这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兼顾海陆统筹的区域发展的战略,也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的首个国家战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区、国家海洋经济改革开放先行区和全国重要的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包括1个总体规划、25个专项规划。规划主体区范围包括山东全部海域和青岛、烟台等6市及滨州市部分地区,共涉及51个县市区,总陆域面积64万平方公里,同时包含15.95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据初步测算,到2020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9大核心区总投资约1.4万亿元。
  3广东海洋经济发展状况 1基本现状
  2010年,广东省海洋经济生产总值超过8000亿元,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连续16年稳居全国首位。“十一五”时期,全省海洋经济总量年均增长达到17.8%,超过广东GDP增幅。珠三角的临海工业、海洋运输业和新兴海洋产业及粤东的滨海电力业、滨海旅游、水产品精深加工发展迅速,粤西的海上交通枢纽港也日趋成型,全省形成了以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滨海电力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等为主体的海洋经济发展新格局。全省港口吞吐量已经达到10亿吨,万吨以上泊位有27个。南海油有“第二个波斯湾”之称,海洋油气业已成为广东海洋经济的优势和支柱产业之一,全省海洋油气业实现增加值居全国第二位,占全省主要海洋产业的10%以上。全省滨海旅游业实现增加值占全省主要海洋产业的30%以上。目前广东沿岸可开发利用的潮汐能总装机容量为57.3万千瓦,年发电量为15亿千瓦;沿岸波浪能资源平均功率173.95万千瓦,占全国总量的14%。 2发展战略
  2010年4月,国务院将广东省列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区,广东省出台了《广东省海洋综合开发规划》和《广东省海洋综合开发试点总体方案》。2010年12月,广东省政府与国家海洋局签订《关于促进广东海洋经济强省建设的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国家海洋局和广东省将重点围绕推进广东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区建设,推进海岛保护和开发建设,开展海洋经济监测评估试点,实施科技兴海战略,推动粤港澳三地珠江口海域环境保护合作,加强广东海洋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共同探索海洋综合管理的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加强合作。
  根据协议及广东省关于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部署,在“十二五”末期要初步建成海洋经济强省,海洋事业实现全面协调发展,将广东建成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蓝色经济区,成为推进海洋强国建设的主力省。未来五年将优化海洋经济发展布局,以珠三角海洋经济区为支撑,加强与港澳海洋产业合作,构建粤港澳海洋经济合作圈;以粤东海洋经济区为支撑,对接海峡西岸经济区,构建粤闽海洋经济合作圈;以粤西海洋经济区为支撑,对接北部湾经济区、海南国际旅游岛,构建粤桂琼海洋经济合作圈。
  4鲁粤发展海洋经济的基础比较
  区位优势:山东半岛位于黄河下游,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门户,与日本列岛、朝鲜半岛隔海相望,是我国通向世界五大洲的重要出海口,也是环渤海经济圈和沿黄经济协作带的核心区域,北临以京津冀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圈,南连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经济区,处于我国“T”形经济宏观布局中的沿海发展轴线上,具有较为显着的区位优势。 广东历来是华南、中南和西南地区重要的海上对外进出通道,南海也是历史上有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友谊之海,连接我国福建、两广、海南、港澳等省区及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等国,是中国的南大门;全国6 个经济特区中的4 个和2 个政治特区在南海。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