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提高我国居民的消费能力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赵红 时间:2013-02-14

摘 要:随着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不同消费群体的消费与投资倾向也发生较大变化,了解目前各消费阶层的群体构成、消费心理和行为,对于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将起到一定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思想也受到国外的影响,消费倾向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消费模式不仅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有重要推动作用,也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有深远影响,本文通过对一些影响我国消费因素的分析,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消费模式,从而提高我国居民的消费能力。
  关键词:消费能力 国外经验 借鉴
  
  一、我国居民消费能力的现状
  消费倾向分为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增加消费支出占收入增加支出的比重。平均消费倾向是指消费支出占收入的比重。城镇居民消费的具体比例中,2008年40%的支出是用于购买食品,其次是交通通讯与教育文化支出。从趋势上看,食品支出的比重与2000年相比较是下降,而居住交通通讯有较大幅度上升。
  “根据近几年居民在食品方面的支出数量特点,可以把居民消费结构分成三个阶段:1993年和1994年分为第一阶段,这阶段恩格尔系数大于0.5;1995年至1999年为第二阶段,这阶段恩格尔系数呈明显下降趋势,介于0.4-0.5之间;2000年和2001年为第三阶段,这一阶段恩格尔系数低于0.4。这三阶段各有特点区分明显,充分地表明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1]消费增长的动力来自国民收入的增长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率之所以低,首先在于居民消费增速明显慢于经济增长。
  二、影响消费能力提高的问题所在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差异对消费模式的影响
  社会保障是政府实现社会公平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消费的助推器。如果要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就应该消除居民对未来收入不确定而所产生的不安定感, 让消费者树立足够信心,因此应该加快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拓宽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如果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居民的消费倾向就会下降。为此我国应逐步完善包括住房、医疗、失业、养老等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减少居民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解除人们对上述问题的后顾之忧,逐渐树立消费信心。
  从发达国家看,由于社会保障和社会信用机制完善,人们的消费信心足,人们的超前消费观念得到不断强化,信用消费飞速发展。从发达国家看,居民消费率较高,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较高的国家,通常其居民平均收入水平较高,收入分配差距较小,形成了居民收入与消费之间的良性循环。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消费呈现出不同的消费结构。总体上看,发达国家居民普遍在食品、衣着、教育方面支出比重较小,而在住房、交通通讯以及休闲娱乐方面支出比重较大。而发展中国家则在食品、医疗保健、教育等方面支出比重较大,消费结构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
  (二)收入水平的差异对消费结构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我国已经形成了高、中、低不同阶层的消费群体。高收入群体以教育娱乐等享受型消费为主,食品消费支出占收入比重最低;中低收入群体在吃、穿、住、行、用方面的消费支出较多。随着收入差距拉大,食品消费的比重和消费层级的差距也很大。
  长期以来,我国国民收入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相对于国家收入而言,劳动者收入所占的比例太低,这是导致居民消费率偏低的主要原因。从消费的区域结构看,农村居民的消费增长明显慢于城市,在消费方面具体表现为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大大低于城市居民。农村消费之所以落后于城市,主要原因在于农民收入的增长慢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
  三、我国提高居民消费能力的措施
  (一)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潜力
  收入水平是影响居民消费需求最直接、最根本的因素,并最终决定着居民的消费层次和消费结构。因此,在国家经济增长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尽可能地缩小不同收入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特别是保证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不再降低,提高就业率。在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提高就业率,减少失业人口,为扩大消费提供基础性条件要刺激和扩大消费。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