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学的角度思考我国环境与经济的和谐发展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王竹鹤 时间:2013-02-14

    (二)发展产业生态化
    1、发展产业生态化的背景
在现代化工业迅速发展和人口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世界范围内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温室效应等问题也日渐突出。人们逐渐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人类与环境会议",讨论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标志着环保运动由群众活动上升为政府行为;到1992年《21世纪议程》的制定,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由一种口号转变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行动的开始。
    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有利可图,企业就必须提供消费者需要的绿色产品,寻求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20世纪70年代开始,为降低成本和达到环保法规要求,把生态学原理引入工业生产体系中,模拟生态系统功能建立工业生态系统内"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的工业生态链,以低耗、低(无)污染、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工业体系。这种工业体系被称为"工业共生体系"或"生态工业园"。
    之后世界各国先后建立了各自的生态工业园区。
    2、实施产业生态化的策略
    (1)环境成本内部化所谓环境成本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由于破坏环境而形成的成本,包括:环境破坏造成的当前福利损失;治理环境所需的成本和费用;环境破坏给子孙后代造成的福利损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要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科斯定理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市场将外部效果转化为内部效果,也就是使环境成本内部化,即将环境成本纳入到产品成本中,消除其外部性。主要方法是界定环境资产的所有权,通过市场化产权协议的办法,使环境资本产权化,合理确定土地、矿产、森林等环境资产的价格,充分补偿资源和环境成本,使资源达到合理配置,提高社会总体福利。
    我国应该通过法律法规、社会舆论大力宣传,促使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加大污染处罚力度,贯彻"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以使企业将环境成本计入其产品成本中。从长远角度看,环境成本内部化会给企业带来收益,因为随着消费者对绿色产品认可度的提高,产品的销量得到保证,而且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企业声誉,为企业带来无形收益。
    (2)通过财政和税收政策促使企业节能减排①财税调控目前我国一方面水、电、天然气等自然资源严重紧缺,另一方面由于这些资源市场价格低,造成严重浪费。资源利用不充分,已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那么根据"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应对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加大经济处罚力度,收取高额的环境污染费,以抑制污染行为。为了控制环境污染,也可根据污染程度的不同,制定相应的税率。污染越轻,税率越低。一旦污染超过某一规定值,企业将支付高额的税费。
    ②建立"碳信贷"的排放交易制度"碳信贷"是指企业可以把自己的减排量拿到市场上在企业间进行出售,卖出减排量的一方可以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买入减排量的企业也可以避免因无法完成减排量而遭到处罚,充分体现了"谁环保谁受益"的原则。
    ③设立碳基金和减排基金
    碳基金主要面对中小企业,用于咨询节能技术和购买节能设备,帮助中小企业实现减排既定目标。
    减排基金主要是为各类企业实行有效减排技术的推广、企业环保项目的实验和减排项目的实行服务,目的是强化企业减排温室气体的意识,增强企业减排主动性。
    ④优惠信贷、鼓励环保
    政府可以对环保项目或绿色产品提供优惠贷款,通过信贷杠杆,鼓励企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企业用于防治污染和废物回收利用的资金,可向银行申请优惠贷款。
    努力将节能环保发展为一种社会时尚,通过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推动,使节能环保的观念深入人心。
    (3)营造绿色企业文化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企业文化建设需要加入生态文化的内容,塑造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绿色企业文化。我国企业都应该自觉保护环境、资源、生态,实施绿色企业文化战略,进行绿色文化建设,既要重视经济效益,又要重视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满足现代消费者追求绿色产品的要求,提高企业产品的生态含量,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三)加强政府调控,促进环境与经济和谐发展
1、合理发挥政府调控作用
政府在促进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忽视,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政府出台的政策进行合理调控。首先,鼓励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进绿色经济增长方式、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使经济增长遵循高效、低耗、低污染的原则;通过征收资源税、污染罚款等方式来促进企业和消费者进行清洁生产、绿色消费。其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两手抓,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同步进行。企业应该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组织经济活动,安排生产。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改造传统工业,淘汰落后的技术工业。调整投资结构,建设环境友好型项目和产业。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从源头控制生态破坏,防治污染。最后,逐步完善环境法制建设,利用市场机制,强化环境管理。我国现有的政策计划不足以满足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需要,必须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来协调经济、社会以及环境之间和谐发展问题。
    2、科教兴国,发展科学技术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科技人才。正所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要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必然要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生产力大幅提高,经济也迅速飞跃。
    伴随而来的是资源大量消耗,环境严重污染,生态遭到破坏。从长远看,有形的资源和资本已经难以满足新时代的要求,要寻求协调发展和更高的经济效益我们越来越多的依赖于知识和技术创新。依靠科技进步,发展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淘汰落后工业,达到高效、低耗、低污染和协调发展的目的,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3、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
    政府应通过宣传教育、发动公众参与等手段,提高整个民族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促进企业清洁生产,个人绿色消费。提高环境意识不能只局限于少数的研究学者、高级管理人员和环境科学人员,而必须渗透到整个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传媒的大力宣传,提高公众整体的环境意识。增强环境责任感,迎接环境问题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自觉顺应世界经济的绿色潮流。
    注释:
    ①"3R"原则即资源消耗的减量化.Reduce、消费和使用过程中的产品再利用.Reuse、废弃后的废物资源再循环.Recycle。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926-927页。
    [2]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2002)[R].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3]李慧明,朱红伟,廖卓玲.论循环经济与产业生态系统之构建[J].现代财经,2005(4):8-11.
    [4]黄志斌,王晓华.产业生态化的经济学分析与对策探讨[J].华东经济管理,2000,14(3):7-8.
    [5]李敏,韦鹤平.关于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10):23-25.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