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主动参与全球化的有效途径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周晋竹 时间:2013-02-14
  要想建立中国自己的供应链,势必要打造中国的跨国公司
  
  1964年东京奥运会后,日本的跨国公司开始崛起,如丰田、三菱、精工表等;1988年汉城奥运会后。韩国的跨国公司开始起飞,如三星、LG等;2008年中国奥运会,到目前为止中国貌似还没有形成世界知名的跨国公司。虽然中国确有几家公司进入世界500强名单,但都是国有垄断性企业,是人为组合的。这就意味着中国不能建立以跨国公司为核心,集研发、制造和销售网络为一体的供应链,那中国只能以提供劳动力的模式被动地参与全球化。
  培育中国的跨国公司,同样也要从全球供膻链体系着手。向供应链的上游发展,进入研发设计领域,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与独特产品,甚至产品细化,针对全球不同的市场需求而设计出不同的产品。这是需要大笔资金投入的,例如微软每年要拿出利润的一半进行研发,而位居全球第一的中国家电行业,研发投入却仅占利润的3%。同时向供应链的下游发展,进入销售和服务领域也同样重要,在全球各个市场建立起自己的销售、流通网络,这个全球市场当然包括中国巨大的本土市场。
  要有服务于全球的概念,自然要满足全球不同市场的多样需求,中国在培育跨国公司的时候就要避免一味追求规模与项目的巨大化。比如中石油目前会从日本进口一些数目较小、种类较多的专项材料,并不是中石油自己不能生产,而是设备过于巨大,一次性运转的成本让公司无法负担。而日本的跨国公司发展较完善,让中小企业也充分参与到其主导的供应链体系中,并且面向全球接受订单。这样既可以满足各个国家零散的、小额的需求,同时也可以使日本的中小企业追逐全球需求总量上的规模效应。这是中国在建设自己的供应链体系时可以借鉴的经验。
  
  构建中国的自由贸易区网络也是全球化的一种有效路径
  
  在全球化的舞台上,多边机制确是融入世界秩序的重要一环,但是通过协议固定下来的双边经济机制则更为可靠,更具可操作性和时效性。从WTO多哈回合受阻开始,全球就掀起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国的自由贸易区网络构建始于2001年,到目前为止签署了9个自由贸易协定,正在谈判的协定有5个,涉及5大洲30个国家和地区,成果还是显著的。
  构建中国的自由贸易区网络的意义有三,一是通过法律固定中国的双边经济利益,二是通过自由贸易协定规避贸易保护主义的风险,三是在各大洲建立中国的轴心国家,实现中国布局全球的战略意义。如果将双边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发挥到极致,也就是中国和世界上大多数的重要国家建立了自由贸易区,从理论上来讲就是无限接近于全球化。
  亚洲是中国发展的基础所在,近年来中国也在积极推动东盟10+3和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谈判。亚洲是中国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地,今年3月中国六年来首次出现了单月贸易逆差,72.4亿美元的贸易赤字中,有65亿来自日本,占贸易逆差的90%。针对这个问题,刘军红这样解读到,“抛却亚洲的历史问题不谈,在中国对日、韩、东盟整体是贸易赤字的格局下,特别是日、韩的产业、技术、金融投资能力都具有绝对优势的前提下,即便中日韩仅形成一个FTA的框架,中国能获得的经济效果有多大,我不敢乐观。”或者我们说,从长期来看,中国如果能够成功推动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成为亚洲地区的主导国家,那么中国所追求的是稳定东北亚的战略意义,而不是效果未知的经济意义。
  毋庸置疑,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到了必须要主动参与全球化的阶段,同时也需要全球化这个外力来深化自己的经济、政治体制改革,这是一个双向的促进。其中最关键的是要构建自己的全球供应链体系、培育自己的跨国公司,但这却恰恰是中国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瓶颈。中国的全球化必须是一个可持续的过程,这就涉及到中国如何防范全球化的政治、经济风险,如何处理错综复杂的国内矛盾与国际关系,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严峻而迫切的问题。中国全球化,任重而道远。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