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理论性——暨理论文著类型及价值特性探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佚名 时间:2010-09-05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现行理著认识存在的缺失,及相关价值判断的模糊经验把握,导致的“垃圾文著”泛滥的现状,就理论文著的内涵给出新的阐释,进而对理论文著的分类及相关价值特性进行辨析,并据此提出一般意义上的“理论性”的解释。   关键词:理论性  理论文著  价值特性       一、引言    理论、理论性的经验把握与“精神垃圾”泛滥
  对“理论”的通常理解为“概括地反映现实世界的概念和原理的体系。它是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的结果”[1],“理论是对事物本质及其的认识,是由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概念、原理组成的观点体系”[2]。对“理论”含义的理解似乎没有太大的分歧,不过是措辞上带来的理解角度的差异。然而,从“理论”到“理论性”则不象望文生义的理解那样简单。“理论性”一词借用一种源于文学的表达形式,可以称得上“熟悉”的“陌生词”,初看起来感觉似乎是再熟悉不过的“理论”具有的特性罢了。但稍一细究,就会觉得要具体、准确地说明其含义倒也颇费周折。   一般辞典或资料无法找到“理论性”的具体解释。事实上,由于从模糊把握的理论相关性状印象来看,应当与文章有着密切关联。毕竟在较为规范的文字出现以前,即便存在以口头形式呈现的某种理论性的思维内容,对较为准确意义下的理论性含义没有实质性影响,从而可以忽略。这样,直觉地看待理论性的文本含义,应当是针对以文字为依托的文章而言的,尤其是文章中以涉及各种理论探讨为核心内容的理论文章、著作(以下简称理论文著),换言之,要获得对理论性含义的深入理解、探究,需先行对文章进而对理论文著进行解析,是符合逻辑的。   一般辞典对文章的解释为“统称独立成篇的有组织的文字”,显然这是广义的文章涵义。按照《文章学史》的编撰观点,“所谓文章,大体上包括古文、骈文、辞赋,不包括诗歌小说、戏剧”[3]。这里的文章已经是狭义的文章了。本文的理论文著,泛指文章中涉及各类学科偏重理论阐述,而非实用说明、指导或者评说事理的漫谈、随笔,以及直接针对具体世界进行虚构、描摹的各种文艺性文本。   迄今为止,人类思想精华的展示、传播,最主要的渠道仍然是理论文著形式。然而,令人困惑的是,尽管几乎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理论文著在刊登、出版,但除了就学科领域进行分类外,无论就广义或狭义而言,理论文著有具体哪些类别,尤其是如何认识其理论价值——亦或关于理论性问题,并没有公认的规范定论。换言之,刊登、出版理论文著的选择、录用过程——及其理论性判别,很大程度上不过是经验化的模糊把握。这样,在社会风气存在欠缺、出版发行体制存在漏洞的境况下,各种人情关系、权钱交易等等不正之风,难免乘虚而入。   于是,低级重复、粗制滥造、毫无理论价值甚至漏洞百出的所谓“理论文著”,充斥、泛滥于书架、报刊。或拍马屁,以愉悦上司、师长、亲朋;或塞职责,以应对上级布置、科研项目要求;或装门面,以捞取职称、学位;如此等等,或骗名或捞利,林林总总比比皆是。正所谓“在论义的评价中,各种各样的丑恶思想和精神垃圾也是存在的。例如有的利用论文评价搞‘关系学’,弄虚作假;有的出于门户之见及妒忌之心,倚势压人;有的在论文发表与奖励中摘‘平衡’,送入情……”。[4]   当然,对于理论文著及其价值判断缺乏应有的评判标准而缺乏充分认识,应当是主要原因。客观地说,充斥、泛滥毫无理论价值甚至误导、贻害的“理论文著”,既严重浪费社会资财,也严重耗费甚至毒害读者脑力,“精神垃圾”也确乎是其最恰当的称谓。   不难想见,精神垃圾的产生与一定社会风气下的学术品德缺失有巨大干系,但根本原因似应归于对理论文著本身缺乏相应的甄别规范。本文试图对理论文著内涵、一般类型及其价值特性做出初步探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理论性的含义进行新的探索。             二、关于理论文著的认识缺憾
    在中国古代关于文章写作的宏观认识方面,有一定代表性的专门论述,当推墨子“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5],意即立言、著文要本于上古圣王,察于百姓耳目,用于国家民众。其“察之”、“用之”的境界,至今仍然难以逾越,但过于迂腐的“本之”即便行文形式上在引用各种“语录”、“指示”、“讲话”作为指导方针,但思想上将其遵从为“凡是”的时代已经成为。   清人来裕恂《汉文典》中关于文章写作的观点,已经显得更为现代、更为宽泛、更为深刻: “盖文也者,有陶情淑性之功用,有移风易俗之功用,有爱国新民之功用者也”[6]。如果再补充思想创新方面的内容,则已经基本涵盖了古今文章的精微要旨。   至于对纯理论文著进行系统分析基本上源于现代。在“文章”理论有一定代表性的现代著述有赵建中编著的《文章体裁学》(南京大学出版社),张会恩、曾祥芹主编的《文章学教程》(上海出版社),夏绍臣著的《文章原理》(人民日报出版社)等书。在上述主要是就广义的文章理论进行论述的书中,难得以“理论文著”为专门论题的,只有赵建中编著的《文章体裁学》。   按照《文章体裁学》的观点,论著文体涉及“文学评论、报告文章、毕业论文、实验性论文”[7],并归结了若干主要特征“论文专著要求对各自领域中的某些问题进行科学的研究和探讨,其共有的主要特征是科学性、独创性、系统性、专门性和客观性”[8]。细究之下,上述观点在逻辑划分严谨性方面,明显存在值得商榷的问题。如“毕业论文”完全可能是“文学评论”或者“实验性论文”,“文学评论”也很难一概而论地标称“科学性”[9]或者“客观性”。   类似值得商榷的代表性观点还有:   论文的共同特性有:探索性、论理性、鲜明性、科学性、实用性;[10]   论文类型“按任务和持点分:专题论文、综述式论文、驳论式论文、工作研究式论文、杂文式论文、体会式论文、书信式论文、资料式论文、科普式论文、学年论文、学位论文、小品式论文、要论式论文、述评式论文、论证报告式论、散文式论文、故事式论文、对话式论文、日记式论文、“六性”式论文、科幻式论文、毕业论文、寓言式论文”;[11]   “论文‘六性’的内涵是什么呢?就是:创新性、理论性、可读性、实用性、精粹性、科学性”。[12]   “学术论文有着自己特殊的写作要求,这些要求表现在科学性、创见性和平易性这三个方面。”[13]   上述引文及同类论著,对理论文著的认识,除了在划分、定性的逻辑性上存在明显值得商榷之处,最根本的缺憾则是,这些认识基本上都属于从外延层面对理论文著分类及其特点进行的论述。探求理论文著外延性正确认识固然是非常重要的,但仅偏重于外在形式的区别仍实现对其本质的深层认识。            三、理论文著内涵性辨析
  考察各种理论文著的构成内容方面的属性,可以将其概括为创新、补益两大类。创新类,是指通过文本形式,在理论、方法方面提出全新或重要补充性观点,包括新论创立、方略建言及实验论析三种;补益类,是指通过文本形式,对既有理论、方法的观点给出证明、驳斥、考证、评述、释疑等,包括猜想证考、综说辨疑及事理评鉴。[14]   1、新论创立
  新论创立,是指在某一领域提出以一系列新的概念、原理为依托的理论、推测。根据提出新理论原创程度,新论创立存在三种情形:或者全新创立新的理论、推测;或者对已经存在的理论、推测,提出实质性变更加以补充、完善,但仍然属于原有理论框架;或者对业已存在的理论、推测,重新组合、归纳而获得实质性差异的理论价值。   第一种情形的例子,在“地心”说理论一统天下的年代,哥白尼系统地提出“日心”理论,全面改观了人类对宇宙世界的认识;在牛顿的“绝对时空”力学理论一统天下的年代,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理论,全面改观了人类对物理世界的认识。   第二种情形的例子,“克罗齐(B.Croce 1866-1952)不仅时意大利新黑格尔主义的首要代表,也是本世纪以来西方影响最大的家之一”[15],他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历史观不仅与唯物史观根本对立,也和黑格尔的历史观有很大差异”,但他“并不是否定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而是指责黑格尔的容忍历史规律的存在”[16]。   第三种情形的例子,马克思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内核”,抛弃了其唯心主义的外壳;批判地吸取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中的“基本内核”,抛弃了它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宗教伦理杂质,创立了和过去一切哲学在性质上有根本区别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鉴于创立理论过程的历史继承性,有时三种情形难以明确划分。尽管提出纯粹原创的理论固然富含独创精神,但补充、完善乃至重新组合而获得新的内涵页同样功不可没。   2、方略建言
  方略建言,是指针对理论、实践活动存在的欠缺、谬误提出新的运作模式、途径、理念等理论策略指导性方式、方法。这里的方略建言是狭义地作为理论文著性的,以着重于理论阐述,而非技术指导为要义的。纯技术指导性文章、著作,相当于说明书的功能,算不得真正意义上的理论文著,如《电影演员表演入门》、《街舞基本技巧》一类书籍。而理论阐述性文著,更侧重于在思想意识层面进行引导、分析,如《论电影演员的修养》、《论街舞文化》等等。   一如哲学意义上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存在相互融合难分泾渭的现象,一般理论、技术方法以及理论文著、纯技术文章、书籍有时也难以完全区别。   3、实验论析
  实验论析,是指在较为规范的实验、调查统计等相关手段获得资料的基础上,提出分析结论、猜想或经验公式,以形成归纳性理论。最通常的实验论析形式是物、化学、生物学等学科的实验报告,以及社会学、心理学、医学等学科的调研、统计报告。按照实验报告、调研报告、统计报告的一般要求,应当对所涉及内容在实验、调研、统计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并进行成因分析,这些内容是其自身价值的根本体现,也是实验论析性文章、著作之所以成为理论文著的根本原因。   4、猜想证考 
  猜想证考,是指对业经提出的猜想、经验及统计性观点,提出证明、否证、考据等理论性分析。如数学中的费马大定理、歌德巴赫猜想的整体证明或局部证明,历史、考古等学科的考据研究。   5、事理批判
  事理批判,是指对业经提出的理论、证明、否证、考据以及事件、作品、人物等内容,提出具有普遍意义、诉诸理智分析而非情感事实的质疑、批判。根据存在问题的程度,分为全盘否定的驳谬,及部分否定的纠偏。   6、综说辨疑
  综说辨疑,是指对业经提出的理论、证明、否证、考据等内容作出综合辨析、释疑、赏析。与前述事理评判相区别的是,综说辨疑主要是对内容及相关背景的阐述、解读。而事理批判主要是对内容及其涵义进行的批判、驳斥。               

四、理著的价值特性
    理论文著作为广义文章、著作的一部分,无疑应当具备一般文本的基本要求,如主体的凝练、结构的紧凑、语言的适宜等等。此外,作为专项理论阐述,理论文著的专有价值自将存在判定标准的特殊性,并且该特殊性与其各种类型存在一定对应关系。   1、新论创立的创建进化性
  新论创立的内容包括:提出全新的理论;或者对已经存在的理论,提出实质性变更加以补充、完善;或者对业已存在的理论,重新组合、归纳而获得实质性差异的理论价值。因此,其价值特性可以概括为创建进化性,也即:理论的创立,以其新颖的观点、殷实的补充、独到的重组变革,能够展示出推动、启迪人类思想、认识,向较高级、较复杂的层面逐渐、演变的意象。不难想见,创建进化性标志了人类思想发展的主体特性,更是人类创造性的最难能可贵的精粹内容。   2、方略建言的运筹指导性
  方略建言的内容包括:针对理论、实践活动存在的欠缺、谬误提出新的运作模式、途径、理念等理论策略指导性方式、方法。因此,其价值特性可以概括为运筹指导性,也即:针对性地提出的新运作模式、途径、理念等理论策略性方式、方法,能够呈现对理论、实践活动的主导思想、策略制定、计划筹措甚至具体实施,给予方针性指导、启示、警戒。   值得强调的是,方略建言主要属于社会学科及一般方法论范畴,而社会学科及一般方法论的思维模式大多长于定性分析、直觉考证,而逻辑严密性欠缺[17],这就为如何确定方略建言的“对理论、实践活动的主导思想、策略制定、计划筹措甚至具体实施,给予方针性指导、启示、警戒”功用,带来了难以严谨判断的缺憾。对其价值判断的天然难以确实,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该形式的理论文著,因主观故意或客观认识不足易于显得各行其是、难以公认的松散、随意,为滥竽充数的“东郭学者”们留下了恣肆妄言、欺世盗名、招摇撞骗的巨大空间。反观洋洋洒洒、比比皆是的此类低级重复、无关痛痒的“理论文著”,正是占据精神垃圾的主要部分之一。   简言之,尽管优秀的方略建言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创造性价值,但对其价值判断存在的逻辑严密性缺憾,需要注意对那些恶意或善意的精神垃圾污染给予足够的防范。   3、实验论析的相关归结性
  实验论析的内容包括:在较为规范的实验、调查统计等相关手段获得资料的基础上,提出分析结论、猜想或经验公式,以形成归纳性理论。因此,其价值特性可以概括为相关归结性,也即:所提出的分析结论、猜想或经验公式,应当与其形成来源的实验、调查统计存在基于逻辑的对应、关联关系,并且体现前所未有的概括性及良好的证验性。   在人类的思想发展史上,实验论析形式的理论文著,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无法与其他理论文著相比,但绝大多数的理论突破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所周知,天文数据的积累分析对日心学说的产生,自有落体运动对伽利略-牛顿力学的启发,黑体辐射现象对量子力学的构建,梦的解析对心的推动,古代尝百草而知药性的直接验证等等。从理论产生的最原始层面上考察,可以毫不过分的说,实验论析可谓人类思想的本原之一。诚如毛泽东所言“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18]   4、猜想证考的严谨详实性
猜想证考的内容包括:对业经提出的猜想、经验及统计性观点,提出证明、否证、考据等理论性分析。因此,其价值特性可以概括为严谨详实性,也即:对业经提出的猜想、经验及统计性观点所进行的证明、否证、考据,如果是证明则应当严格符合逻辑证明规程,如果是考证应当具备相关事物、资料的严格确实并且获得的推断符合逻辑。   猜想证考作为理论文著的重要形式,不仅以其获得的最终成果著称于世,其所历经的过程也充满了创造性、启发性。如果说猜想是源泉,有时甚至可能来自灵感;那么证考就可能包含了从源泉到滔滔大河的全部,包括其遭遇的艰难曲折。值得强调的是,前述将猜想证考归入补益类而非创建类,不过是针对理论文著相关内容的起源而言的,事实上,猜想证考的整体创造性甚至更为显著。   5、事理批判的公允充分性
  事理批判的内容包括:对业经提出的理论、证明、考据以及事件、作品等内容、项目或者人物,提出具有普遍意义、诉诸理智分析而非情感事实的质疑、批判。因此,其价值特性可以概括为公允充分性,也即:对业经提出的理论、证明、考据以及事件、作品、人物等提出质疑、批判,应当具有理据确凿及符合逻辑的公认评判效力。   事理批判作出修正甚至否定性判决,既具有消弭贻害后人的谬误功能,也具有进一步激发人类思想发展的功能。没有创造性的世界只能是荒漠的世界,而没有批判性的世界将是混乱的世界。   6、综说辨疑的精要透辟性
综说辨疑的内容包括:对业经提出的理论、证明、考据等内容作出综合辨析、释疑、赏鉴。因此,其价值特性可以概括为精要透辟性,也即:对业经提出的理论、证明、考据等内容作出综合辨析、释疑、赏鉴,应当较之原始项目文本自身或既有对原始项目的理解、认知更为精粹、更为透彻。   与方略建言存在逻辑严密性欠缺相类似的是,综说辨疑同样存在价值判断难以严谨的缺憾,因而同样易于为滥竽充数的“东郭学者”们留下了恣肆妄言、欺世盗名、招摇撞骗的巨大空间。况且综说辨疑比方略建言涉及的范围更广,个人发挥余地更大,其低级重复、汪洋恣肆的程度,较之方略建言更是有过之无不及;因而,在现行理论文著中成为占据精神垃圾的主体部分。这也就同样要求,在充分肯定优秀综说辨疑不可或缺的重要创造性价值的同时,就其整体价值判断存在的逻辑严密性缺憾,注意对那些恶意或善意的垃圾污染给予审慎防范。甚至可以不揣苛求地说,如果个人主要著述成就是以此类“理论文著”为主体内容的,则基本上就有属于“东郭学者”之嫌,或者学术成就缺乏深度。   五、理论性
在勾画了理论文著及其价值特性的基本轮廓后,就可以回过头来更为具体、清晰地认识理论、理论文著以及理论性三者之间的关系了:   一般意义上的理论,作为“概括地反映现实世界的概念和原理的体系”,是以一系列概念、原理为要素的相对独立、完整的结合体。   理论文著,是理论的文本化;或者就理论部分要素进行补充完善;或者就理论整体、部分要素进行批驳、阐释、综述、证考;或者借用理论的表现形式对实践行为、思维过程提出的运筹、指导策略,等等方面予以文本化的形式表现。   理论性则是指:围绕理论展开的理论文著不同表现形式所显现的价值特性。具体地说是指:一篇文章、一部著作是以新论创立、方略建言、实验论析、猜想证考、事理批判或者综说辨疑等一种或几种方式综合论述的,并且相应具备创建进化性、运筹指导性、相关归结性、严谨详实性、公允充分性或精要透辟等相应价值特性。或者简单地说,所谓理论性,是指理论文著所具有的一种特性,这种特性针对理论体系及其要素具有特殊创建、补益认知价值,或者借用理论的表现形式对实践行为、实践问题具有策略运筹的指导性。   值得指出的是,理论性具有的这种多角度复合特性,基本上都是任何领域具有一定理论造诣者并不陌生的,而在缺少准备的情形下要完整确切地加以阐述,倒也勉为其难。这也正是本文引言所谓“熟悉”的“陌生词”的原由。                 六、结语
  《西方思想宝库》一书表达了这样一种观点:   ……那些自身完善并正受人喜爱的知识必定是指导行动和生产的好方法:人类渴望获知一切可知的知识,然而人类的知识也是极不完善和有局限性的。知识是认识者与被认识事物之间的纽带。[19]   在这近乎包含矛盾的陈述中,隐含了一种无奈的追求。正是因为人类的知识极不完善和有局限性,才存在人类寻求思想发展,做出对理论思维创造、证考、批判、修正的不懈努力。   而作为“认识者与被认识事物之间的纽带”的知识,尤其是其物化的典型代表——理论文著,如果试图获得对人类思想有序、高效的发展作出贡献,也就理所当然地需要规范。而理论文著的著作者们更需要一种苏东坡所推崇的“有为而作”[20]的境界,切不可成为只顾自家得名获利,不管他人耗财费神的“文匪”;或沦为清人来裕恂在其《汉文典》中指斥的“人云亦云,了无心得”的“学奴”、“文奴”[21]。但愿仍在充斥报刊、书架,有之不多、无之不少,滥竽充数的庸医假药式精神垃圾,能够销声匿迹。

 

[1] 《大百科全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10月,465页

 [2]  卢培琪、商志晓著,《在思维的制高点上——对“理论”的新探索》,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15页

 [3]  周振甫 , 《中国文章学史》 ,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 1994年12月第1版 , 第6页

 [4]  许隆嘉 , 《写作基础》 , 兵器出版社 , 1993年2月第1版 , 第136页

 [5]  见《墨子.非命》

 [6]  来裕恂 , 《二十世纪初中国文章学名著 汉文典注释》 , 南开大学出版社 , 1993年2月第1版 , 第377页

 [7]  赵建中编著 , 《文章体裁学》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1990年8月第1版 , 第303页,图十六

 [8]  赵建中编著 , 《文章体裁学》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1990年8月第1版 , 第287页

 [9]  关于“科学性”哲学、科学、科学哲学等领域并没有一致定论,本文作者观点参见“我们崇尚科学的什么?” ( 袁方文   柯晓莉,《世纪中国.世纪周刊》,2003年11月;)

 [10]  刘胜俊 , 《论文写作概论》 , 解放军出版社 , 1997年1月第5版 , 第4页

 [11]  刘胜俊 , 《论文写作概论》 , 解放军出版社 , 1997年1月第5版 , 第143页

 [12]  刘胜俊 , 《论文写作概论》 , 解放军出版社 , 1997年1月第5版 , 第460页

 [13]  王吉亮、郑惠卿著 , 《论文写作学》 , 广东高等出版社 , 1990年12月第1版 , 第15页

 [14]  作者注:需要说明的是,这六种理论文著仅仅是相对独立的基本形态,由于理论文著的写作目的不同,相互交叉、综合的复合形态实际上同样甚至更为普遍,或许可以说正是基于这一现象才使得需要以本文的分离性剖析。 

  [15]  全增嘏主编,《西方哲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5月第一版,512页,引文中的本世纪系指20世纪

 [16]  全增嘏主编,《西方哲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5月第一版,522页

 [17]  参见拙作“社会策论”,核心观点是尽管社会学科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实践价值,但其主要缺陷是难以严格规范。

 [18]  《毛泽东著作选读》,人民出版社,1986年8月第1版 , 第136页

 [19]  [美]莫特玛·阿德勒查尔斯·范多伦编 , 《西方思想宝库》 , 中央广播电视出版社 , 1991年6月第1版 , 第376页

 [20]  《苏东坡全集.凫绎先生文集叙》,北京市中国书店,1986年6月第一版,310页

 [21]  来裕恂 , 《二十世纪初中国文章学名著 汉文典注释》 , 南开大学出版社 , 1993年2月第1版 , 第421页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