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通针法”对拟血管性痴呆模型大鼠血浆TXB2、6
关键词:“温通针法”;血管性痴呆;血栓素B2;6-酮-前列腺素F1α
血管性痴呆(VD)是一系列脑血管因素导致脑血管损害所引起的痴呆的总称,是在智能获得充分后,由于中风的损害造成退化的结果[1]。随着社会的日益老龄化,脑血管疾病成为人类的多发病、常见病,而血管性痴呆作为脑血管疾病的并发证之一,也日益危害着人类的健康。本实验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运用放射免疫学方法研究“温通针法”对血管性痴呆模型大鼠血浆中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含量的影响,从而揭示“温通针法”对血管性痴呆的治疗作用机理。
1实验材料
1.1实验动物
雄性Wistar大鼠60只,体重250±30 g(兰州军区总动物研究中心提供)。
1.2实验药物
尼莫地平片(由西安博爱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批号:E035);2 %戊巴比妥钠、硝普纳(双鹤药业生产,批号:京卫药准字[1996]第107043号)。
1.3仪器及试剂
SN-682放射免疫γ计数仪(中科院上海核子所日环仪器厂);80-1型电动离心机(上海手术机械厂);AB204-WO型天平(瑞士,梅特勒-托力多有限公司);跳台实验装置(自制); TXB2试剂盒、6ketoPGF1α试剂盒,批号: 20050527(均由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放免研究所生产)。
2实验方法
2.1模型的建立采用改进的拟血管性痴呆大鼠的造模方法[2]。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捻转针法组、温通针法组、药物组。术前12 h禁食水。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用2 %戊巴比妥钠(2.5 mL/kg)腹腔麻醉,备皮消毒后,行颈正中切口,钝性分离双侧颈总动脉及神经,腹腔注射硝普钠(2.5 mg/kg),随即用无创动脉夹夹闭双侧颈总动脉10 min,再灌注10 min,再夹闭10 min后恢复灌注,缝合伤口。放回笼中保温饲养,每只肌注青霉素20万U,连续5 d,以防感染。假手术组仅分离双侧颈总动脉后缝合。造模后动物在同等条件下[室温(20±5)℃,相对湿度(45±5)%],普通饲养,自由饮水。
2.2治疗
①取穴:人中、照海、太溪。 ② 温通针法操作:针穴部位及针具常规消毒后,押手紧按穴位,刺手持针刺入穴内,候其气至(针下有沉紧感),押手加重压力,刺手用力向前连续捻按9次,使针下继续沉紧,针尖拉着有感应部位连续小幅度重插轻提9次后,再向前连续捻按9次,针尖顶着有感应的部位推弩守气,使针下持续沉紧,同时双手施以关闭法,以促使针下热感向前传导,到达病所,然后缓慢将针拔出,紧按针孔,每穴每次操作1 min,连续治疗14 d。 ③ 捻转针法[3]:针穴部位及针具常规消毒后,将针刺入穴位,施以前后捻转的手法,指力均匀,角度适当(180°),不单向捻动,每穴每次操作1 min,连续治疗14 d。 ④ 选用30号0.5寸毫针。 ⑤ 穴位定位:按照《实验针灸学》中实验动物常用腧穴简表定位。 ⑥ 药物组:尼莫地平片与蒸馏水调制成混悬液灌胃,剂量为10.8 mg/(kg・d),浓度为1 mg/mL,共治疗14 d。假手术组、模型组每日灌胃10.8 mg/(kg・d)剂量的蒸馏水。
2.3跳台实验
各组大鼠治疗期满后,进行跳台实验。跳台装置为15 cm×30 cm×30 cm的被动条件反射箱,四周为黑色塑料板,底面为通电的铜栅。箱正中央放置一高和直径为4.5 cm的橡皮垫作为动物回避电击的安全区。先将动物放在反应箱内的橡皮台上适应3 min,然后立即通以40 V交流电,动物受到电击后逃避反应为跳上橡皮台。分别记录各组大鼠在通电后从箱底到达安全区所需时间(潜伏期)和5 min内大鼠受到电击的次数(错误次数)作为判断大鼠学习记忆成绩的指标。
2.4 血浆标本制备
各组大鼠断颈后,取中段血3 mL,加入消炎痛EDTANa2液0.2 mL,并颠倒混匀,3500 r/min 4℃下离心15 min,分离血浆,置于-20 ℃保存待测。
2.5TXB2、6ketoPGF1α的检测
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中TXB2、6KetoPGF1α,操作程序均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2.6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3实验结果
结果见表1。表1所示: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比较,跳台实验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错误次数明显增多(P<0.01),说明模型大鼠具有明显的学习记忆再现障碍,表明造模成功。各组错误次数均较模型组有明显减少、潜伏期有所缩短(P<0.05或P<0.01)。温通组、药物组的潜伏期、错误次数、TXB2与捻转组比较均有差异(P<0.05),温通组与药物组各项比较无差异,说明温通组在提高脑痴呆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降低血浆TXB2含量和恢复TXB2、6KetoPGF1α平衡方面效果优于捻转组。表1各组跳台实验潜伏期、错误次数及TXB2、6KetoPGF1α检测结果的比较 (略)
3讨论
跳台实验是检测大鼠行为学改变的重要方法,可以测知大鼠学习和记忆等智能的整体变化,从而反映出大鼠痴呆程度的变化。本实验中,取其错误次数作为检测指标,较为客观而准确。血栓素A2(TXA2)和前列环素(PGI2)是花生四烯酸(AA)经环氧化酶系统催化生成的两种作用完全相反的生物活性物质。TXA2由血小板微粒体合成和释放,它是强烈的血管收缩剂。PGI2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它是强烈的血管扩张剂和血小板聚集抑制剂[4]。TXA2和PGI2产生与分解的平衡对控制血管壁与血小板相互反应和维持循环通畅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5]。现已公认TXA2和PGI2对正常和病理状态下的脑血管壁有明显作用,并能通过对血管平滑肌的影响调节血管的内环境恒定[6]。由于TXA2和PGI2都很不稳定,在37 ℃时半衰期分别为2~3 min和30 s,迅速转变为较稳定的TXB2和6KetoPGF1α。因此,测定后二者可以反映体内TXA2和PGI2的水平[7]。TXA2和PGI2系统失衡是老年性痴呆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急性脑卒中时TXB2明显升高,6KetoPGF1α明显降低,两者动态失调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密切相关[8]。李艳慧等[9]对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观察结果显示:VD患者血浆TXB2含量明显升高,与同龄健康人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而6KetoPGF1α含量轻度升高,与对照组比较,虽略有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VD患者TXA2和PGI2系统处于严重失衡状态,故测定TXB2和6KetoPGF1α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实验发现,模型组大鼠比假手术组大鼠跳台实验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错误次数明显增多(P<0.01),说明模型组大鼠具有明显的学习记忆障碍。温通针法能明显增加大鼠的活泼程度,减少跳台错误次数,使血浆中6KetoPGF1α含量上升,TXB2含量下降,从而调整了TXB2、6KetoPGF1α之间的平衡关系,这可能是“温通针法”治疗VD取效的主要机制之一。总之,本实验结果表明,“温通针法”针刺人中、太溪、照海穴可以明显提高VD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改善VD大鼠脑血流量,为“温通针法”治疗血管性痴呆提供了实验依据。
:
〔1〕过伟峰.血管性痴呆研究概述[J].湖南中医杂志,1998,14(2):58.
〔2〕王蕊,杨秦飞,唐一鹏,等.大鼠拟血管性痴呆模型的改进[J].病理生理杂志,2000,16(10):914-916.
〔3〕杨兆民,郭恩吉,郭诚杰.刺法灸法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6:22.
〔4〕周永昌,翁心植.TXA2PGI2的平衡与临床[J].中华内科杂志,1987,26(1):49.
〔5〕卢兴国.血栓烷和前列环素研究的进展[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分册,1986,(1):22.
〔6〕薛启.前列腺素和血栓烷类在神经系统中的作用[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1983,(2):65.
〔7〕刘存志.针灸防治血管性痴呆的实验研究述评[J].北京中医,2003,22(5):60-62.
〔8〕李艳慧,庄礼兴,郑琼,等.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1998,18(11):645.
〔9〕李艳慧,庄礼兴,郑琼,等.针灸、中药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血浆TXB2、6KetoPGF1α的影响[J].针刺研究,1999,24(4):245-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