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淋汤加减治疗下尿路感染30例临床观察
关键词:止淋汤;下尿路感染;临床观察
泌尿系感染是由于各种病原菌入侵泌尿系统引起的疾病。根据感染部位可分为上尿路感染(肾盂肾炎和输尿管炎)和下尿路感染(膀胱炎、尿道炎),泌尿系感染是常见的感染性疾病,本研究采用自拟止淋汤治疗下尿路感染3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病例选择及诊断
参照第二届全国肾脏病学术会议修订通过的西医诊断标准[1]及国家技术监督局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凡符合下尿路感染诊断和中医辨证属热淋――湿热下注者。
1.2 一般资料
自2004年3月至2005年5月共收集病例30例,其中男性2例,女性28例;年龄在18~65岁。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疗前症状、疗前证候积分等一般资料基本齐同,具有可比性(P>0.05)。
1.3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均予自拟止淋汤治疗,药物组成:生黄芪20 g、蒲公英30 g、蓄15 g、瞿麦12 g、石韦15 g、苦参10 g、海金沙15 g、白芍10 g。五心烦热者加知母10 g、黄柏10 g、地骨皮15 g;血尿者加旱莲草15 g、小蓟15 g、白茅根30 g、生地黄10 g;尿液混浊者加通草10 g、芡实10 g;腰痛者加杜仲15 g、狗脊20 g;尿少肢肿者加薏苡仁15 g、冬瓜皮20 g、大腹皮20 g。每付加水煎汁300 mL,分3次服,连续服用1周。
1.4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前后尿频、尿急、小便涩痛、小便浑浊不清、小腹胀痛、腰痛等临床症状,将各项症状按正常、轻度、中度、重度分别计为0、1、2、3分。并做治疗前后尿常规、尿培养检查。
1.5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中的有关标准制定。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尿常规检查2次恢复正常,尿菌阴性,并于第2、6周复查尿菌为阴性。显效: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尿常规检查接近正常,尿菌阴性。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减轻,尿常规改善,尿细菌培养偶有阳性。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尿细菌培养阳性,且为同一菌种。
1.6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用Ridit检验。
2 结果
30例下尿路感染病例中痊愈9例,显效10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达90.00 %。前后症状积分分别为13.42±3.56和5.81±3.87,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前后症状及尿白细胞检查疗效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果见表1、表2。表1止淋汤治疗前后症状比较
3 讨论
下尿路感染是临床常见病,属于中医淋证范畴。多由于湿热蕴结下焦、气化失司、水道不利所致。止淋汤由生黄芪、蒲公英、蓄、瞿麦、石韦、苦参、海金沙、白芍八味中药组成。其中黄芪补气升阳,利水消肿;蒲公英清热解毒,利湿;蓄利尿通淋,杀虫止痒;瞿麦、石韦、海金沙均有利水通淋之功;苦参利尿清热燥湿;白芍敛阴止痛。诸药合用,扶正祛邪,清热燥湿,利尿通淋,缓急止痛。药研究表明,黄芪可增强人体自身的免疫力并有较广泛的抗菌作用和很强的利尿作用[3];蒲公英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扁蓄有显著的利尿作用,对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等有抑制作用;瞿麦亦有显著利尿作用,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抑制作用;石韦、苦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海金沙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有抑制作用,能增强实验动物输尿管蠕动频率;白芍对细胞免疫、体液免疫有调节作用,有广谱抗菌和抗病毒作用,还具有镇痛、解痉作用[4]。
临床结果表明:止淋汤对于引起下尿路感染的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能有效的解除平滑肌痉挛,缓解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临床使用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安全可靠。
:
〔1〕陈贵延.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M].北京: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538-53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1993:145-148.
〔3〕吴发宝,陈希元.黄芪药理作用综述[J].中药材,2004:27(3):232-234.
〔4〕雷载权.中药学[M].上海:上海技术出版社,1998:65,68,141,142, 143,144, 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