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68例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周强 何晓霞, 唐小 时间:2010-07-13
摘  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128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8例采用消胰汤和大承气汤为主方加减并结合西医治疗,对照组60例单纯采用西医治疗。结果:两组的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治疗组的治愈率及显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关键词:重症急性胰腺炎;中西医疗法;清胰汤;大承气汤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atitis,AP),祖国医学归为“胃心痛”的范畴。其重症型(severe acute pancratitis,SAP)是严重的外科急腹症之一,具有临床表现复杂、病情危重、并发证多、进展迅速、死亡率较高、预后较差等特点,常伴有休克、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而且近年来发病率呈逐年增加趋势[1-3],已引起广大临床工作者和专家学者的重视。降低急性胰腺炎的病死率成为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来减少病人痛苦、缩短病程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目前,在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手术和非手术治疗方面,尤其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研究中,已取得明显的疗效[4]。强调个体化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死率已降至20 %[5]。中西医结合已成为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重要而且必不可缺的手段。但如何辨证施治才能达到更理想的效果,却是仁者见仁。笔者于1998年至2005年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68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28例重症急性胰腺炎均为我院住院病例,符合诊断标准。其中治疗组68例,对照组60例;男性91例,女性37例;年龄范围19岁至65岁,平均年龄42岁。

  2诊断标准[6]

  ①急性腹痛发作,伴上腹部压痛或腹膜刺激征。②血、尿或腹水中胰酶含量明显增高(血尿淀粉酶大于500苏氏单位,腹水淀粉酶测定大于1500苏氏单位)。③影像学检查、手术所见或病理检查证实有胰腺炎症病变。在以上3项中,必须具备第①项,在②、③项中具有其一者就可诊断为急性胰腺炎。除具备以上标准外,还具有以下三项中任何一项者,都可判定为重症急性胰腺炎:①全身情况不佳,有明显的循环功能不全及全身重要脏器功能不全。②腹膜刺激征、麻痹性肠梗阻、大量腹水。③临床化验,以下各项中有两项以上异常者:WBC≥20×109/L,Ht≥50 %(输液前)或≤30 %(输液后),BUN≥12.5 mmol/L或Cr≥176.8 μmol/L,BS≥11.2 mmol/L,Ca2+≤1.87 mmol/L,PaO2≤8 kPa;Be≤-5 mmol/L。

  3治疗方法

  3.1  西医治疗

  所有患者予禁食水、胃肠减压、静脉高营养或要素饮食以增强体质并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包括静脉滴注20 %乳化脂肪50 mL、白蛋白10 g等,每日1次,共治疗7 d;静脉滴注头孢曲松钠3.0 g、抑肽酶10万单位、甲氰咪胍0.4 g,每日2次;5-氟尿嘧啶0.25 g,每日1次;肌肉注射阿托品0.5 mg,每日2次,杜冷丁50 mg,每日1次。

  3.2  中医治疗

  治疗组在西药治疗的同时,还给予中药治疗。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轻型胰腺炎多属于肝郁气滞、脾胃湿热的病证,宜予疏肝理气、通里清热的药物治疗,重型胰腺炎则在此基础上有所加减。中药1剂熬2次,共约200 mL,口服或经胃管注入,1日1剂,不拘时间服完。基本方:柴胡9 g、黄芩9 g、金钱草15 g、茵陈15 g、夏枯草15 g、龙胆草3 g、金银花15 g、虎杖15 g、栀子15 g、板蓝根15 g、车前草15 g、郁金15 g、延胡索15 g、陈皮15 g、生大黄15 g(后下)、芒硝15 g(冲服)。随证加减:肝脾气滞甚者,疏肝清脾,理气通里,加丹参12 g;脾胃湿热甚者,通里攻下,清热活血,加厚朴12 g、丹参12 g;肝脾湿热型,清利肝脾,通里泻热,加丹参12 g;蛔扰胆胰型,驱蛔清胰,理气通里,加苦楝皮30 g。体温增高者可加连翘9 g。

  4  治疗结果

  4.1  疗效标准

  临床治愈:12 d内临床症状体征全部消失,血尿淀粉酶、白细胞恢复正常,胰腺彩超检查示正常胰腺。显效:12 d内症状体征显著好转,血尿淀粉酶、白细胞有一项指标超过正常值。有效:12 d内症状体征减轻,白细胞、血尿淀粉酶有恢复趋势。无效:12 d内各种症状体征无减轻或加重,各项辅助检查指标无恢复,或转手术治疗,或死亡。

  4.2  结果

  组68例患者中临床治愈36例,显效18例,有效6例,无效8例;对照组60例中临床治愈10例,显效5例,有效35例,无效10例。结果见表1。表1  两组疗效比较由上表可见,两组的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治疗组的治愈率及显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5  讨论

  急性胰腺炎病因较为复杂,常见病因为胆道疾病,胰腺组织的水肿、出血和坏死是急性胰腺炎的基本病理改变,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发热、血清淀粉酶升高等,严重者可很快出现休克、腹膜炎、麻痹性肠梗阻、黄疸,且病程较长,死亡率高。中医学认为本病为情志不畅、饮食不节、蛔虫上扰、感受外邪导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气机升降失司,湿浊痰瘀凝滞,腑气不通。不通则痛,故本病主要表现为剧烈腹痛,伴腹胀、便闭。气机升降失司、浊气不降、清气不升则表现为恶心呕吐,湿浊郁久化热、湿热熏蒸肝胆、胆汁外溢则出现黄疸,热毒炽盛则出现发热,热盛迫血妄行可引起出血,甚至导致虚脱危证。

  在本次研究中,治疗组68例患者在手术、支持和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还采用清胰汤、大承气汤为基本方剂加减治疗。方中大黄苦寒泻下、凉血行瘀为主药;芒硝润燥软坚,泻热通便,与大黄起协同作用;黄芩、金银花清热解毒;柴胡通畅气机;厚朴行气消胀;加用茵陈有除湿退黄作用。诸药合用可通腑泻热,疏肝理气,消炎止痛,促进肠蠕动,促进胆汁和胰液排泄,抑制胰腺消化酶对器官自身消化引起的化学性炎症反应。研究显示,清热解毒药有良好的广普抗菌作用,并能抑制促炎症细胞因子的产生和释放,减少全身炎症反应;理气开郁药可减少胃酸分泌及游离酸度,从而可使胰腺分泌减少,有利于恢复,理气开郁药还有利胆功效,可消除胰管梗阻,减低其压力,对恢复胰胆生理功能有良好作用。研究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虽然总有效率与单纯西医治疗无显著性差异,但对改善临床症状、缩短病程有显著效果,能明显提高患者生存率。

  :

  〔1〕熊旭东,赵辉,庞辉群,等.循证医学与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J].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4,12(6):356-357.

  〔2〕梁珂,舒志军,彭炜,等.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4,10(6):460-462.

  〔3〕曹俊恒,朱新年.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46例[J].陕西中医,2004,25(8):695-696.

  〔4〕刘续宝,张肇达,严律南,等.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5,25(3):164-166.

  〔5〕王鹏巨,余开选,田伏洲.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附26例报告)[J].西南军医,1999,1(3):17-18.

  〔6〕吴咸中,黄耀权.腹部外科实践[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7:873-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