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医源性臂丛神经炎16例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田可为,沈素红 时间:2010-07-13
摘  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医源性臂丛神经炎的效果。方法:采用中药补阳还五汤合并针灸以及西药治疗。结果: 16 例患者治愈12例,好转4例。结论: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医源性臂丛神经炎,临床疗效较为满意,值得推广。

  关键词:臂丛神经炎; 中西医结合;医源性

     臂丛神经炎(brachial plexus neuritis)又称神经痛性肌萎缩,主要表现以肩胛带肌为主的疼痛、无力和肌萎缩。本病病因未明,多数学者认为可能与感染、变态反应等有关。随着我国预防措施的强化,近年来由于疫苗接种而出现的臂丛神经炎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自2000年~2004年,我院神经肌病门诊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因疫苗接种而造成的医源性臂丛神经炎16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6例,其中男12例,女4例;年龄18~38岁,平均26.2岁;病程最长3个月,最短14 d,平均32 d。患者均为单侧发病,且患肢有疫苗接种史。排除外伤史及颈椎病、颈椎间盘脱出、颈椎结核和肿瘤等臂丛邻近组织的压迫病变。臂丛上干受损者10例,主要表现为冈上肌、冈下肌、三角肌疼痛麻木或肌肉萎缩,锁骨上窝或肩部有明显的压痛,手及手指肌功能正常;臂丛中干受损者4例,主要表现为肱二头肌、伸腕和伸指肌疼痛麻木或肌肉萎缩;整个上肢疼痛麻木者2例。肌电图检查臂丛上中干支配肌有不同程度的失神经电位,运动单位减少,多相电位增多,时程延长。

     2  治疗方法

     2.1  中药治疗

     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80 g、干地龙20 g、桃仁15 g、红花15 g、赤芍20 g、川芎20 g、当归15 g。麻木重者加全蝎6 g、防风25 g、伸筋草10 g,以祛风通络;疼痛剧烈者加丹参30 g、制乳没各10 g,以活血化瘀止痛。每日1剂,水煎服。5剂为1个疗程,连续服药3~5个疗程。

     2.2  针灸取穴

     以手阳明大肠经穴为主,取肩、肩井、曲池、手三里、手五里、阳池、内间、外关、列缺、后溪等穴,根据瘫痪肌症群,取相应穴位。得气后留针30 min,15 min行针1次,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休息2 d后进行下1个疗程,治疗3~5个疗程。

     2.3  西药治疗

     神经营养药:胞二磷胆碱250 mg,1次/d;维生素B12 500 μg,1次/d;维生素B1 20 mg,3次/d,口服。神经阻滞疗法:以5 %利多卡因5 mL于前、中斜角肌间沟入路阻滞臂丛及颈交感神经节。在臂丛处还可注入地塞米松2.5~5 mg,每周2次,连续3~5次。痛较剧时可用卡马西平0.1 g,3次/d,口服。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1]

     优:疼痛消失,肌力4~5 级,肩关节屈、伸、外展达全范围关节活动度(ROM),肌电图(EMG)检查为正常肌电图表现。良:肩部仍有不适,肌力3~4 级,肩关节屈、伸、外展有一方向ROM受限10°以内,肌电图偶见自发电位。中:肩部有疼痛,肌力3~4 级,有肌肉萎缩,肩关节屈、伸、外展有一方向ROM受限大于10°,肌电图有少量自发电位。差:治疗后无明显改善。

     3.2  治疗结果

     本组16 例,经采用上述方法治疗和6个月至1年的随访,治愈12例,好转4例,无任何并发证。

     4  讨论

     臂丛由C5、C6、C7、C8和T1神经根组成。分为根、干、股、束、支五部分,终末形成腋、肌皮、桡、正中、尺神经。臂丛神经炎多发于青壮年,以男性多见,病因不太明确,部分病人发生于受寒或上呼吸道感染、带状疱疹、免疫接种和手术之后。有的为急性发病,有的为亚急性,为一侧(少数为双侧)锁骨上窝和肩部出现疼痛。本组16例患者,皆有上肢疫苗接种史,因注射部位或注射剂量的偏差,或个体差异对注射药物过度敏感等因素,在2周至3个月内出现疼痛,其性质可为火烙样或针刺样,有的为持续性,可阵发性加剧。疼痛可传播整个上肢,臂丛神经可有压痛,肌力减弱,腱反射降低。可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可据下列2点与颈椎病鉴别:(1)患臂丛神经炎上述疼痛症状虽重,但与颈椎活动无关,也无颈部外伤史。(2)无颈神经后支受累表现,即无项背痛及椎旁肌压痛,颈椎X线片正常。

    臂丛神经炎的临床表现与其他原因所致的臂丛神经损害相似,对它并无特异性诊断方法,在治疗前应认真细致地进行鉴别。该病的基本特征是剧痛、肌无力及肌萎缩,在治疗上要围绕三方面进行处理。本病颇似祖国医学之“痿证”,故遵循中医理论《素问・痿论》之“治痿独取阳明”,循经取穴以手阳明大肠经为主,根据瘫痪肌症群,结合解剖知识,取相应穴位,起到行气活血、促进气血通畅的作用[2]。补阳还五汤源自清・王清任《医林改错》,为治疗气虚血瘀、中风后遗症的代表方。《景岳全书》所云:“气虚则麻,血虚则木。”手术后局部气血亏虚,经脉瘀阻不畅而麻木疼痛[3]。方中重用黄芪以益气养血;配桃仁、红花、赤芍、川芎、当归以养血活血、化瘀通络;地龙通经活络,解痉止痛[4]。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补阳还五汤有促进神经细胞再生作用。局部配合胞二磷胆碱等药物能缓解粘连,减轻瘢痕压迫且具有营养神经的作用。

    :

    〔1〕何建华,吴.综合疗法治疗臂丛神经炎28例[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3,25(1):44.

    〔2〕郝军,鲍铁周,赵翠萍.电针阳明经穴治疗桡神经损伤的临床观察[J].中医骨伤,2002,14(12):5.

    〔3〕杨六中,王登杰.中西医结合治疗医源性股外侧皮神经损伤[J].中医骨伤,2002,14(7):18.

    〔4〕许济群,王绵之.方剂学[M].上海:上海技术出版社,1985:15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