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脂灵对高脂血症大鼠脂代谢酶及载脂蛋白的影响
作者:唐春萍,郭姣,杨超燕,何伟,袁安攀
【摘要】 目的 探讨调脂灵(TZHK) 对高脂血症大鼠的调血脂作用和机理。方法 采用大鼠喂食高脂乳剂建立高脂血症模型,观察调脂灵对高脂血症模型大鼠血脂水平、载脂蛋白AⅠ (ApoAⅠ )、载脂蛋白B(ApoB)含量及脂蛋白酯酶(LPL)、肝脂酶(HL)活性的影响。结果 调脂灵的三个剂量组均能显著降低饮食性高脂血症模型大鼠血清中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ApoB的水平,并能显著升高HDL?C、ApoAⅠ、LPL、HL水平。结论 调脂灵具有调节血脂代谢异常作用,对高脂血症有防治作用。
【关键词】 调脂灵;脂代谢酶;载脂蛋白;高脂血症模型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lipid -regulating effects and mechanism of Tiao Zhilin capsules (TZHL) on lipoprotein in blood in the hyperlipidemia rat model.Methods Experimental hyperlipidemia rats were formed after feeding fatty diet for 8 weeks, and the level of lipoprotein (TG,TC,LDL?C,HDL?C),apolipoprotein(ApoA I,ApoB),LPL and HL in blood were observed.Results Administered with TZHL at low dose, intermediate dose, and high dose could obviously reduce the levels of TC, TG,LDL?C and ApoB, and also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levels of HDL?C,LPL,HL and ApoAⅠin hyperlipemia rat.Conclusion TZHL could regulate the abnormal lipoprotein in blood and preventing hyperlipidemia.
Key words:TZHL(Tiao Zhilin capsules), hyperlipemia rat model, lipoprotein lipase, hepatic lipase, apoproteinA, apoprotein B
调脂灵(原名:女贞丹参方)是我院中医郭姣教授在多年反复临床实践基础上并经临床证实疗效确切而无明显毒副作用的一个纯中药复方制剂,具有健脾益肾、疏肝理气、解毒化瘀之功效。本文在已完成不同提取工艺对调脂灵降脂作用影响的研究基础上[1],采用高脂血症大鼠模型,探讨调脂灵对高脂血症大鼠脂代谢酶及载脂蛋白的影响,以明确其降脂作用的机理,为其临床使用提供实验依据,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材 料
1.1主要试剂
胆固醇(上海蓝季科技有限公司,批号 060320),脱氧胆酸钠(上海蓝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批号 060325), 丙硫氧嘧啶(广州康和药业有限公司,批号050401),吐温?80(天津市大茂化学试剂厂,批号20050422),1,2?丙二醇(广州化学试剂厂,批号200511203?1),总胆固醇(TC)试剂盒(中生北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批号 060191), 三酰甘油(TG)试剂盒(中生北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批号 060671), 高密度脂蛋白(HDL)试剂盒(中生北控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批号 060081),低密度脂蛋白(LDL)试剂盒(中生北控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批号210041),载脂蛋白酶(中生北控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批号060062),脂蛋白脂酶及肝脂酶试剂盒(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批号 20060425)。
1.2药物
调脂灵胶囊浓缩提取物(由女贞子、白术、丹参、杜仲组成),广东药学院药物研究所提供,浓度为1.5 g生药/mL,血脂康胶囊(北京北大维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批号国字准号Z10950029)。
1.3主要仪器
DK?S26型电热恒温水浴锅(上海精密实验设备有限公司),低速离心机(北京医用离心机厂,型号 LD4?2A),UV?1800紫外?可见光光度计(北京瑞利分析有限公司)。
1.4实验动物
SD大鼠,体质量180~220 g,广东省医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合格证号2005A010),符合SPF级标准。
2方 法
2.1脂肪乳剂的制备
参照[2]报道的方法,加以改进, 称取25 g猪油置200 mL烧杯中,加热到100 ℃左右使其溶解,缓慢加入10 g胆固醇,搅拌至完全溶解;再加入1 g丙硫氧嘧啶和25 mL吐温?80,充分搅匀。同时在另一烧杯中加入30 mL蒸馏水和1,2?丙二醇20 mL,放在电炉上加热至60 ℃,然后加入2 g脱氧胆酸钠,充分搅拌直到完全溶解。然后将两种溶液充分混匀,即制成脂肪乳剂。
2.2动物分组与模型建立
取SD大鼠60只,按体质量随机分成6组,每组10只,即正常对照组、高脂乳剂组(模型组)、高脂乳剂+血脂康组、高脂乳剂+调脂灵高剂组、高脂乳剂+调脂灵中剂组、高脂乳剂+调脂灵低剂组。除正常对照组自由摄取普通饲料外,其余组分别在此基础上每天上午按10 mL/kg量灌胃给予高脂乳剂,4 h后给予相应的药物,其中正常组、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连续给药8周,禁食1 d(不禁水),第2天清晨末次给药1 h后先从眼眶静脉丛取血,离心、分离血清,分别测定TC、TG、HDL?C、LDL?C、ApoAⅠ、ApoB。然后将130 U/kg肝素尾静脉注入大鼠体内,经15 min全身肝素化后,从眼眶静脉丛取血,离心、分离血清,测定LPL、HL活性。
2.3血脂及相关指标测定
血清总胆固醇(TC)测定,采用氧化酶法;三酰甘油 (TG)测定采用磷酸甘油酶比色法;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测定采用磷钨酸?镁沉淀法,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采用聚乙烯硫酸沉淀法;载脂蛋白A (ApoAⅠ)、载脂蛋白B (ApoB)测定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脂蛋白脂酶(LPL)及肝脂酶(HL)试剂盒采用铜试剂比色法。
2.4统计学处理
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数据以±s表示。
3结 果
3.1调脂灵对饮食性高脂血症大鼠血脂水平的影响
模型组的TC、TG、LDL?C水平均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HDL?C水平比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表明大鼠高脂血症模型造模成功。与模型组相比, 调脂灵中、高剂量组均可明显降低大鼠的TC、TG、LDL?C水平(P<0.05或P<0.01), 高剂量组能升高HDL?C水平(P<0.05),低剂量组仅能降低TG水平(P<0.05),并呈剂量依赖性。见表1。
3.2调脂灵对饮食性高脂血症大鼠载脂蛋白的影响
模型组的ApoAⅠ值明显比正常对照组降低,ApoB值比空白对照组显著升高,ApoAⅠ/ ApoB值和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调脂灵中、高剂量的ApoAⅠ值明显比模型组升高,ApoB值比模型组显著降低, ApoAⅠ/ApoB值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见表2。
3.3调脂灵对饮食性高脂血症大鼠血清脂蛋白脂酶及肝脂酶的影响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LPL、HL活性均显著下降(P<0.05或P<0.01);与模型组相比, 调脂灵中、高剂量组的LPL、HL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或P< 0.01)。见表3。
表1调脂灵对饮食性高脂血症大鼠血脂的影响 略
表2调脂灵对饮食性高脂血症大鼠载脂蛋白的影响 略
表3调脂灵对饮食性高脂血症大鼠血清总脂酶(LPL?HL) 的影响 略
4讨 论
祖国医学认为,高脂血症属于中医“痰湿、浊阻”范畴,其发病机理为脾虚、运化功能失常、津液运行不利,湿聚为痰, 痰浊滞留体内,酿成本病[3]。研究表明高脂膳食会引起肝脏总脂解酶、脂蛋白脂酶和肝脂酶活性的降低,造成代谢紊乱,引发高脂血症[4]。
调脂灵方中女贞子、白术、杜仲补益肝脾肾,丹参理气化痰、祛瘀解毒,诸药合用,使补中有行,补而不腻,祛邪而不伤正气。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女贞子能降低家兔血清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丹参能改善血液流变学、降血脂、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5]。
本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调脂灵能显著降低饮食性高脂血症大鼠血清中TC、TG、LDL?C的含量,提高HDL?C的含量,并能降低饮食性高脂血症大鼠血清中ApoB的含量,提高ApoAⅠ的含量,使APOA/APOB的比值显著升高,还能显著提高饮食性高脂血症大鼠血清中LPL、HL、总脂酶的水平,提示调脂灵可通过多途径、多靶点调节机体脂质代谢紊乱,对冠心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具有很好的预防作用,因此,该方对高脂血症防治有着较好的应用前景,在高脂血症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
[1]郭姣,唐春萍,陈宝田.不同提取工艺的调脂康对血脂异常大鼠模型的调脂作用的研究[J].实验方剂学杂志,2006,12(6):62-63.
[2] 单爱莲,谢明智.介绍一种小鼠高脂血模型[J]. 药学通报,1986,21(3):141-142.
[3] 孙丽英,张翠.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研究进展[J]. 中医药信息,2004,21(2):8-10.
[4] 赵清,舒为群,高京生.饮用纯净水对大鼠脂质代谢酶及载脂蛋白的影响[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4,25(10):945-947.
[5] 侯金泉.八种药物对兔主动脉内膜通透性的影响[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1,19(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