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控制门诊输液室医院感染的管理方法及体会
【摘要】 目的 探讨控制门诊输液室感染的管理。方法 从1998年起通过对本院门诊输液室的布局、环境的卫生消毒、静脉穿刺操作、医用物品的管理、废物的处理方法等几个方面进行管理、控制,同时提高检查力度。结果 有效地控制了门诊输液室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门诊医院感染率由抓管理前的0.41%下降至0.017%。结论 通过严格管理,门诊输液室医院感染率是可以降低的。
【关键词】 门诊输液室 医院感染 管理
我院门诊输液室,每日输液在150~250人次之间,其中如7、8、9月份比较忙的时候,每日输液人次在350人次以上,其中80%为儿科患者。接受的患者来自四面八方,所患疾病、病情也各不相同,尤其现在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孩子生病了,陪护的人比较多,少则2人,多则4~6人,探视多,走动多,人员的流动较大,这对抵抗力低下的患者极易发生医院感染和医源性疾病的传播。我院输液室从1998年搬入新大楼后加强了输液室感染环节的管理、控制,同时提高了检查力度,有效地降低了输液室医院感染的发生率。现将一些方法介绍如下。
1 方法
1.1 重视环境的管理
1.1.1 合理的病室布局 我院输液室分为儿童和成人两个独立的输液室,按疾病类型严格划分了感染区与非感染区。治疗室、输液室接待室、污物间进行了合理的分布。
1.1.2 做好环境的卫生消毒 室内空气清新、流通,每日开窗通风2~3次,每次20~30 min。空气消毒按10 m2面积安装30 W紫外线灯管1支进行空气消毒,每日2次,每次60 min,治疗室用循环灭菌机,每日消毒3次,每次60 min,监测每月1次。室内随脏随拖,24 h保洁。操作台面、座椅每日1∶80 84消毒液擦拭。
1.1.3 适宜的环境温湿度 室内温度一般保持在18 ℃~20 ℃,湿度应控制在50%~60%;小儿室内温度保持在22 ℃~24 ℃,湿度控制在55%~65%[1]。
1.2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1.2.1 操作前 医务人员应衣帽整齐,保持清洁。操作前要认真洗手,戴好口罩,环境整洁,操作台面清洁干燥,并控制人员走动,减少空气的悬浮微粒。
1.2.2 配药 严格检查药液的质量,配制药液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要选用锋利、大小适宜的针头,我科2004年在药剂科的配合下,加药时采用了一次性的侧孔针尖,极大地降低了不溶微粒污染的机会。
1.2.3 静脉穿刺后 穿刺成功后,用无菌小纱布遮盖针眼,止血带一人一用一消毒,每个患者操作结束后,护士用2.8 g/L的醋酸氯乙定快速手消毒剂喷洒消毒,院感科对护士的手每月进行细菌监测1次。
1.3 严格管理医用物品
1.3.1 严格区分有菌与无菌物品 无菌物品与有菌物品应分别放置,并定人、定时检查,并按消毒日期先后进行使用。
1.3.2 一次性用物使用前要认真检查 有过期、不合格、不配套、被污染、破裂、字迹模糊均不可使用。
1.4 污物的处理 注射器、输液器等一次性医疗用品按要求毁形放在污物间固定的塑料桶内,针尖等锐器放在锐器盒内,医用垃圾与生活垃圾按规定分类分开袋装,放在污物间固定的地方,由院感科指派专人每天送往指定地点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科室内有进出记录,感科不定期检查,看回收量是否符合使用数,以避免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用品污染环境。
1.5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避免盲目滥用抗生素,护士要认真学习业务知识,掌握药物的配伍禁忌,在联合使用抗生素时,严格执行间隔时间,避免药物的拮抗作用,减少加药品种,降低异物污染的几率。
2 结果
1997年,输液29215人次,感染120人次,感染率0.41%;1999年,输液41026人次,感染103人次,感染率0.25%;2005年,输液58245人次,感染10人次,感染率0.017%。
3 体会
医院感染是大家一直关注的领域,如何最大限度降低门诊输液室医院感染是急需要解决的课题。我科通过对环境、操作、医用物品、抗菌药物使用、废物的处理等几个方面管理,医院感染率明显降低。可见在预防医院感染中,如果我们对可能发生医院感染的各个环节严格管理,持之以恒,院感率是可以降低的。
【】
1 吴凤珍.门诊输液室医院感染预防管理对策.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3,24,(1):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