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窥镜鼻窦手术配合及护理
【关键词】 内窥镜; 外科手术; 鼻窦炎; 护理; 鼻内镜手术
功能性鼻-鼻窦内镜手术(Funcitional Endoscopic Smus Surgery FESS)是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的微创术式及最主要的治疗手段。慢性鼻窦炎和鼻息肉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质量,根治的方法须行鼻内镜手术。现就228例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患者手术治疗及护理情况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耳鼻咽喉科2005年1月至2006年1月共收治228例慢性鼻窦炎和鼻息肉行鼻内镜术者,根据1997年海口标准(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分型分期标准[1]),1型30例,其中1期6例,2期10例,3期14例;2型129例,其中1期36例,2期44例,3期49例;3型69例,其中1期36例,2期22例,3期11例。男130例,占57%,女98例,占43%;年龄最大72岁,最小8岁,平均年龄40岁。
1.2 手术方法
行上颌窦手术时,以中鼻甲和下鼻甲为参照物,确定上颌窦开口位置作窦口开放;行额、筛窦作鼻窦开放及鼻息肉摘除手术,以中鼻甲基部为标志;行蝶窦手术时以后鼻孔上穹窿为标志[2]。
1.3 麻醉方式
本组患者全部采取鼻内黏膜表面麻醉加局部浸润麻醉,对儿童、特别紧张、恐惧或不配合手术者可采取全麻。
1.4 护理
1.4.1 术前护理
术前检查:全身常规检查,如凝血全套、血生化、心电图等,鼻腔、鼻窦检查包括冠状位及轴位CT,必要时做眼科检查,并了解有关病史。术前准备:术前3~5 d开始给病人服泼尼松30 mg/d,以减轻黏膜水肿,炎症重者加服抗生素;术前1 d剪鼻毛,清洁鼻腔;做抗生素及奴佛卡因皮试,术前30 min,可给镇静剂鲁米那0.1 g肌注及阿托品0.5 mg肌注以减少口腔分泌物;为了减少术中出血,可肌注立止血1 kU或止血敏3 g加NS 500 ml静脉滴注等。术前健康指导:做好病人及家属的解释工作,如手术目的、预期结果和手术并发症及手术意外;戒烟、戒酒、精神放松、充分休息;告诉病人术中不要做吞咽动作,将口内分泌物轻轻吐出口外,以免咽下血液无法估计出血量和刺激胃部而引起恶心、呕吐,影响伤口愈合。器械和药物的准备:常规手术器械,如鼻镜、枪状镊、血管钳等,专用手术器械,多种角度和型号的息内钳、筛窦钳、黏膜咬切钳、鼻甲剪、吸引管、镰状刀、剥离子等。手术设备包括彩色显示器、视频转换器、配套的冷光源和导光束、切割吸引器、硬性鼻内镜(包括0°、30°、70°视角的鼻内镜,成人内径为4 mm、儿童内径为2.7 mm),并备电动吸引器、心电监护仪、氧气等;表面和局部麻醉剂(的卡因和利多卡因),鼻腔收缩剂1%麻黄素,并配有必备的抢救用药;消毒:内镜、切割吸引器、导光束于戍二醛熏箱内消毒备用,常规及专用手术器械须高压蒸汽灭菌消毒后备用。
1.4.2 术中配合
环境要求:手术间内光线稍暗,以免影响荧光屏的清晰度,电视屏幕要正对手术医师视野,手术间要有足够的面积,并配备空调、换气扇及三氧消毒机;手术室温度保持在20~25 ℃,相对湿度为40%~50%,手术间内的手术床、无影灯、器械车等医疗设备表面用消毒液浸泡后的专用毛巾擦试[3]。取仰卧位,头部垫高10~20°,并略侧向手术者。密切观察神志及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变化;详细记录术中出血量,如发生严重出血,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止血,建立静脉通道,输入止血剂及抗生素。调节好光源,将吸引器与台上吸引管连接,提供台上的所有物品,如敷料、止血海棉及温盐水等。
1.4.3 术后护理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心电监护,定时测量生命体征,观察有无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等表现,鼻腔内有无清水样分泌物,防止脑脊液鼻漏、颅内感染等并发症[4]。病人术后给半卧位,以利鼻腔分泌物、渗出物引流,减轻头部充血,术后2 h进食温凉的半流质或软食,保证营养,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和饮料,以防止鼻腔血管扩张而引起出血。按医嘱使用抗生素,炎症严重者加用激素,预防感染,注意保暖,防止感冒;因鼻腔填塞不能通气,病人需张口呼吸,应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注意观察鼻腔渗血情况,并耐心向病人及家属解释纱条填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嘱病人勿自行取出鼻腔内纱条,24 h内可用冰袋冷敷鼻额部,如出血较多,及时通知医生处理,必要时按医嘱使用止血药,床旁备鼻止血包和插灯。抽出纱条后,用盐水、庆大霉素加地塞米松冲洗鼻腔,每日1次,给予麻黄素滴鼻剂滴鼻,每日3次,观察鼻腔伤口出血和通气情况。
1.4.4 术后健康
向病人说明预防本病的重要性,劳逸结合,加强身体锻炼,增加抵抗力,预防感冒;注意生活和工作环境清洁、通风,避免灰尘,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禁辛辣刺激性食物,进高营养、高维生素饮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工作习惯;改正不良习惯,勿用手挖鼻,教会正确的擤鼻方法。按医嘱继续按时用滴鼻剂,需继续鼻腔冲洗者教会病人鼻腔冲洗的方法。术后1个月每周门诊复查1~2次,术后2~3个月每2周复查1次,近期随访不少于6个月,远期随访不少于1年以上。
2 结果
根据1997年海口标准——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标准判断疗效[1]。162例患者症状消失;内窥镜检查窦口开放良好,窦腔黏膜上皮化,分泌物无脓性,结果为治愈,占总数的71%。56例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内窥镜检查示窦腔区域水肿、肥厚或肉芽形成,分泌物少量脓性,结果为好转,占总数的24.6%。10例患者症状无改善,内窥镜检查示术腔粘连,窦口狭窄或闭锁,息肉形成,分泌物脓性,结果为未愈,占总人数的4.4%。
3 讨论
慢性鼻-鼻窦炎、鼻息内的危害表现在全身的症状为:头昏易倦、记忆力减退、注意力分散等,局部表现为鼻塞、流脓涕、头痛和嗅觉障碍。鼻内镜手术优点是:鼻外无切口,对鼻内或窦内组织损伤轻;术后额隐窝内重要区域的骨性结构破坏小;有良好的照明,使术中鼻腔解剖部位清晰可辨;最大限度地保存了鼻腔及鼻窦黏膜的正常功能[5]。国内从上世纪80年代开展,我院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展此手术。通过对228例患者手术的配合体会到:首先医生详细的术前检查及周密的方案为手术成功提供了基本保障,手术技巧和对解剖部位的熟悉程度对手术成功起决定作用;其次手术室设专职护士,能主动、快捷、正确与医生配合,熟悉各项设备仪器的性能、使用步骤和连接方式,熟悉器械名称、使用方法和手术步骤为手术顺利进行、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提供了保证;再次采取必要的术前心理护理,指导患者术中配合,术后密切观察病情,精心的护理以及术后健康教育和术后复查也是保证手术成功和避免并发症、复发的关键[6]。经过上述几方面的密切配合228例患者162例治愈,56例好转,两者占总人数的95.6%。4
【】
[1]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分会,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及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标准[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8(3):134.
[2]庞守领,王戒杰.耳鼻喉科围手术期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55.
[3]邹雯蓉,朱文,周寒梅.层流手术室空气消毒管理体系[J].成都医药,2005(31):51-52.
[4]席淑新.眼耳鼻喉口腔科护[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73.
[5]郑中立.耳鼻喉科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64.
[6]陈小慧,鲍凤香.功能性鼻内窥镜鼻窦手术患者舒适护理模式的探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7(12):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