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张燕, 姚俊 时间:2010-07-13

【关键词】  血栓形成; 下肢; 血栓溶解疗法; 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血管外科常见疾病。血管内膜损伤、血流速度缓慢、血液高凝状态是引起DVT的三大主要病因。DVT形成后轻者可导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影响病人的预后和生活质量,重者可引起肺栓塞导致死亡,除积极外,护理也相当重要。我科2004年1月~2008年1月收治了112例DVT病人,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资料

  本组病例112例,男女各56例,最大 年龄92岁,最小年龄25 岁,平均54.4岁。112例中手术及产后致DVT 8例,肿瘤致DVT者4例,伴有其他内科疾病者5例;112例中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者30例,介入导管溶栓者12例,手术取栓者5例,余为药物溶栓治疗。

  2  护理方法

  2.1  DVT发生后,绝对卧床休息10~14 d,患肢抬高20~30 cm,患肢制动,局部禁止按摩,可予以湿热敷,以缓解血管痉挛,减轻疼痛,促进炎症吸收。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绝对戒烟,以防止烟草中尼古丁刺激引起血管收缩而致疼痛。进食低盐、低脂、低糖、高蛋白、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多饮水,以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用力排便而致腹压增加,从而影响下肢静脉血液回流。

  2.2  密切观察病人患肢的疼痛和肿胀情况,触摸患肢动脉搏动,指压毛细血管的充盈度[1]。同时观察患肢皮肤的温度、色泽、弹性和患肢的感觉。每日测量周径并记录,测量方法可采用以膝关节为中心,膝上15 cm和膝下10 cm处测量周径,并与溶栓前对比,以观察了解疾病的及恢复情况[2]。若病人疼痛剧烈时,可遵医嘱给予止痛剂,同时加强心理疏导,消除病人紧张心理,使病人能进行自我调节,积极接受治疗,并能主动发挥自我护理的能力。用药期间,密切观察病人有无皮下淤血、牙龈出血等出血倾向,每日检查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等,并记录。如有出血,立即停药,并给予相应对症处理。协助病人基本生活护理,定时翻身,减少局部受压时间,以免并发症的发生。

  2.3  静脉输液时,要经常更换穿刺部位,避免在同一静脉进行反复穿刺,同一静脉持续输液时间不超过48 h。

  2.4  药物溶栓时首选患肢静脉,注药过程中,使用血压计袖带加压,以阻断浅静脉回流,使药物通过支直接进入深静脉,快速作用于血栓部位[3]。药液现配现用,注意输注速度,用药过程中,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2.5  介入溶栓导管溶栓时,导管需固定稳妥,保留10 d,按计划、定时、定量输入溶栓抗凝药物。导管引出皮肤处每日用0.05%碘伏消毒,更换敷料1次,防止局部感染和导管菌血症的发生,拔除导管时局部加压包扎24 h。

  2.6  手术取栓后,绝对卧床休息,手术侧肢体制动,穿刺处用沙袋压迫止血,注意观察病人有无皮下血肿,肢体远端的动脉搏动、血运、皮肤温度及病人有无肢体感觉异常等情况。24 h后鼓励并协助病人做下肢各关节运动,以免血栓再发生。

  2.7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可预防肺栓塞的发生,一般选右股静脉穿刺,也可选右颈静脉或左股静脉[4]。经股静脉穿刺的病人,绷带加压包扎,平卧4 h,24 h后可下床活动,防止血栓繁衍;经锁骨下静脉、颈静脉穿刺的病人,术后沙袋压迫6 h,注意观察有无胸痛及呼吸方式的改变,防止血胸、气胸的形成。滤器置入术毕,病人出院前及术后1、6、12个月分别摄卧位腹部平片,观察滤器形态、位置及有无血栓形成。若病人出现胸痛、呼吸困难、血压下降、咯血等异常情况时,提示可能发生了肺栓塞,应立即协助病人平卧位,给予中流量吸氧,避免剧烈翻动、剧烈咳嗽和深呼吸,注意观察呼吸节律变化,保持呼吸道通肠,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抢救。

  3  结果

  通过护理,112例DVT病人中78例病人出院时已能下床自由行走,生活自理,占70%;24例病人出院时,能下床活动、入厕、进食等,但活动时间不能过长,生活基本能自理,占21%;自请出院者10人,占9%。该组病例平均住院天数12.5 d,住院期间除1例病人发生肺栓塞后,发现及时,予以行取栓术后好转,其余均无出血、肺栓塞、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

  4  讨论

  DVT是严重创伤、外科及妇产科手术后瘫痪及产褥期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其临床表现有患肢肿胀、疼痛和压痛、浅静脉曲张等,如形成“股青肿”则出现患肢剧烈疼痛,患肢皮肤发亮,呈青紫色,常伴有水疱或血疱,患肢明显肿胀,皮温冰冷,足背动脉、胫后动脉不能扪及搏动;病人全身反应强烈,高热,体温超过39 ℃,常出现静脉性坏疽,时有休克表现[4]。其主要的治疗方式有手术取栓治疗、溶栓治疗、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及抗凝治疗等。DVT发生后,栓子脱落可发生肺栓塞,病死率可高达20%~30%,仅次于肿瘤和心肌梗死[5]。本组手术取栓5例,导管溶栓治疗12例,下腔静脉滤器置入30例,药物溶栓65例。通过对本组病人的护理认识到:及早的治疗,及时的观察诊断,强而有效的护理,可提高DVT病人的治愈率,减少平均住院天数,减轻病人的痛苦及负担。但应加强对高危人群如高龄、肥胖、长期卧床、恶性肿瘤、糖尿病患者、手术时间长、创伤、产后等病人的健康指导,给予一定的预防性治疗和护理措施,减少DVT的发生率[6,7]。5 

【】
    [1]谈晓芳,徐群,何斐英,等.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观察与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3(8):618-620.

  [2]李征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溶栓的护理[J].误诊学杂志,2004(9):1536-1537.

  [3]毕义刚,张书华,王宏杰,等.次选择性血管内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1(7):513-514.

  [4]王玉琦,叶建荣.血管外科治疗学[M].上海:上海技术出版社,2003:216-229.

  [5]王宏业,董国祥.产褥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七例观察[J].中华国产医学杂志,2005(2):127-128.

  [6]张燕,耿素萍,王立富,等.下肢深静脉血栓留置导管溶栓的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7(10):36-37.

  [7]郑永宏,徐新文.急性静脉血栓栓塞症136例诊断与治疗回顾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7(7):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