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思想品德活动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力图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明确的导向,极大地唤醒了广大思想品德课教师在使用课程标准过程中的改革和责任意识。如何将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的“活动建议”(七年级10个,八年级11个,九年级14个,共35个)落到实处,真真切切地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结果性和体验性),笔者揣陋如下,以求教于各位同仁、专家。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纵坐标“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内容标准中提出了35个“活动建议”,并且说明“活动建议和内容标准并非一一对应,活动建议仅具有价值,教师可结合本地情况选择适当的活动方式和内容。”虽然各地的教学情况与活动方式不尽相同,但是要实现的课程目标都是相同的。为此,笔者在解读、领悟《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活动建议”后,认为思想品德活动教学可以按四个层次(参与、体验、感悟、内化)、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十二个目标(即四个层次中每个层次的每个维度目标)展开进行,从而实现思想品德活动教学课程目标。
一、在活动中实现参与层次的维度目标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特别是思想品德活动教学,如果离开了学生主体的主动参与,就会变得毫无价值。相反,如果学生主体积极参与活动教学,才能“将学习材料中的有意义的内容与学生的个人的意义结合起来,才是有效的意义学习”(罗杰斯),这种具有主体参与性的学习才有可持续性,才能成为生命不竭的源头活水。如在七年级《学会承受挫折》活动教学中可预设在课中让学生参与如下的“问题情境”:“前不久,有位同学给老师带来了一个游戏玩具,我做了许多次都失败了,至今仍然没有成功。今天,我把这个游戏玩具带到了课堂,希望和同学们一起来完成这个游戏”。出示课题:“学会承受挫折”;随后同学们四人一组进入游戏活动中,在亲自参与、主动实践中感悟游戏失败与成功的体验,形成正确对待挫折的生活态度,培养良好的健康的品格修养,交流游戏的心得;最后进入“表达交流”,各组根据参与游戏的状况,结合认知内容,从解决游戏体验各种实际问题中,进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战胜挫折的信心。
综观整个活动设计,力图在活动(游戏)中,学生全程参与,在游戏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操作应用知识中完成一定的目标,提升生活经验,领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真谛。
二、在活动中实现体验层次的维度目标
传统的教学教师是权威,教师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教师在教学中是主角,学生是配角,是一个被动的倾听者和学习者。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领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此必须创设某种情景,使之借助于实际的生活体验,让生活经验升华为自己的追求,学会逐步承担社会责任,直到能够独立地把握自己生活的方向。如教学中可设置如下这样一道“活动模拟题”。
今天的宜昌,处于东部技术与西部资源的结合部,是长江带的一座重要城市。随着三峡大坝的蓄水、通航、发电,宜昌将迎来更加灿烂辉煌的前景。目前,全市人民豪情满怀,正为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某校初三学生也准备在假期开展“全面建设宜昌小康”的宣传活动。
假如你是该校初三的一名学生,请你参与:
1. 拟订一个宣传内容(不与同学们拟订的以下内容重复)。
(1)在全面建设宜昌小康过程中,我们应坚持的中心工作。
(2)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后的宜昌前景。
(3) 。
2. 撰写一篇宣传稿件(任选一个宣传内容展开说明)。
3. 设计一条宣传标语(30字以内),另增设创意分。
该活动模拟试题注重选材的本土化,用学生熟悉的热点事例,特别是自己家乡建设小康的生活实例作载体,引导学生将已有的生活体验与所学的知识围绕主题大胆创新、有机整合是活动模拟的主旨所在。它既考查了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尤其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对学生应用知识和经验去应对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有指导意义,而且设置开放性的小试题拟写宣传内容;宽泛的内容范围,为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了广阔的天地。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方式、学习速度和个性潜质的不同,学生会产生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创造表现,所以题目中“另增设创意分”,即为最好的例证引导。
此类活动模拟题立足于学生生活实践,着眼于学生的,既体现了学习过程与方法的灵活性、发散性和求异性,又注重对学生知识的迁移、理解、整合、运用等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同时取材的区域性特色,能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感情和社会责任感,有效地突出了学科的价值取向和德育功能。因此,活动教学的生命恰恰在于学生的自主体验。学生在体验中获得切身感受,获得经验,在经验过程中实现主体积极内化,最终形成自己的经验结构,实现自主发展,推进社会化进程。因此我们不能也不要替代孩子的体验。
三、在活动中实现感悟层次的维度目标
“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也是本课程的追求。本课程的任务就是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因此,活动教学的目的就在于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合作探究,积极体验,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培养搜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从中提升生活的直接经验,感悟情感交流和心灵撞击的情感历程。如在八年级以《理解》为题设计活动,提供下列情景(回忆自己生活的点滴事,映照出父母的爱子之心)。
同学1:在小学一年级转入新学校时,因为不认识别人,所以放学后就哭了。妈妈来接我时告诉我:“要主动去接近、认识别人,不要等别人来主动接近、认识你。”(学会交往、交朋友,不再孤单)
同学2:冬天,天下着大雨,我没吃早餐就上学了,肚子很饿。下课时,听到父亲叫我,我看到父亲的脸颊和耳朵冻得通红;手里拿着冒着热气的煎饼。(感动)
同学3:小时候,我得了中耳炎,在生病期间,母亲给我讲故事,直至我睡着。
同学4:有一次,父亲打造一张新床,我认为是给自己的。可是,做好后却不让我用。我很生气,不理父亲了。后来爷爷奶奶来了,给他们用了,我理解了父亲的行为。(父亲那样孝敬他的父母,我也要孝敬父母)
让学生畅谈情境材料或自己成长中与父母之间的一些难忘经历后,请同学们填表看自己对父母的了解程度,如:(1)父母的出生年月、工作单位及性质,最喜欢吃的水果、最爱吃的菜、最爱看的电视节目、最喜欢的文娱活动、最高兴的事、最烦恼的事;(2)父母和自己买菜、做饭、打扫卫生等家务劳动情况。全班交流、讨论,分享观点,引导学生感悟亲子之情的温暖与博大无私,使学生为情所动,体会父母的辛劳,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升华认识和情感、冰释隔阂。
这一活动的设计突出情的先导和红线作用,实施中以情铺垫,激发学生参与动机;给予学生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在感悟中获得认知与情感的升华,形成新的综合──提升直接经验,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品质形成奠定基础,同时有效地增强了本课程的实效性。
四、在活动中实现内化层次的维度目标
本课程以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
如九年级“知道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状况”内容的学习,活动教学中要求“调查本地区存在的环境问题并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教学中,可以预设活动方案《我们的家园正在……》(对学校周边环境的调查及建议)。在创设情景、明确活动主题后,学生可以搜集有关保护环境的故事、诗歌、广告语,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请珍惜水吧!否则,人们看的最后一滴水将是自己的眼泪”,也可以搜集有关破坏污染环境的资料、图片等,而且可以通过走访、参观、实地考察了解学校周边在水污染、噪声污染、大气污染、动物保护、植物生长等方面的状况。在合作中分享交流,在探究中感悟人与、人与社会和谐的可贵,并通过如“绿化设计我们的校园”“关于学校周边环境的调查报告及建议”等可操作性践行来加以内化,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义务感。
活动教学有其质的规定性,它是借助一定的物质手段,运用学生的多种感官,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体验,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教、学、做合一,不但使学生从活动中感悟,更重要的是通过活动去实践内化。
总之,思想品德课的活动教学,无论是在课前、课中,还是在课后,都将会给思想品德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使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更具人文性、实践性,从“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存”这“四大支柱”来建构终身学习的平台,为将来个人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