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图册》的设计思想及应用
课程在学校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因此,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而与社会这门新课程本身就是此次课程改革的产物,它的设置集中体现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追求,即强调人文素质的培养,以民族精神的铸造为核心;强调社会主体观的形成,为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社会提供良好的课程环境;强调健全人格的培养,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的教育价值取向。《历史与社会图册》作为历史与社会课程学习的教材之一,肩负着体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和追求的任务,从设计开始,地图册就应把这种理念贯穿始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综合文科编辑室和地图出版社教材发展中心联合编制、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历史与社会图册》,就是这样的一套地图册,它从设计开始,就体现和渗透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思路。该套地图册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1年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实验稿)》,及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与社会》实验教材的要求和内容编制的,是与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与社会》实验教材配套使用的。地图册在设计时着重突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突出地图在学科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将历史、人文地理及其他人文社会的相关知识有机整合在一起,所以在地理、历史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地图,在历史与社会的学习中也起着巨大的作用。
地强调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区域特征,因此,建立科学的地理空间概念是地理能力培养的重点。而地图因其特殊的符号、色彩被赋予了同文字一样的语言功能,在帮助学生建立地理空间概念、掌握地理空间、分析地理因果关系等方面有着其他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凡是具有空间分布的事物或现象,不论是要素,还是社会要素;不论是具体的现实事物,还是抽象、假设的概念,都可以用地图的形式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同时,地图作为空间信息的载体,因其所具有的信息传输、信息载负、地图认知、地图模拟功能,还对培养学生判断和推理等综合思维能力起着独到的作用。地图上贮存的信息,有些是学生可以直接从地图上获得的,如居民点、山脉、河流的分布等;有些是需要学生经过分析判断,利用思维活动才能获得的,如学生看地形图,就可以通过分析等高线的疏密来判断山坡的陡、缓等。这就意味着通过地图,学生不仅可以知道图上点线符号的意义,山川河流的位置,进行知识的有效迁移,而且可以从符号中发现地理规律,区域差异、区域联系和发展等更为复杂的东西,使学生的地理能力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历史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时间和空间。历史发展的过程,就处在时空的不断演变之中。因此要完整地了解某一历史事件,就必须借助历史地图,了解当时的地理情况。如果说地理地图反映的是静止一时的地理环境,那么历史地图表示的就是不同历史时期处于变化中的地理环境及在此环境下人们的活动。因为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发生发展,所以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始终离不开历史空间与时间的概念。当遇到疆域沿革、都邑位置、民族分布、战争态势、经济建设、发展、河道与海岸变迁等多方面的内容时,历史地图比抽象的文字叙述便形象直观,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古人所谓“即书而求难,即图而求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历史与社会图册》在设计时力求充分体现地图在学科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地图形象直观的特点,为这一新学科的学习起到添砖加瓦的作用。
二、突出能力的培养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一份报告中指出,面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的学习能力来重新设计、重新组织。这四种基本能力可以概括为学会求知的能力、学会做事的能力、学会共同生活的能力、学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可见能力培养在学科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历史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将培养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能力作为本课程学习一以贯之的目标。地图册在设计时非常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例如,课本(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第一课《家住平原》讲的是平原地区人们的生活形态,课本以“稻作文化的印记”及“用机器种庄稼”为题,列举了泰国湄南河平原及美国中部大平原两个例子,希望通过这两个例子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归纳平原生活特点的方法。地图册在“家住平原”这个图组中配置了《世界主要平原的分布》一图,强化学生关于平原的地理空间概念,并且除了大平原外,还表示了波德平原、恒河平原、尼罗河三角洲、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亚马孙平原等几个地区人们的生活劳动情况,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又为学生提供了案例,以备他们在练习归纳平原生活特点的方法时使用。地图册中类似的设计随处可见。我们希望通过案例的对比分析,锻炼学生识图、类比、归纳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突出学科特点
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的综合性不仅在于对相关人文社会学科知识的综合,还在于对其基本方法和技能的综合;不仅体现在对历史过程和现实社会问题的综合,还体现在对分析、认识某个事件或现象的角度的综合。为了体现学科特点,地图册在内容的选取与配置上,注意知识的有机整合,改变以前图与图之间没有联系的做法,按主题来配置内容,同一主题内不同图幅之间都有内在联系。例如,课本(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文明的起源》第一课《得天独厚的大河文明》,以“尼罗河的赠礼”“新月形沃土:西亚文明的发祥地”“印度河与恒河的哺育”以及“黄河与长江:中华民族的摇篮”为题,介绍了世界四大古老文明。地图册在这里除按课本顺序配置了四大文明的相关内容,还配置了“大河流域的亚非文明古国”,该图采用晕渲手法,表现了四大文明区在世界上的空间位置,突出文明区与地形,尤其是与河流的关系,这就把四大文明区从空间分布的角度联系起来,使学生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我们希望学生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了解世界上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从而形成综合、全面地看问题的能力。
四、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
初中是学生学习知识和培养正确学习方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既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又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地图册在设计时改变了过去侧重知识传授的做法,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一方面,充分考虑初中生的年龄特征、阅读爱好和理解能力,通过“摆事实”,把知识呈现在学生面前。另一方面,注意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通过“讲道理”,在图表旁添加了大量说明文字,这些文字或引导学生读图,教会学生正确的读图方法;或就整个表述主题进行质疑,引导学生思考;或帮助学生进行探究,为他们练习使用课本介绍的方法提供案例。这样就能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断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五、注重图册的实用性和性
历史与社会课程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根据教育部的改革意见,今后选学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学生将不再系统地单独学习地理、历史的相关知识,所以教师讲课、学生学习时都会面临同样的难题,即学生缺乏基本的地理历史常识。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地图册注意增强实用性与参考性,结合课本内容,补充了大量与课本内容相关的历史和地理类的背景资料。例如,课本(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第二课《环境》讲“地形多样”时,只介绍了五种基本的地貌类型,没有介绍世界的主要地貌形态,世界上什么地方有平原,什么地方是山脉?学生脑子里没有概念。但这部分知识是需要学生了解的,在以后的课程学习中课本也多次提到。为了帮助学生建立相关的地理空间概念,地图册在这里配置了《世界地形》一图,这幅图一目了然,它的实用性和参考性都非常明显,既方便了教师讲课,也方便了学生学习。
《历史与社会图册》是在深入学习、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广泛听取专家及师生意见的基础上编制而成的,该教材目前正在广大的实验区试用。由于是第一次与广大读者见面,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我们恳请专家和各校师生在试用过程中随时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