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建构主义学习模式在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浅谈情境性教学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未知 时间:2010-08-18

[摘要]思想课内容,具有鲜明时代性和深厚的理论性。政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准确把握教材,运用多种教学的方法和技巧,把学生引进政治学科的殿堂中。本文从情境教学角度出发,通过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情境中,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意见,突出学习过程合作性与互动性的特点。本文还分析情境教学具体的应用方法,情境在政治课教学中所起到的作用,学生在情境教学中的角色、地位。


       (二) 情景性教学中所需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
   情景性教学的好处已成共识,但不少老师苦于在教学中没有资料去用,这就涉及到资料的收集方法。
   1、笔记摘录法。在阅读报纸、教参、刊物、收听收看广播、电视时,将一些有助教学的案例及时收集,做好笔记,必要时可写出提纲和心得。
   2、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有的学生在某一方面有一定的心得体会,有的家长在某些方面是专家,如前言的实话实说“问问你的家长或亲友,他们在工作中经常要接触和用到哪些法律?这些法律给他们解决了什么问题?”老师布置这一问题,就是学生与家长共同学法,共同提高的过程。有的家长是税务干部,可以帮助你提供法律打击危害税收征管犯罪的典型案例,再如让学生调查所生活的地区有哪些环境问题?既可培养学生的参与实践的能力,而在学生调查中,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危害也一便解决,无需教师多言。
   3、上网搜索。如新华网上就有许多经典的资料。
   4、做好编辑和整理归档工作。可用卡片分类编号,分类排放,还可编制一个目录,做好索引;或利用电脑创建文件夹加以储存。这样可随用随取,也有利制成课件。
   5、一则资料可以多次使用。有些资料是可以多次使用的。如第一课中的活动“法庭内外”中的‘张老汉的抚养问题’这一案例,我们可用于“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的密切联系”、“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公民的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规定精神文明建设”、“违法犯罪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公民应增强法律意识,与违法犯罪作斗争”、“家庭生活离不开法”等框节,这样可大大减少了工作的强度,也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和领会。
   (三) 情景性教学中资料的运用方法
   1、穿插资料,讲清原理,例证观点。资料的引用是证明一定的观点、辅助分析一定的问题。因此,教师在展示资料前,应设计好资料呈现的时机和方法,可用资料引出本课知识;可用资料化难为易;可用资料提高。千万不可为了说资料而说资料,没有一定的问题是达不到目标的。资料提出后,要让学生去思考,让学生去总结结论,提出观点。
   2、讨论资料、师生互动、合作研究。资料讨论一般4-6人一组。讨论后推举代表发言,其他补充。教师还要参与讨论,与学生融为一体,不可袖手旁观,要让学生围绕问题讨论,教师还要做好组织、引导工作,对有些问题允许学生提不同的看法,让学生畅所欲言。资料的讨论应是师生的合作过程。有些讨论步骤如加上老师的活动会起到画龙点睛作用。如对禁毒活动在让学生说出警示语后,老师再说出一两句,会加强师生的融洽程度和合作程度,能达到合作中学,合作中提高,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的目的。


   3、创设情境、课堂演练、分析点评
   情境教学能使学生在既定环境下将自身投入到一定的环境中去,让学生增强真实感。而课堂演练就是一种较好的情境,可让学生在演练中领悟道理,增加感性认识。但老师要及时从学生的演练及对资料分析中暴露出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点评。当然,这种点评不是标准答案,也不是学生分析的简单罗列,而是师生共同讨论下的分析后对问题认识的升华、创新。
   4、同时案例也可用于课后作业、讲学稿、试卷中
   总之,用好资料,能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改变传统教学的方法,适应新课程的教改要求,展示学生个性、活跃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效益。
    ( 四)情境性教学应用
   1、 情境设置
   在讲授常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我邻居家90年代末原有的一台彩色电视机“退休”后,由一台34英寸彩电取而代之,使用至今,图像清晰,色泽丰富,看得也蛮顺心。近年来,子女经常开导他们,现在还看34英寸彩电,多寒酸! 换大屏幕的!人的消费观不能死抱住传统不放了,应该适应潮流,要学会享受生活。被他们这么一开导,老人感到有些困惑了。细细思忖,尽管经济上尚有换大屏幕彩电的能力,但换了以后,这台好好的34英寸彩电该如何处置?卖了吧,三文不值两文,可惜!不卖吧,让它躺着睡大觉,直到消亡。物不能尽其用,这算不算浪费呢?如果是属于浪费的话,那么与子女所说“适应潮流”之间的矛盾又如何解决?
    2、确定问题:请就这台34英寸的彩电究竟该不该换提出你的看法。
    这个案例的主题是家用电器的更新换代,可以说它就发生在我们每个人生活的周围,或者也是我们有些人亲身所经历过的,因而,这个的主题是真实的。在这个资料中涉及到的基础知识有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家庭消费的内容,影响家庭消费的因素等。同时,针对彩电究竟是换还是不换,有着一定的模糊性,没有一个绝对的正确答案,而且,在这个案例中又蕴涵着传统与现代,节约与享受等一系列矛盾与冲突,这样就为学生在认知上形成冲突提供了条件。
    3、自主学习、协作学习
    针对学生目前的能力与素质的实际状况,先由一位准备得比较充分的同学代表自己或小组进行发言,然后由其它同学或小组针对于这个发言提出补充意见或反对意见,也可以从其它方面另行分析,最后,由教师作小结。在讨论时我注意了下几个问题:第一注重对学生的的引导,在讨论过程中,学生是讨论的主体,教师知识引导着,引导学生去探究案例中复杂的、深层次的、有争议性的问题,协助学习者进行讨论。第二,对学生的行为表现多加以鼓励和肯定。讨论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或“愚蠢的问题”,关键是看问题的思路是否正确合理。在讨论过程中对学生们的分析表示尊重,哪怕是分析问题的过程或结果都发生了错误,都给予了应有的鼓励。同学的发言不仅是学生,也是我们教师学习的重要信息来源,也只有大家彼此尊重、倾听和沟通,增进团体合作,才能激发每个学生“主动参与”的动机,促进共同进步。
    4、效果评价
    运用认知建构主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的几点感受:
   (1) 有利于促进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究者,这样做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学生的时间和能力,激发学生内在潜力和创造力。
   (2)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学生在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觉地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学习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
   (3) 许多著名的专家学者谈到中美学生的差异时认为:学生聪明、勤奋、有礼貌,基础知识扎实,善于,但在动手能力、自主性、创造性方面明显不如美国学生。我国的中学生可以在国际各类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取金奖,而我国的家却无人问鼎“诺贝尔奖”。杨振宁教授曾说过中国留学生的成绩非常出色,“但中国留学生胆子小,老师没讲过的不敢想,老师没做过的不敢做”。一位留德学者也曾说“如果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十个中国学生答案往往差不多,而在外国学生中,十个人也许能讲出二十种答案,尽管有些想法非常离奇”。这道出了中国学生创造力缺乏的现状。而创造性是未来人才的必备素质。诺贝尔奖新得主,美籍华人朱隶文教授曾说,创新精神强而天资差的学生往往比天资强而创新精神不足的学生能取得更大的成绩。哈佛大学校长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性,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这表明我国学生的创造性必须提高,我们必须把创造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各学科教学要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学生创造性的。上述情境性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造精神是指那种不安于现状、力图改进创新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而创新能力,是指一个人具备的运用一切已知东西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未知的东西。上述情境所描述是的一个两难的困境,没有分析,只有事实。情境讨论的结果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没有人告诉你答案,情境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置身于决策者的角色中,根据材料所提供的情况,作出自己的决定,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何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综合素质,这对学校和教师来说始终是个难题。如果搞专题讲座,但教师跨学科的综合知识又很有限;如果采用多学科教师在课堂上共同授课,教师之间的配合又很难协调。认知建构主义在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综合素质方面有着它所特有的作用。由于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跨学科的综合知识,认知建构主义可以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整合在一起,在学生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只要适当引导,学生就可以自由地实现在与、地理等不同学科之间的切换,而教师并不需要太多的跨学科的综合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