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代青年社会化过程障碍分析
【摘要】我国当代青年社会化过程中出现了种种障碍问题,需要全社会关心和努力解决,更需要政府挑起这一重担。这不仅是关系到当代青年个人成长和当前社会稳定的问题,而且也是关系到我国未来社会走向及整个民族兴衰成亡的大问题。
【关键词】当代;青年社会化;社会化障碍;
人是社会动物。从出生那一刻开始,终其一生,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自觉还是不自觉,都要接受各种不同因素的影响,接受各种不同环境的熏陶,要求适应环境,学会生存。这种逐渐学习、逐渐适应的过程,也就是人的社会化过程。总之,“社会化是指人学习社会生活的技能、规范,获得个性,从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1] 这个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个体的内化过程,另一方面是个体外化的过程。内化是指个体从外界吸收学习的过程,外化是指个体适应外界的过程。总之,无论内化、外化,都要求要有一个外界存在。这个外界或是家庭、学校或其他单位及环境。这个外界要为个体的社会化提供必要的学习、生活、工作条件或场所。否则,个体在其社会化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种种障碍问题,无法顺利完成其社会化过程。另一方面,作为个体也必须具有一定条件:(1)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2)有较高的学习能力;(3)有语言能力;(4)有思维能力。
当然,我国当代青年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障碍主要体现在“外界”还没有很好地为青年这一个体的社会化提供较好的生活、学习、工作条件和场所。尽管现在的条件比以前要优越得多,但并非说当代青年在其社会化过程中就非常顺利。其实,当代青年社会化过程中的障碍既表现在青年这一主体因素上,也表现在或主要表现在外界(主要是社会)这一客体因素上。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代沟障碍
即青年与老年之间,在思想、政治、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兴趣爱好等方面均存在差别。
代沟现象是正常的,也是客观存在的,是文化环境变迁的产物,对双向社会化的影响极大。如果不研究代沟现象,甚至不承认“代沟”现象的存在,两代人之间不能相互谅解、理解和信赖,势必造成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既不利于双方社会化和继续社会化或再社会化,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二、个体障碍
主要体现在青年在政治思想、伦理道德、人生价值生活观、爱情观等方面程度不一地存在一些偏差,这些偏差影响了青年社会化的顺利进行。
目前,在一部分大学生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的思想问题,主要是:有的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有的社会责任感不强、团结协作意识较差,有的艰苦奋斗精神不足、心理素质脆弱,有的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影响较深。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不仅部分大学生存在一些问题,其他社会青年(包括已走上社会的大中专毕业生等)同样也存在类似在校大学生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是青年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必须引起全社会高度重视。
三、社会障碍
(一)“铁饭碗”障碍
我国以往长期实行职工“铁饭碗”制度,一旦进入职工队伍,如果工作等方面无过分不当行为,终生往往衣食住行等等几乎无后顾之忧,职工过着一种非常“安全稳定”“不用操心”的生活。这种工作生活阅历及相伴而生的思想意识在上一辈职工心里积淀很深,同时也无形中“遗传”给了新生代。当然这种“铁饭碗”制度也迎合了人的生理上的本能“惰性”心理。青年一代也同样有着这种“惰性”心理。
(二)“大锅饭”障碍
我国传统平均主义思想影响深远。孔子是上最早提出以平均主义的政策治理国家的人。孔子说:“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3]自孔子提出了平均思想主张以后,历代思想家往往以孔子这一思想主张为根据,极力倡导专制国家实行平均主义的经济政策,同时,汉魏以下的历代专制王朝也往往把平均做为基本国策。曹魏时期的屯田制、隋唐时期的均田制,都是平均主义思想对专制国家的经济政策影响的结果。[4]中国历代农民起义大多都打着“均贫富”的旗帜。
在中国过去计划经济时代事实上长期实行“平均主义”政策。中国分配政策如此,城市职工分配政策也如此,无论有无技能专长或是否高低,只要是职工,都照样领着相差不太大的级别工资,管理机构也人浮于事,效益不高,缺乏竞争意识。这种社会环境和传统思想意识对青年人的成长起到了潜移黙化的作用。
(三)经济落后障碍
我国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技术落后,市场经济不完善、不健全、不发达,市场对社会资源的调配还未真正起到基础性作用。整个国家还未真正彻底摆脱落后面貌。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距离。这是影响青年理想信念的大问题。
(四)体制障碍
我国底子薄,不仅是指经济底子薄(这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也指其它方面,比如教育事业就不发达,教育结构也不合理,科技教育特别是高等专业技术教育严重落后,教育体制改革还没有真正取得成功,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而又不能迁延的棘手问题。教育体制不健全,或改革不彻底,或不符合国情地乱“改革”,势必损害中国的整个教育事业,从而使中国发展后继无力,使中国与发达国家的距离进一步拉大。这既是影响青年理想信念的大问题,也是影响青年能否成才的大问题。
一个时期以来,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化,一些由于种种原因而导致停产、半停产、倒闭或破产,相当一部分职工(包括青工)纷纷下岗或失业,这对于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又处于人生转型时期的青年社会化无疑带来某些负面影响。作为社会尤其是社会的管理部门要为下岗失业青工提供使其今后更好社会化的条件、场所,要常抓再就业工程,对下岗失业青工的再就业实行优惠政策,免费为他们提供再就业技能培训和信息咨询服务,引导他们转变择业观念。另外,还可建立一大批小城镇以缓和剩余劳动力转移给邻近城市带来的就业压力。
当然解决劳动就业问题的最根本途径是尽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劳动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否则,不仅直接干扰了下岗青工的正常生活和思想情绪,更为严重地将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因为长期的下岗或失业或临时就业随时就有可能再失业所带来的生活不安定感及心理冲击,必然会造成严重的消极社会情绪,引发不良行为,带来社会成员间的矛盾冲突,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这绝非危言耸听!
(六)流动青年的障碍
“流动青年”事实上并非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产物。历朝历代几乎都存在过这种现象。古代几次大的人口迁移就不用说,长期动乱和战争年代更不用说,就说新中国成立后也有几次大的“人口流动”,这种“流动”主要是青壮年流动,比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支边”及城镇职工精减与下放,还有随后的六七十年代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等等,事实上都是人口(青年)流动。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两向流动,这是以往的一个显著特点。这个特点在改革开放时代更突出。
随着整个社会的进步,随着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不断边缘化,农村不断城镇化,农村人口流向城市成为一种趋势。这是人类现代化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但在我国,这种流动有一点不正常,这就是流动的盲目性比较明显,比如 基本上是自发地流向比较富裕的地区。无论是有才的还是无才或有劳动力的等等都是如此。这种盲目流动往往造成当地许多社会问题。然而贫穷落后地区人力尤其是人才则严重短缺。所以国家和政府应进行宏观调控,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和管理。
在中国,每年总有数千万人在流动,长期“南征北战”,这既是社会繁荣进步的表现,也是市场经济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应有的。在这些流动大军中,有许多知识分子,尤其是青年知识分子。也有为数极多的农民,其中有许多是单身青年农民,有的是青年农民夫妻,有的是一家老小。这些流动大军,在较长时期的流动中,带进城的小孩和在城市生育的儿女,都因没有当地户口和处于不的流动状态而上不了幼儿园,更上不了小学和中学。这是一大批人。
此外,流动人口自身的教化和继续教化也是社会化的重要课题。尤其是流入城市的农民,因环境和职业的变化,从技能到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到价值观等等都应得到正常教化。这是城市生活的需要。可是城市只用劳动力不管培养,甚至拖欠农民工资,使本来负担很重的农民生活更是艰难,使其子女不仅上不了学也上不起学。而农民也只顾赚钱不管,既不发展自己,也耽误了下一代教育和前途。如此恶性循环,几代流动人口都将成为社会的痼疾。
提高中华民族素质,是不能忽视流动人口的,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不能排除这些流动人口的根本利益的。
以上分析了我国当代青年社会化过程中的种种障碍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心和努力才行。作为社会主要管理部门——政府更应责无旁待地挑起这副重担。
【】
[1]风笑天.社会学导论》[M].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
[2]曹德本,宝成关,孙晓春.中国政治思想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