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美国:中国大学生的美国观(下)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陈生洛 时间:2010-08-12

 四、两个美国的美国观:进步与不足

  如上所述,在今天大学生的头脑中,实际上同时存在着两个美国,一个是霸权主义的美国,一个是先进发达的美国。如果说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大学生的美国观,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帝国主义”的美国观,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大学生的美国观,可以简单地概括为“自由民主”的美国观,[51]那么,今天中国大学生的美国观,就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两个美国”的美国观。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两个美国的美国观呢?

  从的角度看,这种两个美国的美国观,较之于过去的美国观,无疑是一种进步,它说明在怎么看美国的问题上,今天的中国大学生比十年前、二十年前的大学生表现的更加成熟,更加理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两个美国的美国观表明,在如何看美国的问题上,今天的中国大学生已经初步摆脱了长期统治中国人或中国大学生头脑的那种非此即彼,非黑即白,非敌即友的思维模式,对美国的看法开始深入到不同的领域,对不同的领域给予不同的评价。用一位大学生自己的话说,就是要把美国切成片,分成不同的部分,对不同的部分,谈自己的看法,不能笼统地说是反美,还是亲美。[52]这种思维方式上的变化可以说是中国大学生在怎么看美国问题的上一个可喜的进步,因为过去的帝国主义美国观和自由民主美国观的最大弊端就是它们只允许对美国有一种评价,而且一定要是整体性的评价,具有明显的简单化、极端化的倾向。而两个美国的美国观不仅反映了中美两国在许多问题上的矛盾冲突,以及由此在中国大学生头脑中形成的美国的负面形象,而且反映了中美两国在社会程度上的巨大差距,反映了中美两国在某些方面需要互相合作、相互借鉴的现实,以及由此在中国大学生头脑中形成的美国的正面形象。相对而言,它是一个更加完整,更加全面,更加贴近美国现实的美国观。

  第二,两个美国的美国观说明,今天的中国大学生对美国,尤其是对美国国内社会有了更具体、更全面的了解。在帝国主义的美国观中,美国主要是一个侵略者的形象,在自由民主的美国观中,美国首先表现为一座高高耸立的自由女神像。在两个美国的美国观中,美国的形象要比这些丰富多彩得多。从克林顿的性丑闻到小布什靠最高的法院的裁决入主白宫,从获得诺贝尔奖的美籍华人杨振宁、李政道到美国大学录取研究生的条件和程序,从IT业的风云人物比尔·盖茨到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从NBA 的篮球明星乔丹到美国篮球的比赛规则和市场运作机制,从影坛巨星施瓦辛格到好莱坞大片的推销包装技巧,几乎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今天的中国大学生都有所了解,而且他们对某些细节的关注和了解,常让我感到惊讶。一年多的访谈调查给我留下的一个深刻印象,就是十年前那个自由民主的美国在今天中国大学生的头脑中已经缩小褪色,代之以一个内容更加丰富,包容量更大的,色彩相对较少的先进发达的美国。这个先进发达的美国比原来那个自由民主的美国,更加全面地反映了美国社会的现实,也更加准确的揭示了中美两国在社会发展方面的差距,标志着中国大学生对美国的认识的深入。

  两个美国的美国观较之于过去的美国观,无疑是一种进步,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当我们深入地考察两个美国的美国观的具体内容时,就会发现,两个美国的美国观中也有许多不足之处,今天中国大学生对美国的看法中,也有一些情绪化、简单化的成份,这主要表现在他们对美国的对外政策、对华政策和霸权主义的理解上。

  当我深入地思考今天中国大学生的美国观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大多数中国大学生的心中,美国并不完全是一个负面的形象,美国被一分为二,一个是负面的霸权主义美国,一是正面的先进发达的美国。但是,当讨论到美国的对外政策时,十年前、二十年前统治中国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又冒出头来,美国又完全变成了一个负面的形象。在我访谈的一百多名大学生中,几乎没有一个人为美国的对外政策进行辩护,提到美国的对外政策,提到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行为,几乎是一片谴责声。不论美国在国际上干什么,中国大学生都习惯于从霸权主义的角度去理解和解释,并对之进行谴责。在许多中国大学生眼里,美国人在国内还干了不少好事,但是,在国外干的几乎都是坏事。美国在国际事务中有时确实霸道,为了谋求和维护它的世界霸权,它也经常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霸权主义的美国绝非无中生有,空穴来风。但是,把美国的对外政策完全看成是霸权主义的政策,把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行为,完全理解成霸权主义的行为,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

  类似的现象也出现在中国大学生对美国的对华政策的看法上,霸权主义几乎成了中国大学生理解和分析美国对华政策的唯一工具。绝大多数中国大学生认为美国的对华政策是不友好的,美国不愿意中国繁荣强大,美国把一个繁荣强大的中国看成是对美国霸权地位的一个威胁,美国对华政策的主要目的就是遏制和削弱中国,限制和阻挠中国的发展,因此,中美关系实质上就是一种遏制与反遏制、称霸与反霸的关系。这种对美国对华政策的解读,显然不符合美国对华政策的现实。在美国国内,遏制中国的声音从来没有停止过,也确实有些人把中国看成美国潜在的对手,但是,美国国内还有主张与中国友好的声音,许多人主张对中国采取接触和交往的政策,反对孤立中国。美国的对华政策一直是这两种声音两种力量互相作用的结果,尽管在一定时期内,在某些问题上,某一种声音会占居上风。从中美关系的现状看,在过去30年的时间里,合作也是主流。因此把美国的对华政策完全理解为反华的政策,完全从美国要维护其霸权地位的角度去解读,显然是片面的。中国大学生仅仅从这样一种角度去理解美国的对华政策,不仅说明其思维方式中存在着偏差,也说明其对美国对华政策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在怎么看美国的问题上,中国大学生的不成熟还表现在对霸权主义的理解上。西方的霸权(hegemony)一词,源于古希腊,原义是领导和控制,主要是指一个国家对其它国家的领导和控制。[53]在西方人眼里,霸权并不一个贬义词。前美国总统安全顾问布热尔津斯基就公开主张美国维护自己的世界霸权,他认为这符合美国的利益,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和稳定,他把美国的霸权看成是美国人不得已而卷入的一项艰难、费时和高代价的任务。[54]在布热尔津斯基眼里,霸权实际上指的是一种国际秩序,霸权一词绝对没有道德上的贬义。中国政府所反对的美国霸权,实际上也是指的一种国际秩序,即美国所主张的一极世界。但是,在中国大学生的眼里,霸权主义实际上是一个具有强烈道德色彩的词汇,包含强烈的道德贬义。在许多中国大学生眼里,霸权主义往往就是为所欲为、横行霸道的代名词,他们眼中的霸权主义的美国,实际上就是一个在国际舞台上不遵守任何比赛规则,凭借自己的强大实力,到处为非作歹的国家。显而易见,中国大学生所理解的霸权主义,掺杂进了太多的道德因素和感情因素。他们头脑中的霸权主义,与其说是对美国对外政策一种解释和概括,不如说是一种强烈的道德谴责和感情宣泄。这样一来,他们所理解的霸权主义的美国,就不可避免地掺杂进了一些言过其实,过分夸张的东西。

  尽管今天中国大学生的美国观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不成熟,我仍然认为,他们对美国的看法,总的趋势是越来越理性,越来越成熟。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崇洋亲美已经成为历史,爱国反美也只是一种表面现象,我们既不要为过去的东西所迷惑而跟不上历史的脚步,也不要为今天的一些表面现象所干扰而失去正常的判断。

  [1]参见:王殿卿:《引导大学生走出‘自我’的迷宫》,载《中国青年研究》,1990年第3期,第26-29页。

  [2]在1999年5月8日美国战机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之前,中国大学生对美国的看法的变化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中国国内也没有人对此进行过专门的研究。只是在一些相关研究中,提及到这一问题。例如,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等单位在1994年和1995年先后三次就中国青年如何看美国的问题进行了大规模调查研究。这些研究认为,中国青年对美国的总体印象不佳,中国大学生作为中国青年中的一个群体,其态度与其它青年群体没有显著的差异。(参见:吴鲁平:《今日中国青年对美国的态度》,载《中国青年研究》,1996年第5期,第17-19页)。

  [3]参见:正源:《克林顿访华言行录:美国总统的中国“建言”》,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年。第150页-158页。

  [4]在轰炸中国驻南使馆事件之后,有人认为中国大学生已经从过去的亲美转向了反美,我身边的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看法。但是,从本人进行的访谈调查来看,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这一看法只反映了一些表面现象。

  [5]这些材料共分成五个部分,每一部分再分成几个小部分,依次编为访谈记录1-1,1-2…5-1等。本文的研究分析,主要以这些材料为依据。

  [6]几乎在本人进行这项研究的同时,南开大学历史系的邓丽兰老师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了类似的结论。根据她的调查,在对美国的态度上,被调查的大学生选择既爱又恨和无所谓的人数高达61.8%,选择讨厌、仇视美国的只有12.7%,选择喜欢、崇拜美国的只有8.3%。(参见:邓丽兰:《美国!美国?美国……世纪之交中国大学生的美国观》,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85-186页)。

  [7]2000年3-4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的赵梅对中国人的美国观进行了调查研究。她的研究说明,在中国的其它群体中也存在类似的现象。她在她的文章的结论部分指出,中国公众对美国的看法是一种复杂的“爱恨”情结……“爱”体现在多数中国民众对美国在国内政治、、文化等方面取得的成就的正面印象上,而“恨”则表现在多数中国民众对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行为的负面印象上。(参见:赵梅:《中国人看美国》,载《中美长期对话》,陶美心赵梅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第20页。)

  [8]邓丽兰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在她进行的问卷调查中设计了一个问题:当提到美国时,你首先想到的词汇是什么?在被调查者中,选择“世界霸权”的人数排在第一位。(参见:邓丽兰:《美国!美国?美国……世纪之交大学生的美国观》,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9-11页;第181-184页。)

  [9]访谈记录1-1,第6页;访谈记录1-4,第61页,第63页,第64页。

  [10]访谈记录3-3,第49页。

  [11]访谈记录3-1,第20页。

  [12]访谈记录4-3,第53页。

  [13]访谈记录1-5,第96页。

  [14]访谈记录3-2,第42页;

  [15]访谈记录1-4,第66页;访谈记录4-2,第25页。

  [16]访谈记录4-2,第25页。

  [17]访谈记录3-1第8页。

  [18]访谈记录3-3,第49页。

  [19]访谈记录1-1,第7页。

  [20]访谈记录1-2,第15页。

  [21]访谈记录1-2,第18页。

  [22]访谈记录1-5,第99页。

  [23]访谈记录1-6,第136页;访谈记录1-3,第42页。

  [24]访谈记录3-3,第64页。

  [25]访谈记录4-2,第26页。

  [26]访谈记录4-2,第27页。

  [27]访谈记录4-3,第54页。

  [28]本人在访谈调查过程中,专门访谈了一组专业的大四学生,他们不仅英语熟练,而且与外国人包括美国人有许多直接的接触。访谈给我留下的印象是,他们虽然比其它的大学生更加了解美国,但是,美国在他们头脑中也首先表现为一个霸权主义的形象。

  [29]在九一一事件之后,美国媒体也在讨论穆斯林世界的反美情绪问题,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中东问题的阿贾米教授认为,不论美国作什么,或不作什么,恐怖分子都会向美国采取行动,把他们对当地社会的愤怒转嫁给美国。但是,美国阿拉伯关系全国委员会主席安东尼并不这样认为。安东尼表示,根据他38年来同穆斯林世界的交往经验,他从来就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反美情绪。安东尼说:“在我的记忆中,从来没有任何一个阿拉伯人或穆斯林曾经在谈话中对美国的价值观念,生活习惯或理念表示蔑视。从来没有。”安东尼指出,引起反美情绪的是具体的美国政策,特别是美国的中东政策。穆斯林并没有批评美国的理念,而是抱怨美国没有尊从这些理念。(参见:《美国之音:为何有人仇视美国?》,载《大》2001年11月第25期。)我认为中国大学生对美国的看法,与安东尼所讲的穆斯林世界对美国的看法是类似的,他们反对的是美国的某种政策,而不是美国的价值观念。

  [30]访谈记录3-1,第2页。

  [31]访谈记录1-4,第90页。

  [32]访谈记录3-1,第14页。

  [33]访谈记录3-1,第2页。

  [34]访谈记录3-1,第1页。

  [35]访谈记录1-3,第51页。

  [36]访谈记录1-2,第20页。

  [37]访谈记录3-3,第61页。

  [38]访谈记录1-6,第135页。

  [39]访谈记录1-4,第85页。

  [40]访谈记录1-4,第58页。

  [41]访谈记录1-4,第63页。

  [42]访谈记录3-3,第58页。

  [43]访谈记录1-3,第50页。

  [44]访谈记录1-6,第142-143页。

  [45]访谈记录4-2,第20页。

  [46]访谈记录3-1,第2页;访谈记录4-2,第18页。

  [47]访谈记录4-2,第20页。

  [48]访谈记录2-1,第12页。

  [49]我在访谈调查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对非常冷淡,但是,他们对先进发达的美国非常欣赏和向往。我进行的访谈调查多数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一次访谈三到五人,几乎每一组中,都会有一到两个对政治非常冷淡的人,他们对第二个美国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一点也不掩饰他们对美国的喜爱之情。

  [50]在我的访谈调查中,这类学生给我留下了比较深的印象,他们往往在别人发言后才发言,说话的速度比较慢,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没有什么流行的政治术语,谈的都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喜欢讨论在一些生活细节方面反映出来的中美两国的文化差异。

  [51]根据我目前查阅的资料,目前还没有人对以前的中国大学生的美国观进行专门的研究。相关的研究主要有四项:沈大伟:《美丽的帝国主义:中国感知美国,1972-1990》,普林斯顿出版社,1991年版;杨玉圣:《中国人的美国观:一个的考察》,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张济顺:《中国知识分子的美国观(1943-1953)》,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赵梅:《中国人看美国》,载《中美长期对话》,陶美心赵梅主编,中国社会出版社,2001年版。

  [52]访谈记录:1-2,第16页。

  [53]参见:David B.Guralnik ,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New York andCleveland :The world publishing company ,1972.P649.

  [54]兹比格纽·布热尔津斯基:《大棋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6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