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平县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绍忠 时间:2015-01-02

  摘要介绍了昭平县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危害情况,分析其发生原因,并提出防治对策,以期为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纹枯病;危害情况;发生原因;防治对策;广西昭平
  
  水稻纹枯病又名“烂脚病”、“花秆瘟”。是目前广西水稻生产中发生面积最广、受害损失最严重的主要水稻病害[1]。该病在早、晚水稻生产中均普遍发生,但早稻重于晚稻[2]。水稻感染纹枯病后结实率和千粒重下降,空秕谷增多,产量明显降低[3]。2007—2009年水稻纹枯病在昭平县稻区发生为害面积居高不下,并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对优质稻的生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为此,笔者对昭平县2007—2009年水稻纹枯病严重的发生原因及危害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了防治策略。
  1水稻纹枯病发生危害情况
  2007—2009年,笔者在昭平县五将等乡镇的田间观测区内对新两优6号、中优679、两优6326及部分优质常规稻进行纹枯病发生情况田间调查时发现,目前在昭平县推广的水稻主栽品种组合在田间对纹枯病都表现为感病。2007—2009年,早稻纹枯病平均病丛率分别为32.50%、35.71%和37.20%,平均病指分别为10.94、11.87和13.12;晚稻平均病丛率分别为25.52%、27.63%和31.51%,平均病指分别为6.21、7.52和8.20。从田间调查统计数据看,早稻发病明显重于晚稻,并且有逐年加重发生的趋势。因此,每年仅因水稻纹枯发生危害所致的水稻减产损失一般在10%左右。特别是在穗期发病,因防治不力、漏治而造成水稻倒伏、茎叶腐烂的田块,水稻减产更高,达40%~50%。从水稻的生育周期来看,除了在秧苗生长期未发病外,其他生长期均有发生。一般在分蘖期开始发病,孕穗期至抽穗期是水稻纹枯病发病的高峰期,而乳熟期后病势开始下降。从不同的种植方式来看,采用轮作种植方式栽植的水稻平均病丛率为17.2%,连作种植的水稻平均病丛率为25.7%。
  2发生原因
  2.1种植制度因素
  水稻纹枯病主要以在土壤中越冬的菌核及病草、病蔸上和田边、沟边杂草上的菌丝作为主要的初侵染来源。因此,土壤中菌核残留量的多少是水稻及枯病发病轻重的基础。而影响土壤中菌核量的主要原因:一是轮作倒茬困难。水田改作旱田后,田地耕整困难,旱作物立苗不齐,生长不旺,产量不高,效益不好。因而稻农不愿轮作,造成水稻连作,因此造成土壤中致病的菌量逐年累积,越积越多,危害加重。二是田间病源物处理不彻底。在调查中发现,由于水稻连作,尽管大部分稻草被移出田外,但是并没有被彻底清除,带病的稻草不经杀菌腐熟就直接遗留田间,不但造成菌量积累,加重发病。同时,也成为水稻纹枯病新的发生起点和蔓延的重要途径。
  2.2气候因素
  高温高湿的气候环境,是水稻纹枯病发生流行的主要条件。温湿度综合影响着纹枯病的发生发展。温度是决定此病每年在早稻上发生迟早和晚稻上终止的早迟的主要原因,而湿度则对病情的发展起着主导的作用。水稻纹枯病一般在气温22 ℃以上,相对湿度97%时开始发病[1]。气温在25~31 ℃和饱和湿度是水稻纹枯病流行的有利条件。昭平县是广西的暴雨中心之一[2]。每年6—7月正是昭平的雨季,此时都有明显的暴雨出现,同时当地的气温一般稳定在25 ℃以上,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与昭平县的早稻分蘖盛期相吻合。因此,极有利于水稻纹枯病的蔓延和流行。
  2.3水肥因素
  水稻纹枯病发病的轻重与水肥的关系极为密切。水稻生长期间不科学用水,是造成水稻纹枯病发生流行的重要原因。根据笔者田间调查发现,农民喜欢深灌、漫灌,因而造成田间湿度大,营造了适宜水稻纹枯病发生流行的田间小气候,因此加重了此病的发生流行。偏施重施氮肥,恶化了水稻田间小气候是造成水稻纹枯病发生流行的又一诱因。不注重氮、磷、钾的合理搭配,一味地偏施重施氮肥,极易造成水稻的生长前期“疯长”,从而造成封行过早、田间郁蔽、透气性差、湿度过大。而后期往往茎叶徒长,植株体内可溶性氮增加,减弱植株的抗病能力[3],从而造成水稻纹村病的发生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