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田绿盲蝽象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付俊英 时间:2015-01-02

  摘要介绍了棉花重要害虫绿盲蝽象的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和生活习性,分析其发生的影响因素,并提出防治方法,以为棉田绿盲蝽象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绿盲蝽象;形态特征;发生规律;防治方法
  
  绿盲蝽象是棉花生产上的主要害虫之一,主要以成虫、若虫刺吸棉花的顶心、嫩叶、花、蕾及幼铃,棉花顶心被害后,形成多头棉,丛生疯长;嫩叶被害后形成破叶,俗称“破叶疯”;花蕾及幼铃被害易脱落,对棉花产量影响很大。近几年,由于抗虫棉的种植,棉田用药次数和用药量减少,棉田盲蝽象发生数量逐渐增加,种群数量不断扩大,已经上升为棉田主要害虫,并且危害逐年加重。该虫是一种多食性害虫,除为害棉花外,还对蔬菜、果树、苜蓿等作物造成严重危害。棉花、枣树受害后一般减产20%~50%,严重地块可造成绝产。
  1形态特征
  棉花盲蝽象属半翅目盲蝽科,以成虫、若虫刺吸棉花幼嫩组织,如嫩尖、幼蕾、幼铃的汁液,造成棉花破头、破叶、破枝丛生和蕾铃脱落,从而影响棉花产量。在北方棉田发生的有4种盲蝽:绿盲蝽、苜蓿盲蝽、三点盲蝽、中黑盲蝽,河间市发生的主要是绿盲蝽[1]。其成虫体长5 mm左右,绿色,触角比身体短,前胸背板上有黑色小刻点,前翅绿色,膜质部暗灰色。卵长约1 mm,长瓶状,卵盖奶黄色,中央凹陷,两端突起,无附属物。若虫初孵时全体绿色,复眼红色,5龄若虫体鲜绿色,眼灰色,身上有许多黑色细毛,翅尖端蓝色,达腹部第4节,腺囊口为一黑色横纹。
  2发生规律
  棉盲蝽象在河间市1年发生5代。以卵在枣股芽鳞内、杂草、棉田枯枝、落叶上越冬。越冬卵4月中下旬开始孵化为若虫,孵化盛期在4月下旬。第1代若虫5月初开始羽化为成虫,羽化高峰期为5月中旬末。第2代若虫5月中旬开始孵化,孵化盛期在5月末,6月上旬若虫开始羽化为成虫,羽化高峰在6月中旬末,成虫迁飞到棉田猖獗危害,并交配产卵。第3代若虫于6月下旬开始孵化,孵化高峰期为6月末7月初,7月上旬第3代若虫开始羽化为成虫,羽化高峰期为7月中旬,此时也是第3代危害高峰期。第4代若虫7月中旬孵化,盛期为7月下旬,7月下旬若虫羽化为成虫,高峰期为8月上旬末,此时也是第4代危害高峰期。第5代若虫于8月上旬开始孵化,盛期为8月中旬,若虫于8月中旬开始羽化为成虫,羽化高峰期为8月下旬,此时也是第5代危害高峰。9月初第5代成虫开始陆续迁飞到杂草、枣树等处越冬。发生严重时世代重叠,对棉花生产造成严重损失。
  3生活习性
  盲蝽象若虫、成虫以刺吸式口器吸食作物的嫩芽、嫩叶、花蕾、幼果汁液,造成棉花“瞎尖”、破叶、落蕾等[2]。
  若虫生活隐蔽,反应敏捷,爬行速度快。幼龄若虫藏于嫩芽内,不易发现,受到振动后掉地,并快速逃匿。成虫寿命15 d左右,喜阴湿,怕干燥,喜黄色,飞翔能力强,行动迅速,日夜均可活动,但以夜间活动最烈。白天躲在叶片背面和叶柄等隐蔽处潜藏或爬行,略微受惊扰立即起飞。若虫全天羽化,但以夜间为主。成虫羽化后1~2 d交尾、产卵。1~4代卵产于枣树和棉花的嫩芽、嫩叶正面。卵散产,大多为单粒。5代越冬卵多产于枣树多年生枣股芽鳞内,少数产在杂草内。卵在夜间孵化,越冬卵孵化率为98%。盲蝽象成虫喜温暖、潮湿,怕干燥,有趋光性,飞翔能力强,日夜均可活动,但夜晚活跃,白天多在叶背、叶柄等隐蔽处潜藏或爬行,稍有惊动立即起飞。
  4棉花盲蝽象发生的影响因素
  4.1与气候的关系
  绿盲蝽象喜欢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当气温在25~30 ℃,相对湿度为80%时发生较重。越冬卵在空气相对湿度60%以上时大量孵化,如3—4月天气干旱,会抑制越冬卵的乳化;如6—8月降雨较多,空气相对湿度80%左右的持续时间比较长,且气温较低时,有利于其大量繁殖危害。
  4.2与棉株长势的关系
  绿盲蝽象在棉田产卵有一定的选择性,早播、早发、长势旺、田间湿度大的棉田,特别是施氮肥过多、化控不及时、长势旺盛茂密的棉田,产卵多,受害重[3]。
  4.3与棉田周围环境的关系
  一般靠近越冬寄主和早春系列寄主的棉田,盲蝽象发生早而重。
  5防治方法
  根据田间调查和防治效果分析,棉花盲蝽象的防治指标为:真叶期绿盲蝽象5头/百株,或棉株新被害率达3%;蕾期13头/百株,或被害株率5%~10%。达到指标的应立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