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纹枯病消长规律及防治策略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陈军 时间:2015-01-02

  摘要介绍了小麦纹枯病的田间消长规律,分析总结了其发生原因及发病症状,并提出综合防治技术,以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小麦纹枯病;消长规律;发生原因;症状;防治技术
  
  纹枯病是由角担菌属病菌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病害,病原菌无性阶段为禾谷丝核菌。主要寄生在小麦、大麦、谷子、高粱等禾本科植物上。近几年,淮北地区小麦种植由于品种、栽培制度、肥水条件的改变,纹枯病逐年加重发生,成为影响小麦高产稳产的重要因素之一。经过几年研究,初步摸清了其发病规律,明确了综合防治技术,现综述如下。
  1田间消长规律
  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或以菌丝在病残体上越冬。秋播后萌发长出菌丝,侵入叶鞘和茎秆,田间发病过程分为5个时期。一是冬前发病期(秋播—越冬期)。三叶期前后始见病斑,后有扩展,但病株率低,严重度低。二是越冬静止期。在越冬期,当气温低于10 ℃不利于核谷丝核菌活动,病菌停止生长,病害停止扩展,病情稳定。三是早春发病期(返青期—拔节期)。小麦返青后病害在株间水平扩展,病株率增加,至拔节期,严重田块病株率达100%。四是发病高峰期(拔节期—抽穗期)。小麦拔节后,病斑向上扩展,严重度增加,造成实质性危害,严重田块出现枯孕穗。五是停止发展期(抽穗后)。茎秆变硬,阻止病菌扩展,病情稳定,小麦生长中后期,病部产生菌核。
  2发生原因
  经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纹枯病发生受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年度间发病主要受天气条件控制,地区间发病差异受生态类型和人为因素影响。
  2.1菌源基数
  菌源在小麦播种后开始侵染危害,菌源基数越大,病情发生就越早越重,所以土壤中的菌丝和和菌核是翌年初侵染的主要来源。
  2.2气候条件
  淮北地区近几年冬季气温偏高,有利于病菌侵染,延长了冬前发病期,因而发病重;小麦在春季如遭受冻害,抗病力就会降低,发病也重;在生长中后期,雨水过多,田间湿度大也会导致该病害严重发生。
  2.3农业技术措施
  (1)肥料运筹。田间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氮、磷、钾不同配比施用量与小麦纹枯病病情指数之间呈显著的回归关系。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田间发病程度呈上升趋势;随着钾肥的增加,田间发病程度呈下降趋势;磷肥的施用量对发病程度无明显影响。氮、磷、钾3种营养元素对小麦纹枯病病情指数的影响为:氮>钾>磷,最高茎蘖数与小麦纹枯病病情指数二者之间呈正直线回归关系:随着最高茎蘖数的增大,田间发病程度呈上升趋势,小麦纹枯病病情指数与千粒重二者之间呈负直线回归关系:随病情指数的增加,千粒重呈下降趋势。因此,为控制小麦纹枯病,达到增产目的,应控氮、保磷、增钾,同时加强田间肥水管理,控制最高茎蘖数,在小麦孕穗、抽穗期应减少氮肥的施用。
  (2)品种。据2003—2005年调查,不同品种感病力不同,而濉溪县种植的小麦品种,大都中感或轻感纹枯病。抗纹枯病的高产优质小麦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滞后于实际生产的需要,这是纹枯病发生重、危害损失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3)土壤。通过调查试验发现,沙土重于两合土,其次是砂姜黑土,淤土地发病最轻。
  (4)栽培技术。播种过早、播量大,田间发病就重,千粒重明显降低。另外,草害较重,光照不足,也会造成发病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