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倒伏的成因及对策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王峰 时间:2015-01-02

  摘要介绍了小麦倒伏的形态特征,分析了小麦倒伏的原因,并提出防止小麦倒伏的措施,以期指导小麦生产。
  关键词小麦倒伏;形态特征;原因;对策
  
  小麦倒伏是小麦产量提高过程中的重大障碍。随着小麦产量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小麦品种和栽培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如果品种选用不当或栽培技术不当,高产与倒伏的矛盾会更加突出。小麦倒伏不仅使后期功能叶加快死亡,造成用于灌浆充实的干物质降低,而且由于根系与基部茎秆受伤,吸收功能和输导组织均受影响,光合物向穗部运输受阻,因而导致小麦粒重降低,对产量影响很大。倒伏的时间愈早,对产量的影响就愈大。根据试验,抽穗前倒伏,一般减产30%~40%,灌浆期倒伏,减产20%~30%,乳熟期倒伏,减产10%左右。
  1小麦倒伏的形态特征
  小麦在生育后期发生的倒伏可分为茎倒伏和根倒伏2种,通常以茎倒伏比较普遍。根倒伏是由于耕作层太浅,土壤结构不良,播种过浅或土壤水分过多,不利于根系发育造成的;而茎倒伏则是由于氮肥施用过多,密度过大,追肥时间不当,田间郁闭,通风透光不良,小麦基部节间过长且柔软所致。小麦倒伏现象出现在后期,造成倒伏的原因却发生在前中期。小麦倒伏以后,茎叶重叠,通风不良,湿度增加,光合作用减弱,呼吸作用增强;根茎折断损伤,影响养分向穗部输送,严重的基部腐烂,倒伏的麦子,不仅减产,而且瘪粒、病粒增加,品质下降,收割费工。
  现在各地根据小麦植株茎秆倾斜角度,一般将倒伏分为“斜、倒、伏”三级,植株倾斜角度<15°时称为“斜”;当植株倾斜角度在15~45°之间时称为“倒”;当植株倾斜角>45°时称为“优”。
  2发生原因
  从麦株的结构来讲,茎倒伏主要是由于茎基部的机械组织不发达,基部第1、2节间过长所致。根据研究,小麦基部第1节间长度不超过5 cm,第2节间长度不超过10 cm时,小麦比较抗倒伏;如第1节间长度超过10 cm,第2节间长度超过15 cm,则很容易发生倒伏,必须及早考虑补救措施。倒伏麦株的茎秆比较细软且缺乏韧性,其主要原因是群体过大或施用氮肥过多,造成上部重量过大,如遇到风雨侵袭,茎的下部就要弯曲或折断而形成倒伏。小麦的根倒伏则是由于根系发育不良,扎根不深,次生根少而细弱,支持不住地上部分的重量而发生的,在后期田间过烂的情况下也易发生根倒伏。
  3防倒伏措施
  3.1选用抗倒伏品种
  小麦不同品种抗倒伏性的差异很大[1]。产量水平较高的田块,可选用茎秆粗壮、植株较矮、叶片挺立的品种,如矮抗58、豫麦70~36等抗倒伏的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