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杂草稻的发生特点及防控措施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5-01-02

             作者:侍爱邦 蔡长庚 李霞银 曹方元 仇学平 仇广灿 丁大见

  摘要:由于水稻免耕、直播技术的推广应用,杂草稻蔓延迅速,严重影响了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分析了稻田杂草稻的发生特点、危害及发生原因,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包括合理耕作、清洁种源、人工拔除、巧用药剂等内容,以供参考。
  关键词:杂草稻;发生特点;危害;发生原因;防控措施
  
  近年来,随着耕作制度的变化和轻简栽培技术的推广,杂草稻在盐城地区发生蔓延迅速,部分地区、局部田块已成为仅次于稗草和千金子的稻田第三大恶性杂草,严重影响了水稻的产量和品质。由于杂草稻是近几年盐城地区稻田新发现的一种新型杂草,有不少农民将它称之为“杂稻、野稻、红米稻”。又因其似草非草、似稻非稻,使人们难以识别,更给防除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1-2]。为有效地控制稻田杂草稻的危害,现针对杂草稻的发生特点及形成原因,提出了“合理耕作、切断种源、形态去杂、人工拔除、巧用药剂”的综合防除技术。
  1杂草稻的发生特点
  1.1形态特征
  苗期杂草稻出叶快,分蘖多。拔节后,杂草稻植株生长迅速,株高明显高出常规粳稻品种,叶片较长、宽,叶色较淡,株型松散。成熟期考察,杂草稻株高比伴生的粳稻品种稍高或相仿,分蘖成穗多,抽穗期早5~7 d,上部3张功能叶均比常规粳稻长且宽,功能叶衰老速度快。田间直观印象是叶片宽,叶色淡,繁茂性好,长势类似杂交籼稻。杂草稻的茎秆以绿色为主,有部分呈紫红色,少部分杂草稻出现分离现象,植株有高有矮,穗型有大有小,也出现了大青棵[3-4]。杂草稻穗型较大,每穗粒数较多,弯穗型,稻粒细而长,有芒,千粒重较低,灌浆速度快,落粒性极强,边成熟边落粒。谷粒黄色或黄褐色,糙米(种皮)呈棕红色或玛瑙色,米质适口性差。据调查,杂草稻平均穗长21.94 cm,比常规粳稻长7.66 cm,每穗总粒数平均为153.9粒,比常规粳稻多50.25粒,千粒重为22.83 g,比常规粳稻低3.64 g,落粒率73.7%~96.5%,比常规粳稻高56.36%。
  1.2田间分布特点
  杂草稻田间表现为簇生性,田间分布不均匀。由于杂草稻落粒性极强,一进入成熟期即开始落粒,同时其生育期又早于伴生的常规粳稻,在常规粳稻成熟收获时,杂草稻种子大多数已掉入土中,种子在田间自然越冬,因此翌年杂草稻的发生表现为簇生性,田间分布不均匀,尤其是初发生田块较明显,严重发生田块则覆盖全田。在移栽田块,杂草稻多数在地势较高、不易淹水的地方,且杂草稻不在移栽行(穴)内。而由种子质量引起的杂草稻,则杂株田间分布较均匀,杂株在移栽行(穴)内。
  1.3不同水稻耕作方式下的发生率
  杂草稻的发生率与农田耕作方式和水稻栽培方式有较大的关系,杂草稻的发生趋势是免(少)耕田>耕翻田,麦套稻>直播稻>抛秧稻>移栽稻。据孙敬东等[5]调查,其中麦田套播稻田杂草稻发生率平均为59.8%,直播稻为34.5%,抛栽稻田为5.6%,移栽稻田为2.2%。而且多年麦套稻田或直播田重于1~2年的麦套稻或直播田。
  2危害
  由于杂草稻前期生长旺盛、繁茂性强且早熟,在稻田与栽培稻争光、争肥、争空间,抑制了常规粳稻的生长发育,当田间杂草稻发生占40%时,水稻成熟期就基本上被杂草稻覆盖,无目标产量的形成;加上杂草稻极易落粒,产量收成很低;部分未落粒的杂草稻与栽培稻一起收获,因其粒型小、果皮有色素沉淀,影响稻米加工和外观品质[6-7]。据报道,黑龙江省仅穞生稻一项因品质下降而造成的损失,每年至少达3亿~4亿元;由于其具备了休眠性、落粒性、繁殖系数高等杂草特性,生育繁殖已脱离劳作控制范围,一旦发生,将危害多年,尤其在直播稻田和不翻耕套播稻田,杂草稻数量成倍上升,危害日益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