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蚕脓病的发生及防治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董克平 时间:2015-01-02

  摘要介绍了家蚕脓病的发生症状、传播途径,分析了其发病原因,并提出了防治措施,以期为家蚕脓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家蚕脓病;发生症状;传播途径;发病原因;防治措施
  
  近年来,脓病已成为溧水县家蚕饲养过程中发生的主要蚕病。它具有发病率高、防治难度大、危害严重的特点[1]。一般春蚕发病较少,秋蚕易发病,尤以晚秋蚕发病率居高不下,造成蚕茧减产,蚕农减收。
  1发生症状
  根据溧水县家蚕脓病发生情况调查,主要以血液型脓病和中肠型脓病为主。蚕期一般多发生于3龄以后,特别是在5龄中期至老熟前后发病最为严重。血液型脓病和中肠型脓病在生产上共同表现为空头、起缩、高节、下痢。但也有一些不同之处。血液型脓病属于亚急性传染病,典型症状为体色乳白、躯体肿胀、行动狂躁、喜爬边等,最后皮破流脓而死。中肠型脓病则属于慢性传染病,病情慢、病程长,病蚕躯体瘦小,生长缓慢,发育不齐,行动呆滞,后期伴有吐液和下痢等症状。
  2传播途径
  脓病主要是经口食下传染。蚕通过食下带有大量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桑叶,引发发病。血液型脓病病毒也可以通过蚕体壁的伤口而侵入传染,但中肠型脓病经过创伤传染的可能性极少。
  3发病原因
  3.1蚕前消毒不彻底,蚕中防病不到位
  养蚕前对蚕宝、蚕具消毒不彻底、不全面[2]。进出贮桑室、蚕室、给桑前、除沙后不洗手,易造成食下传染;给桑、除沙时操作粗放,造成蚕体受伤,病毒会趁机入侵;提青时没有及时淘汰弱、小、病蚕,此类蚕体质虚弱、易感病,从而造成脓病水平传播。
  3.2桑园管理不科学,蚕后回山消毒率不高
  有些蚕农桑园管理不当,偏施氮肥,致桑树徒长,桑叶水分大,养分含量低,蚕吃下这样的桑叶会造成体质虚弱、抗病力低下。另外,桑园防病治虫不及时,桑园虫口密度大,蚕吃下被病虫尸体或粪便污染的桑叶或虫口叶,也是造成发生脓病的主要原因。蚕期结束后,在蚕室及其周围环境中留下了大量的病原物。特别是蚕期发生过脓病,蚕室地面、蚕具上附着了大量核型多角体病毒。及时回山消毒,可有效杀灭病原,减少病原的滋生繁殖,避免在周围环境中扩散蔓延。
  4防治措施
  4.1加强技术指导,精心饲养,增强家蚕体质
  家蚕脓病高发,既有蚕农思想上重视不够,也有防病措施不到位的原因。可充分利用当前国家农业部和省农林厅组织的送科技下乡的机会,让县、乡蚕桑技术人员与蚕桑专业村或养蚕业户实施结队帮扶,加强对蚕农的蚕前技术培训和蚕中技术指导,提高蚕农的养蚕技术和防病水平,使蚕农能够掌握正确、全面的消毒防病技术和应对措施,做到科学养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