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市水稻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措施及成效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文鞠 时间:2015-01-02
  摘要为进一步抓好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治工作,2007年蚌埠市开始组建水稻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示范区,2008年得到市科技项目支持,水稻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示范区得以进一步发展。介绍了其建设措施及取得的成效,以期为水稻病虫害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示范区;成效;安徽蚌埠
  
  近年来,随着蚌埠市水稻种植模式的改变,优质粳、糯稻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使水稻条纹叶枯病、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重大病虫害的发生逐年加重,给水稻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1]。2004年水稻条纹叶枯病首次在蚌埠市大面积发生,发生面积8 000hm2,造成早栽粳、糯稻田出现较重的成株死苗现象,造成稻谷实际损失29.8t。2004~2007年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发生程度达中等偏重以上。由于防治措施不力,防治时间不当,造成稻谷平均损失1 320kg/hm2。
  1水稻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措施
  1.1示范区选择和设置
  2007年组建水稻重大病虫综合防治示范区3个,面积200hm2。2008年水稻重大病虫综合防治示范区扩建至7个,面积3 700hm2。示范区选择在以粳、糯稻为主的怀远县找郢、荆芡和兰桥3个乡镇,以杂交稻为主的五河县小圩、浍南、沫河口3个乡镇,以及邻近市区的淮上区梅桥乡梅桥村。示范区交通便捷,沟路渠通畅,排灌条件好。示范区内设置综合防治示范区、非综防区(农民自防区)、不防区(空白对照区)3个小区。梅桥村示范区结合推广机械插秧技术,增设机插秧区和人工移栽区。
  1.2成立组织机构,强化预测预报和宣传,开展统防统治
  为确保示范区工作的顺利开展,蚌埠市成立了水稻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示范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组。领导小组由市、县农委分管副主任任组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任副组长,植保、农技、土肥站负责人参加。技术指导组由农技中心副主任任组长,市县区植保站长为副组长,市县全体植保技术骨干、乡镇农技站长和示范村村长、村书记为成员。市植保站负责示范区的组织实施、病虫情预测预报、技术方案的制定、指导培训和检查督促工作。在病虫害发生的关键时期,组织技术人员会商研究制定防治对策,并组织实施,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县区植保站做好协调联络、病虫预测预报、防治技术指导培训。乡镇农技站、村长、村书记配合病虫情调查和技术措施的落实。按照《安徽省农作物病虫害测报技术规范》,认真开展重大病虫害监测预报,准确掌握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动态。及时召开会商会,结合气象预报和历年病虫害发生资料,通过会商分析,准确把握了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病虫害的防治最佳时机,及时制定病虫防治技术方案,发布病虫情报。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手机短信等形式广泛宣传防治技术,使群众充分认识水稻病虫的危害性、防治的紧迫性和重要性。采取召开防治现场观摩会、举办培训班和张贴发放明白纸等形式,提高技术入户率。每个示范区都保证有1名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及时解决防治中出现的疑难问题,确保防治效果[2]。通过组织开展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推广高效、低毒对路农药,做到统一药剂、统一时间施药,提高防治效果。示范区共组建统防统治队20支,拥有机动喷雾机280台。由种粮大户、乡镇农技站、乡村级基层组织组建统防统治队。采取代防代治、全程技术承包、集体统筹形式为农民提供有偿服务。每支机防队都与示范区内农户签订服务约定合同。2007年自筹资金1万元,组织建设示范区。2008年争取蚌埠市科技计划项目资金1万元支持,自筹资金4万元,进一步完善示范区建设。
  1.3主要技术措施
  示范区采取统一供种,统一育秧措施,供种单位与每户农民签订供种育秧承包合同,在水稻秧苗期提供全程技术服务和指导。采取适期播种、塑料软盘育秧、统一施用育苗营养肥。增施磷、钾肥,控制氮肥,增施有机肥,做到促控结合,防止后期贪青晚熟和倒伏。实行浅水勤灌,够苗烤田,促进水稻健壮生长,增强稻株的抗性。移栽活棵后,施尿素150 kg/hm2,抽穗前15d,根据苗情施尿素30.0~37.5kg/hm2作保花肥,齐穗后施穗粒肥,结合病虫防治用磷酸二氢钾2.25~3.00 kg/hm2加尿素7.5kg/hm2,对水750~1 050kg喷施。7月初以前尽量不用或少用化学农药,为稻田蜘蛛及卷叶螟绒茧蜂等天敌群落创造适宜生境,充分发挥自然天敌控害作用。梅桥村示范区推广机插秧技术,通过选好秧地、整好秧苗床、均匀施肥、适当减少播种量(机插秧苗的播量一般比手工栽插苗少1/3左右),达到壮苗和减少“败苗”。机插后的秧苗根系盘结好,秧苗壮,植株密度合理,通风透光,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及时掌握水稻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动态,明确防治适期,实行达标施药防治。水稻播种至秧田期,重点防治种传病害和灰飞虱。播种前指导农民做好选种及种子消毒处理。麦收期间秧田普治灰飞虱,预防水稻条纹叶枯病。水稻穗期,重点防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穗颈瘟、稻曲病等。合理混配药剂,治“主”兼“次”,达到“一治多效”[3]。水稻秧苗期针对粳、糯稻区的水稻条纹叶枯病,确定以控制灰飞虱为主的“治虫防病”技术策略。采取“治麦田,保秧田”、“治秧田,保大田”的技术路线。防治麦田灰飞虱是减轻秧田虫源的有效途径,结合小麦穗期的病虫防治,加入噻嗪酮、吡虫啉等药剂,压低虫口基数。对所有秧田实施全程监控,把灰飞虱群体数量降到最低,减少传毒几率。大田期适时防治。病害常发区分别于灰飞虱第2、第3代卵孵至低龄若虫盛期防治,选用毒死蜱、混灭威或吡虫啉防治,重病区移栽前3~5d再补治1次。防治稻飞虱药剂使用噻嗪酮、吡蚜酮、毒死蜱、敌敌畏等农药。对足水量900kg/hm2,喷准部位(稻株中、下部),保持水层(3cm深水层5d),无水田块加大用水量或于晴天中午用敌敌畏熏蒸。四(2)代稻纵卷叶螟选用生物农药Bt、阿维菌素等药剂(Bt农药防治适期掌握在卵孵高峰期)。五(3)代、六(4)代稻纵卷叶螟用丙溴磷、阿维菌素、毒死蜱等药剂。稻瘟病于破口前3~5d喷药预防,用75%三环唑、40%稻瘟灵等药剂。稻曲病于水稻破口前7~10d第1次施药,破口期再补治1次,使用井·蜡芽、井·烯唑、戊唑醇等药剂。水稻纹枯病分蘖至拔节期病丛率达20%的田块,用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井·蜡芽水剂防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