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来我国民族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及理论的进步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魏忠 时间:2014-06-25
  [摘 要]本文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图书馆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同时还展示了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国民族图书馆学理论的情况以及探讨的范围和最新的认识。
  [关键词]改革开放;少数民族;图书馆事业
  
  民族图书馆一般是指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公共图书馆,以及具有民族研究和民族教育功能的专业图书馆和大专院校图书馆。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图书馆事业得到重要发展
  1.1 党和政府的重视是民族图书馆发展的重要条件
  图书馆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重灾区。1980年5月,中央书记处听取了《图书馆工作汇报提纲》,并给予了高度重视。有关部门先后制定了中科院、高等学校和省(自治区、市)图书馆工作条例,从此三大类型图书馆工作有法可依,我国的图书馆事业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党和政府十分关心我国少数民族的图书馆事业,深入调查研究,采取一系列措施,做了大量的扶助和支持工作。1982年12月,国家民委、文化部和中国图书馆学会联合组成的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调查组奔赴新疆,一个月期间调查了20个各种类型的图书馆,写出了调查报告。1983年7月,“全国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此举被认为是我国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新纪元的开端。按照会议精神,1984年3月,中国图书馆学会成立了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研究组,文化部、国家民委发出了《关于加强和改善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工作的意见》;同年4月,国家民委决定将北京民族文化宫图书馆改为面向全国的民族图书馆。1985年8月,中国图书馆学会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举行了首次“全国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工作学术讨论会”。1996年1月10日,西藏自治区图书馆开馆之际,中国图书馆学会批准成立了民族图书馆委员会,到2006年6月,该委员会已举行了9次全国民族地区图书馆学术研讨会。每次与会人员都撰写大量论文,并出有论文集,论文水平逐届提高,多方面反映了民族图书馆发展的状况。
  1.2 民族地区图书馆发展逐步赶上全国平均水平,状况大为改善
  据中国民族图书馆1989年1月发布的统计数字,五大自治区中还有一家没有省级图书馆;民族地区的地市级图书馆有49个,占地市总数的68%;县(旗)级图书馆331个,占县(旗)总数的52%,这一数字远低于当时全国的平均水平。[1]1989年,全国县以上公共图书馆有2 512所,占县制总数的80%。[2]1996年6月20日,西藏自治区图书馆正式建成开馆,从此一举改变了西藏地区没有公共图书馆的历史,这也对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当时,民族地区还有110个县没有图书馆。进入21世纪,民族地区图书馆的发展明显加快了速度,2001年底,民族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已达670个,占全国公共图书馆总数的24%,全国人均40万人1个图书馆,在民族地区则是十几万人1个图书馆,高出全国人均占有率的2.7倍。[3]当年,文化部明确提出“十五”期间要实现“县县有图书馆” 的目标,国家计委则加大投入力度,从2002到2005年每年安排中央预算内基建投资1亿元,帮助贫困地区实现这一目标。2007年12月,国家发改委宣布,当年底,我国已有县级图书馆2 391个,基本实现了县县有图书馆的目标。而民族地区在2005年底也实现了这一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以五大自治区为例,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的大体情况如表1、表2[4]所示。
  
  整个民族自治地方的公共图书馆,1981年331个,1988年549个,1991年561个,1996年573个,1997年596个,1999年670个,2003年566个,2005年591个。民族自治地方公共图书馆的从业人员,1981年2 853人,1988年6 124人,1991年6 794人,1996年7002人,1997年7 311人,1999年7 202人,2003年7 024人,2005年9 598人。[5]
  这些年民族地区的图书馆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很好的成绩,一些馆步入全国先进图书馆的行列,如大理白族自治州图书馆,先后被文化部命名为“文明图书馆”“一级图书馆”“读者喜爱的图书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部委领导人相继来馆视察。内蒙通辽市图书馆、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图书馆、新疆克拉玛依图书馆等一些馆获文化部授予的“国家一级图书馆”称号。还有相当一批图书馆获得国家二级、三级图书馆称号。
  2002年5月西藏自治区图书馆学会成立,其他四个自治区在1979年即已成立图书馆学会,这些年各区的学会开展了大量工作,对民族地区图书馆的理论研究给予了有力推动。一些民族省区还创办了图书馆学刊物:如宁夏1979年创办的《图书馆理论与实践》(原名《宁夏图书馆通讯》),被评为全国优秀图书馆期刊,成为几届图书馆学科的核心期刊,受到全国同行的瞩目;内蒙古1983年创办了《内蒙古图书馆工作》(原名《图书工作通讯》);广西1980年创办了《图书馆界》;新疆1986年创办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原名《新疆图书馆学会会刊》)。此外还有《青海图书馆》《云南图书馆》《贵图学刊》等。原来只有内地一些大学设图书馆专业,现在一些民族院校也设立图书馆和信息管理专业,培养专业干部,这种素质较高,受到系统专业训练的人才不断增加,并源源不断进入到民族地区图书馆的队伍中。
  1.3 存在的问题和思考
  多年来民族图书馆界一直存在经费和人才两个老问题,近年,这两个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很大缓解。图书馆的发展有两条基本规律:一是它依据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发展,一是它有自己内部的规律。改革开放初期,一些民族地区图书馆的购书经费只有几百元,有的县馆甚至无钱购书,只能订点报纸,这和当时当地经济的不发达有关。现在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最好的时期,图书馆的面貌得到了很大的改观。对于购书经费不足的问题,目前采取了上级专项拨款、接受捐助、组织图书支援各馆等多种办法。如:近年由文化部、财政部共同实施,国家图书馆具体承办的“送书下乡工程”,向300个国家扶贫县图书馆和3 000个乡镇图书室,赠书500万册,2003—2005年财政部每年为此工程安排专项经费2 000万元;再如多次实行的“国家图书馆西部援助计划”,2007年6月,国图将下架的30万册图书支援了中西部地区的基层图书馆,来自新疆、贵州等地的代表接受了捐赠。今后,国家图书馆还将逐步把1 000余种获得数字化版权的电子图书赠送给全国2 000多个县级基层图书馆,还有些出版社、大型图书馆以及一些企业也在进行这种赠书活动,使得民族地区图书馆的经费问题正在不断地得到解决。另外图书馆加强自身建设,发挥创新精神,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条件,如有的图书馆积极为当地经济文化发展作贡献,取得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人才问题也在发生变化,原来一些地方把素质、能力较差的人员安排到图书馆,而一些能干的人则先后离开图书馆,现在这种情况虽然还多少存在,但毕竟有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员进入图书馆,民族地区图书馆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都在不断提高。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