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生态模型构建及应用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黎娜 闰姗姗 时间:2014-06-25

  [摘要]运用生态学原理,在分析图书馆生态圈构成及其各 部分所起作用的基础上,构建图书馆生态模型,并基于该模型探讨建立生态图书馆需要开展 的工作。
   [关键词]生态;模型;生态图书馆   
   随着生态意识的深入人心及生态学原理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图书馆与生态学的结合越来越 紧密。这方面的研究涵盖了图书馆的环境生态、建筑生态、信息生态、文化生态,作为一门 交叉学科,各专业的学者在各自的领域关注着生态图书馆的发展[1]。期望建立一 个和谐、统一、动态、平衡、可持续发展,兼具科学、艺术、人文精神的图书馆生态圈。
   现代图书馆在形式上已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基于人类科学、文化活动的生态圈。与自然 界生态圈(如森林、草原)相比,人类的人文性超越了自然性,并从本体里升华出来独立构 成了对所在生态圈有重要影响的重要因素之一。环境、建筑体、信息体、人群是图书馆生态 圈的主要构成,信息的生成、获取及更新和人文环境与实体环境的相互滋养、反馈,是图书 馆生态圈的主要活动。
   生态图书馆被提出后,众多学者探索并提出了从环境、建筑风格、信息服务方面努力实现 以人为本、和谐共进的图书馆运行氛围,已有所成效。本文希望在此基础上构建出图书馆 的生态模型,探寻作为生态图书馆,其生态圈各主要因素之间如何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 人的活动在其中将如何作用并促进良好的生态循环。
  
  1 图书馆生态圈构成及其地位
  
   图书馆生态圈由环境、建筑、信息体、人四个主体部分构成。
   1.1环境
   事实上,每一项工作都和环境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所有的人类活动亦会对环境产生或多或 少的影响。我们已有了这样的共识,即图书馆运行和环境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件 工作都含有环境要素,甚至可以说是环境的一部分,广义的论及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每一 种资源都是环境的直接或间接产品[2]。其他主体均被包含于环境这个大概念之内 ,无不需要考虑与环境的直接及间接联系。
   1.2建筑
   建筑是极为丰富的人类科学艺术的精华,而人类对现实的想法往往首 先直接体现在建筑本身。环境无法轻易改变,而建筑较为容易实现人类科学与人文诉求, 从而成为图书馆实现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友好界面。
   1.3信息体
   传统图书馆如同藏书阁,是一个书刊的存储场所,图书电子化后,电子资源与印刷型文献一 起,仍属静态资源;自信息网络化后,传播信息的渠道和载体极大丰富,资源形成动态开放 格局,信息采集、共享、更新逐渐处于多方共同支配之下,每个图书馆均面临着文献资源海 量激增以及如何整合利用的问题,一个复杂、多元的生态型信息体初步形成,在此背景下, 狭义的供给方和需求方的概念关系被打破,必将产生新的管理规则。
   1.4人
   人类社会中一切活动的主体是人,在从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的转化过程中,“人本主义 ”的 思想得到广泛认可,它以人为中心和准则,并体现到图书馆管理和服务的实践中。随着图书 馆开放性增强,越发形成每个人并非以特定身份活动于图书馆生态圈内,既是信息提供者又 是信息使用者,既是服务者又是服务对象[3],开放性和个性化是我们关注的生态 图书馆内人群的重要特征。
  
  2 主体的健全利于生态图书馆的形成和良好运行
  
   2.1受之于环境,回馈于环境
   环境赋予本土图书馆特定的文化气质,值得每个图书馆珍藏并保留,不能 盲目颠覆。这样做,留住了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气息,同时滋养了图书馆文化的根基。响应世 界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倡导自然、健康、低耗能、无污染的图书馆是我们重要的追 求目标。作为环境的一部分,蒙天地之赐予,亦能回归于天地间。既为生态图书馆,必然要 以取之于自然,回馈自然为目标。
   2.2图书馆建筑——天人对话之所
   古代藏书阁多为私人所有,虽简朴却以能令主人悠然自得。如今现代图书馆 已演变为人类利用频度最高的公共场馆之一,书籍资料之丰富令古人惊叹,在追求 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过程不断地发展。收藏着无尽文化产品的图书馆,是名副其实的 文化建筑,在此每个人都有回归自然山水间的感受,若能在喧闹 的城乡生活中提供给人们一处典雅幽静、如若世外的读书环境,必然有助于大家 生活质量的提高。
   2.3探寻信息的价值
   信息网络化后,资源开放的态势已然形成,信息载体自身的珍贵性与信息内容的价值不再密 切相关。在这种背景下,图书馆往往亦只是资源的收藏者而不一定是所有者 ,其生命力取决于这些信息资源的自身价值,当前决定图书馆所供信息资源的价值量的几项 主要因素是:资源自身质量、信息传递效率及准确性、资源利用度、用户满足感。
   2.4以人为本——科学与人文的双重走向
   古今中外,图书馆一直被人们认为是一种文化机构、文化设施,这种观念在我国也有悠久的 历史,比将图书馆定位在信息领域更能被世人所接受。现代图书馆被赋予的责任是:保存和 管理科学文化遗产,同时要满足人们获取文化知识的需要。在保持收藏功能的基 础上,图书馆工作逐步由“书本位”向“人本位”转变。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不可避免地产 生了多层级信息间的数字鸿沟,而人文主义范畴不断扩张,在尊重理性人文的基础上进而向 着尊重非理性人性的方向发展。既要追求科学思想的高度同时兼顾人们的个性要求,图书馆 人文生态平衡的概念被提出,图书馆工作走上科学与人文和谐并进之路。
  
   3 生态模型构建
  
   基于自然、人文环境和信息环境建立起来的各个图书馆,在开放的网络条件下形成 了互联的体系,形成一个有机的图书馆群体,共享开放的人文、信息资源。而从功能和作用 上看,每个独立的现代化图书馆个体也可称之为区域性综合文化信息服务终端。在以单向 或互动方式提供信息资源的过程中,图书馆同时也依据自然人文环境的变化、信息的产生积 累以及用户的需求变化而不断进行自我更新,显然这一过程同时也会影响图书馆的生态环境 ,影响着整个图书馆群其他成员。无论主动或被动,每个图书馆都不可避免地、或多或少地 参与到这一生态化过程中去。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良好的生态图书馆是否能够表现出其生态化优势、能否始终满足资 源 利用最大化,很大程度上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保持健康平稳的运营;与其所处环境(包括 自然人文环境、信息环境和服务需求)有着敏感而活跃的交流;以及对环境变化(包括自然 人文环境变化、信息变化和服务需求变化)良好的适应性。那么在开放的图书馆生态环境 中,图书馆如何保持其健康、敏感、活跃的动态特性,如何实现及时的自我更新以保证其良 好的适应性,以满足这一系列要求,其运行的生态模型如图1所示:
  
  01
  
   图书馆经典资源、珍贵资源等特色资源作为图书馆的个性化文化根基,在管理上要特殊对待 , 更要提高利用率,此类资源的数字化载体与各类开放性信息资源,可共同置于开放的系统中 去,通过开放 性服务界面尽可能地满足大家各种使用需求。当然在这种模式下,图书馆更加直接地受到自 然、人文、信息环境的影响,需要按照个性化、实时的服务要求和各项管理要求管 理、运行,馆际合作已成为一项常规的服务形式。相应的,图书馆提供资源与服务 的行为反馈到环境中,在服务环境的同时也影响、改变着环境,并在形成长期良好 效应后沉淀为制度化的管理条文,置于图书馆运行系统的核心管理单元。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