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与学科馆员的素质培养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乔南 张锋 曾爱娥 时间:2014-06-25
  [摘要]通过阐述学科化服务的概念、内容及工作模式,分析学科化服务与学科馆员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为适应新形势发展所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最后就如何提高学科馆员的素质提出一些看法。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学科馆员;素质培养
  
  高校图书馆改革的基本方向是:从传统的参考咨询逐步上升到知识服务的层次;从提供一般性的文献服务转变为提供学科化的知识服务,向着专业化、知识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随着知识化、网络化、数字化的不断发展,如何使高校图书馆提升服务能力、重塑自身形象,其学科馆员扮演着重要角色。
  
  1 学科化服务概述
  
  学科化服务是一种新的服务模式和新的服务机制,其内容是指学科馆员运用图书情报学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对口专业的基础知识,利用馆藏文献资源、电子资源和网络资源等,为科研教学人员提供专业信息服务。主要包括:宣传推广资源与服务;资源保障与信息需求分析;个性化信息服务;学科情报研究等。
  根据修薇薇等人的调查报告,对全国108所“211工程”院校图书馆主页逐一浏览,发现各高校图书馆都不同程度地提供了学科化服务(如表1)。
  武汉大学图书馆在总结自2001年以来学科馆员工作管理模式和运行经验的基础上,从2008年开始对学科馆员的工作模式和运行机制进行了改革与调整。改变原来的学科馆员单兵作战、单线联系的工作模式,根据校区和学部的学科分布,按大学科划分组建学科团队,成立了六个大学利工作组。以学科工作组的运行模式将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和信息服务融入学校的学科建设与科研教学活动中,优化信息资源结构,营造信息服务环境,以团队的力量整体策划和组织学科文献资源建设与服务。学科工作组的组织结构图如图1所示。
  我国的学科馆员制度始于1998年,于清华大学实行。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7年,全国共有56所高校实(试)行了学科馆员制度。高校图书馆如何提升核心竞争力,关键在于提升服务能力。学科化服务是提高图书馆服务能力的重要手段,它打破了传统的条块化部门管理模式,建立起以学科馆员为核心的多个学科组,使原来分散在图书馆各部门、各岗位、各工作环节的学科性质工作得以重组和优化。学科化服务以学科馆员为纽带,与研究所图书馆员一起,通过有效的信息资源与服务的组织,融入一线,服务一线,从而更好地提高一线用户的信息保障能力。
  
  2 学科馆员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2.1 学科专业背景和专业知识
  学科馆员的工作重心是为对口学科教学和科研服务,参与对口学科的资源建设。因此,学科馆员首先要具备一定的该学科专业系统知识,其次是要随时了解学科的文献信息需求,跟踪和掌握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
  2.2 营销沟通能力
  美国营销专家Robert Lauteerbom教授提出的“4Cs”理论。即消费者(Consulner)、成本(Cost)、便利(convemence)和沟通(Communication),强调企业首先应该把追求顾客满意度放在第一位,产品必须满足顾客需求,同时还要降低顾客的购买成本,这就要求产品和服务在研发时要充分考虑客户的购买力;其次,要充分注意到顾客购买过程中的便利性;最后,还应以消费者为中心实施有效的营销沟通。围绕“4Cs”理论,学科馆员要成为信息方面的营销专家,就必须具备营销专家的素质和能力。学科馆员可定期深入到院系中去,与用户面对面交流,搜集信息需求,介绍和宣传图书馆。此外,学科馆员还应重视服务品牌,讲求创造客户,学会经营客户,利用各种营销方式与技巧,把用户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和服务有效地宣传推广出去,成为用户的信息助手。
  2.3 创新能力
  学科化服务讲求的是学科化、知识化和个性化服务。对学科馆员的创新能力也有较高要求。由于这种服务模式目前仍处于摸索阶段,学科馆员在开展学科化服务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时应集思广益,努力探索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例如:如何建立与对口系科稳定的交流渠道,如何取得学科专家的信任,如何分析并为其提供准确的学科情报、定题开展跟踪服务等。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