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最早的推荐书目——《内板经书纪略》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黄权才 杨妍静 时间:2014-06-25

  [摘 要] 学术界历来论定我国最早的推荐书目为清代的《经籍举要》,笔者则认为是明代 刘 若愚《酌中志》中的《内板经书纪略》。本文论述了刘若愚作此推荐书目的背景、关于太监 读书的方法、推荐书目的主要内容以及《内板经书纪略》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刘若愚;酌中志;内板经书纪略;推荐书目
  
   图书众多,初学之人往往不知从何书读起,接着再读何书?需要“先知”者给予 引导 ,开列书目,推荐书目因此产生。宋元时期,有“读书法”之类的著作,其中列有图书为例 ,孕育着推荐书目的雏形。清代龙启瑞的《经籍举要》在推荐书目的历史研究上有着重要地 位, 著名目录学家姚名达先生最先注意到这一点,他在《中国目录学史•特种目录篇•举要目录 》中对此书进行了一定的评述。黄强祺则进一步提出此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推荐书目[ 1],这一 观点已被学术界所认同。笔者近来细读明代刘若愚《酌中志》卷十八的《内板经书纪略》( 以 下简称《纪略》),认为《纪略》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推荐书目。
  刘若愚(1584—?),明末宦官,于1628—1640年间著《酌中志》。因受明代宦官乱政之累 ,死后没有得到好评。近代以来,对他的评价逐渐趋于客观,甚至有学者以之比为司马迁。 舒习龙在评介《酌中志》的文章中说:“明末宦官刘若愚效太史公司马迁之榜样,发愤著书 ,用13年时间陆续写成1部颇具特色的明代杂史——《酌中志》,给后人留下了明末宫廷政 治生活的实态和许多鲜为人知的宫廷逸事”[2]。赵凯说:“《酌中志》中的材料 大部分是 作者亲见、亲闻,书中除万历、泰昌、崇祯朝的一些事和作者自序外,大部分篇幅是关于天 启一 朝的见闻,因此它对于了解天启朝的历史,具有特殊的意义”[3]。
  1 推荐书目的背景
  明末司礼监经厂库藏书毁损亡佚惨重。《纪略》记载:“凡司礼监经厂库内所藏祖宗累朝传 遗秘书典籍,皆提督总其事,而掌司、监工,分其细也。自神庙静摄年久,讲幄尘封,右文 不终,官如传舍,遂多被匠夫厨役,偷出货卖。柘黄之帖,公然罗列于市肆中,而有宝图书 ,再无人敢诘其来自何处者。或占空地为圃,以致板无晒处,湿损模糊,甚至劈毁以御寒, 去字以改作。即库中见贮之书,屋漏浥损,鼠啮虫巢,有蛀如玲珑板者,有尘霉如泥板者。 放 失亏缺,日甚一日。若以万历初年较,盖已什减六七矣”[4]。万历年间司礼监经 厂库之 图书被盗卖、书版被当柴火烧或被磨字以作他用;见存的图书及书版几乎处于无人管理的状 态,湿损虫蛀、鼠啮虫巢,惨不忍睹。刘若愚认为,出现这样的状况,是“既无多学博洽之 官综核齐理,又无簿籍数目可考,以凭销算。盖内官发迹,本不由此,而贫富升沉,又全不 关乎贪廉勤惰。是以居官经营者,多长于避事,而鲜谙大体,故无怪乎泥沙视之也”[4]。 根本原因是太监体制有问题。在此体制下,管理图书的好坏与考核升迁没有关系,太监极少 有人认 识到图书文物的价值,因此出现视图书文物如泥沙的怪现象。
  刘若愚认为太监有管好图书的责任。他极为重视图书,指出“难得易失者,世间书 籍为最甚”,故应珍藏。管理的责任必然要由太监来承担:1)因为管理区域在皇宫内 ,“属内廷库藏,在外之儒臣又不敢越俎条陈”,太监管书,责无旁贷。2)太监管理好 图书,是由图书文化传统决定的。“今将有用图书,尽掷无用之地,岂我祖宗求遗书于天下 , 垂典则于万世之至意乎?想在天之灵,不知何如其恫然,何如叹息也”[4]。古今 理论者为 了加强说服力,往往要搬出“祖宗”来,这个“祖宗”,可以理解为“传统”。3)太监 管 理图书玩忽职守,存在危险。“今上天纵英明,右文图治,倘一旦请问祖宗历来所存书籍几 何,或亲临库际稽览,不审当局者作何置对?其亦未之深思耳”[4]。太监应付不 了突然出现的检查,后果极其严重。从这三方面来着想,太监没有理由不管理好图书。
  2 刘若愚曾经编撰过推荐书目
  刘若愚认为要管理好图书,做到综核齐理,簿籍数目可考,太监中必须有多学博洽之人。而 要培养这样的人才,太监的文化教育是必须的。
  明朝太监的文化教育,起源于“内书堂”之设。《明史》卷304《宦官列传》:“始初,太 祖制:内臣不许读书识字。后宣宗设内书堂,选小内侍,令大学士陈山教习之。遂为定制。 用是多通文墨、晓古今,逞其智巧”。刘若愚说:“祖宗设内书堂,原欲于此陶铸真才,冀 得实用”[4]。内书堂如何培养“真才”,使皇帝得以“实用”?这可以从他们 读 何书而窥 其端倪。明吕毖《明宫史》卷二《内书堂读书》:“凡奉旨收入官人,选年十岁上下者二三 百人,拨内书堂读书……至书堂之日,每给内令一册《百家姓》《千字文》《孝经》《大 学》《中庸》《论语》《孟子》《千家诗》以及神童诗之类,次第给之……凡有志宫人,另 有私书自读”。他们读的是当时寻常的文史图书,只要掌握一般的文史知识,就有“真才” 了,皇帝就会觉得如此之人“实用”了。
  为了让太监读书少走弯路,刘若愚曾经编写过推荐书目。《纪略》谓:“按:《古文真宝》 《古文精粹》二书,皆出于老学究所选。累臣欲求大方于明白上水头古文选为入门,再将宏 肆上水头古文选为极则,起自《檀弓》《左》《国》《史》《汉》以及诸子,共什七八;唐 、宋什二三,为一种。再将洪武以来程墨垂世之稿,亦选出一半为入门,一半为极则,亦为 一种。四者同成二帙,以范后之内臣。奏知圣主,发司礼监刊行,用示永久。不知得遂志否 也”[4]。其推荐书目两帙,一为古文方面的图书,一为刊印成册的历代科举范例 文 章(程墨 ),都分为“入门”和“极则”(类似现在的初等、高等)两种。显然,刘若愚是经过认真 研究,根据小太监的特点来列书目的。他希望这个书目能够得到皇帝的批准,进而“发司礼 监刊行,用示永久”。很可惜,其良苦用心的结果是“不知得遂志否也”,书失传了。
  3 刘若愚关于太监读书的方法
  刘若愚做过的推荐书目虽然上报后如泥牛入海,但是其内容却存于《纪略》之中。《纪略》 有关太监的读书方法:“皇城中内相学问,读《四书》《书经》《诗经》,看《性理》《通 鉴节要》《千家诗》《唐贤三体诗》,习书简活套,习作对联,再加以《古文真宝》《古文 精粹》,尽之矣。十分聪明有志者,看《大学衍义》《贞观政要》《圣学心法》《纲目》, 尽之矣。《说苑》《新序》,亦间及之。《五经大全》《文献通考》,涉猎者亦寡也。此皆 内府有板之书也。先年有读《等韵》《海篇》部头,以便检查难字。凡有不知典故难字,必 自己搜查,不惮疲苦”[4]。内相,字面义为宫内宰相,指宫中太监。明代制度, 群臣奏进 文书,由皇帝亲批数本,其余由司礼监官按阁票所拟字样照录,或奉旨更改,用朱笔批之, 称“批红”。因此虽然贱为太监,但也有“内相”之名。他们的学问要达到什么程度?刘若 愚用这段文字做了回答,而且还指明了读书方法——读什么书,做什么练习,还强调读书 要勤奋,“凡有不知典故难字,必自己搜查,不惮疲苦”。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