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华再造善本》谈再造古籍的开发利用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何维义 时间:2014-06-25
  [摘要]文章从《中华再造善本》的产生及其所承载的历史使命,阐述再造古籍的开发利用应该坚持人本管理,全面开放,广为社会所用的观点。
  [关键词]善本;中华再造善本;再造古籍;人本管理;开放理念 
  
  1“继绝存真,传本扬学”的伟大民族文化工程——?《中华再造善本》述要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拥有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我们的祖先历尽沧桑为后人传承保留着丰富的文化典籍,成为我们民族光辉历史的见证。善本,则是古籍文化的精髓,《辞海》定义:时代较远的旧刻本、精抄本、手稿、碑帖、拓本及流传稀见的其他印刷品等。[1]以其“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2]等特殊价值,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
  然而,这些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可谓“万不一存”。据调查统计:我国现存古籍有近5万余种。但是,保存至今的唐、五代时期的版印实物已成吉光片羽,之后留存的古籍也已很陈旧,有的已残缺不全,有的仅存3页[3],真正成了稀世珍宝。由于历时久远,受虫蚀、风化、霉变等因素的影响,古籍善本正濒临失传的危殆局面。对古籍善本的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已刻不容缓,成为我们国家和民族亟待解决的重大历史问题。
  对此,党和政府高度重视。2002年,由国务院部署财政部、文化部,会同国家图书馆等单位进行调研,论证古籍善本的抢救发掘工作。经过充分调研和科学论证,批准以抢救保护和发掘古籍善本为宗旨的“中华再造善本工程”立项为国家重点文化工程。[4]工程于2002年7月正式启动,国家财政每年投入2?000万元专项资金,由财政部、文化部共同主持,国家图书馆负责具体实施。[4]
  为确保“中华再造善本”的质量,工程实施精益求精。由文化部部长孙家正、财政部长项怀诚担任规划指导委员会主任,季羡林、启功、朱家氵晋、任继愈、侯仁之、宿白、李学勤等著名专家学者担任编纂出版委员会学术顾问,由古籍文献专家李致忠研究员任编纂出版委员会主任,汇聚全国古籍版本专家组成编纂出版委员会。“中华再造善本工程”本着“继绝存真,传本扬学”的宗旨,对现存版本进行认真遴选,精工细作。在版本选择方面,在采用同书同版配补的同时,兼顾时代早晚,选收版本坚持宋元以前从宽,明清两代从严原则,选录书籍史和版本史上具有代表性的珍贵典籍;海内仅存的孤本,或流传稀少,具有重要版本价值的典籍;有众多学者,藏书家题跋批校的珍贵典籍;著名著述的稿本,或有代表性的抄本;反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性著述的珍贵版本;具有独特历史文献价值的特藏古籍等。[4]
  该项工程拟分两期实施:一期选出唐、宋版本424种,金元版本326种;二期选明清版本309种,另外还选了少数民族文字的古籍30余种,等等,总计1?300余种。2002年12月末,首批中华再造善本正式出版,标志着“中华再造善本工程”取得初步成果。《中华再造善本》暂分五编,为《唐宋编》《金元编》《明代编》《清代编》,使用少数民族文字书写、版行的古籍,专门编为《少数民族文字文献编》。各编分经、史、子、集、丛五个大部分,为方便引用和检索,待本套丛书全部出齐后,还将统一把书名索引和著者索引编制一卷附在卷末。“再造善本”所收每一种书均撰写提要,简述作者生平、考辨版本源流,评述其学术价值。在遴选编纂方面突出了系统性和权威性。“再造善本”全部采用影印形式,依据原书版式,拍摄制版印刷。八开本,线装;封面颜色为仿清代内阁藏书的瓷青色,函套为蓝布四合套。装帧精美典雅,凸显其不失真、有新意、高质量、高品位的“中国气派”,尽情彰显出中华民族瑰宝的无穷魅力,确保该丛书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学术价值和保存价值。[4]
  据悉,迄今“中华再造善本工程”一期工程已经结束,共完成“唐宋编”“金元编”共758种善本的再造,第二期工程“明代编”“清代编”的29种试制善本也已面世[5]。这一宏伟浩大民族文化工程的总目标正陆续变成现实。
  
  2 对再造古籍开发利用的思考
  
  从《中华再造善本》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其实,再造善本(古籍)是“古籍”的“再造”,已不存在古籍的文物意义,它所承载的重要使命就是最大限度地被传播和利用,让中华优秀文化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中华再造善本》是我国各方专家学者对本民族濒临失传古籍文物进行抢救性发掘的一次历史性的大胆尝试。如何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好《中华再造善本》,直接关乎今后国家对其他文物古籍进行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的有效开展。因此,对再造古籍进行妥善保管和科学管理,创造条件、提供一切便利,使其广为社会所用,是收藏单位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应该遵循党中央指示精神和图书馆学基本原理,紧紧围绕读者需求,对再造古籍实行科学开放的人性化管理,让更多的读者能更方便地利用,使再造古籍的社会效益得到充分发挥。为《中华再造善本》成为我国历史上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文化遗产的成功范例尽一分力量,从而让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惠泽中华民族,光耀世界文明。
  2.1坚持“以人为本”的开放理念
  对于丰富的人类文化遗产和优秀的民族文化,只有通过开放传播,才能实现其使用价值,才能真正发挥出社会效益。
  在第一批再造善本正式出版之际,2002年12月19日,“中华再造善本”编纂出版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亲自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指出:“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的善本,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集中体现,是前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对这些古籍善本进行妥善保护、开发和利用,保证中华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不断发扬光大,是我们党和政府以及文化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6]
  为了让再造善本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学术价值和社会效应,使青年一代更多地了解我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增强民族文化素质,让中华优秀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国家财政投入1亿元专项资金,由财政部、文化部、教育部又共同实施了一项浩大的民族文化传播工程——向全国一百所大学赠送《中华再造善本》行动计划,2005年春夏,在中华大地全面展开。同时,明确要求高校图书馆应对《中华再造善本》集中统一管理,按照保护和开发利用并重的原则,从书刊借阅、复制、咨询到光盘数据库检索、互联网络查询等方面,积极开展多种形式、多种层次、多种渠道的服务,为广大师生和社会大众充分利用该书积极创造条件。[7]
  我校和广西大学有幸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获赠《中华再造善本》的两所大学。2005年5月,我校获赠的第一批100种500余册“中华再造善本"正式到馆,至今已到馆570种共4?850册,现已陆续完成加工工作,入藏图书馆古籍书库,供广大读者利用。至此,古籍善本广为社会利用真正落到了实处。今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又获赠300万元《中华再造善本》珍贵图书。[8]《中华再造善本》入藏省级公共图书馆,进一步扩大了民众的利用渠道,充分体现了党中央重视对古籍善本开发利用的拳拳之心和极力倡导“以人为本”的民本开放思想,为如何开发利用好再造善本规范了原则,明确了方向。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