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江文芬 时间:2014-06-25
  论文关键词:学科化服务 高校图书馆 学科馆员 
  论文摘 要:学科化服务自清华大学图书馆从1998年引进以来,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学科化服务实践已经历了第一代学科馆员和第二代学科馆员学科化服务的过程,文章在分析这两代学科化实践服务的基础上,重点思考了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以图书馆和文献为中心、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不广泛、学科馆员、机制制约着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的进一步发展等问题,并在分析思考问题的同时提出一些对策。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信息数字化、网络化的不断增加,网络搜索引擎的功能不断强大,多样化的网络信息使用户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取自己所需的文献信息。这些变化一方面使得高校读者信息环境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高校图书馆不再是高校读者获取信息的惟一机构,另一方面也使得用户对信息服务和知识服务的期望提高,简单的文献获取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用户需要更个性化、深层次的服务。在这种形势下,高校图书馆开展以学科馆员为核心,面向某一特定学科,通过学科信息存取和学科情报分析来满足用户在学科活动中的信息需求,并帮助用户提升信息获取和利用能力的学科化服务便成为必然,以实现文献信息服务的创新与转型。 
  1 学科化服务概述 
  学科化服务最早发端于美国和加拿大的研究级大学图书馆,是图书馆为适应新的信息环境, 以用户需求为中心而推出的一种贴近用户的新的服务模式, 它打破了传统的按照文献工作流程组织科技信息的方式, 按照科学研究的学科、专业、项目、课题等来获取、组织、检索、存储、传递与提供利用信息资源, 从而使信息服务学科化, 服务内容知识化。[1 ]其学科馆员(Subject Librarian)通常由具有某一学科背景的参考咨询馆员(Reference Librarian)担任。这种以大学科为对象而建立的学科馆员高级专门服务人员对口服务模式,于1998年由清华大学在国内率先实行,随后北京大学、西安交大、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图书馆等也相继开展了该项工作,再后来,国内大多数高校图书馆都陆续开展了学科化服务工作。 
  2 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的实践 
  从1998年清华大学在国内首次开展学科化服务到现在众多的图书馆开展学科化服务,我国高校图书馆在学科化服务实践工作中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变革和创新,但总的来看,学科化服务工作大体分为两个阶段,即第一代学科馆员的学科化服务和第二代学科馆员的学科化服务。 
  2.1 第一代学科馆员的学科化服务 
  20世纪90年代末期,国内高校掀起一股创建一流大学的高潮,一些重点高校,都把学科建设作为创一流大学的突破口。这些高校的图书馆千方百计地调整、改进、创新学科化服务的方向及内涵,以促进学校创一流大学的发展进程。其中最为突出的改革和创新有三个方面,一是建立学科馆员制度;二是建设各高校特色学科导航数据库;三是搭建高校之间的学科建设平台。通过这三方面的实践和改革,这些高校图书馆在学科化服务的效率、层次、范围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也为后来开展学科化服务的高校图书馆趟出了一条有效的路子。[2 ] 
  到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已形成学科馆员模式、学科分馆服务模式等服务模式,在实际运行中,图书馆往往选用其中的一种或几种模式组合运行。学科馆员模式是图书馆以学科为对象而建立的专业人员对口服务模式,是图书馆实施学科化服务的基本形式。诸种模式都要结合学科馆员制度或以学科馆员为基础来实现。学科化服务的实质就是学科馆员在一定条件下开展的信息服务,学科馆员是学科化服务的主要承担者。现阶段,绝大多数高校图书馆的学科馆员主要承担学科联系人的角色,学科馆员负责与院系或学科专业的读者建立对口联系,在院系、学科专业与图书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相互沟通,为读者主动地有针对性地收集、提供文献信息服务,起信息联络、资源组织、传递、导航的作用。也就是说,传统的学科馆员即第一代学科馆员以联络人为主要特征,其主要职责是与用户的联络与沟通、用户培训、参考咨询、参与学科资源建设等。 
  国内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实行的是学科馆员模式。清华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从一定程度上引领了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其服务模式应是第一代学科馆员较为成功与成熟的模式。[3 ]清华大学图书馆于1998年率先引进学科馆员制度,选择参考部14位具有学科专业背景的馆员联系对口院系。2002年又将分散在各个服务小组的学科馆员集中,成立了专门的学科馆员组,从人力、资源、技术等方面对学科馆员的工作给予了充分保证。2005年学科馆员组更名为学科服务组。学科馆员服务内容主要包括:进行院系联络,了解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信息服务;开展多种形式的参考咨询服务;参与相关学科电子资源建设与服务;开展多层次用户教育;整合学科资源、制作并发布学科服务网页等。 
   北京大学图书馆、厦门大学图书馆、华南师大图书馆等高校图书馆建立了学科分馆服务模式。其基本原则是资源共享、服务共建、文献分藏、读者分流,总馆主要面向本科生、研究生用户,分馆主要面向教师用户。 
  2.2 第二代学科馆员的学科化服务 
  随着用户信息环境的不断变化,传统学科馆员的角色定位、职责要求已无法适应新环境的变化和用户需求,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学科馆员更重要的使命在于推动图书馆从以物理图书馆为中心的传统服务向以用户为中心的新型学科化服务转型。学科馆员必须在学术交流的背景之下,从用户的立场和需求出发,协调全馆和各方面的力量,融入一线,嵌入过程,提供学科化、个性化、知识化、泛在化的服务,提升用户的能力,为科学研究提供全方位的信息保障环境。[4 ]嵌入式馆员的提出给国内外的学科馆员工作者极大的启示,为学科馆员的工作提供了新方向。如何将嵌入式馆员的工作模式运用到学科馆员的工作中,将学科馆员的工作通过“嵌入式”的服务方式表现出来,做好“第二代学科馆员”的工作,已经成为图书馆学研究的新问题。[5 ]第二代学科馆员的工作是第一代学科馆员工作的延伸和深化。但在服务地点、服务的逻辑起点、服务深度、服务内容、服务的责任、角色定位和服务手段等方面,都与第一代学科馆员有着本质的不同。[6 ]
  我国高校图书馆开展第二代学科馆员学科化服务的代表是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但在国内开展最为成功的是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提供了嵌入式咨询服务,图书馆页面除了提供电话、邮件咨询等方式,还提供了实时咨询方式,公布了学科馆员的QQ和MSN,建立了博客解答用户咨询,通过博客圈在网上发布最新消息、参考资料、信息素养等相关知识。[7 ] 
  3 对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的思考 
  3.1 图书馆和文献为中心不应是学科化服务的中心 
  从我国高校开展的十余年的学科化服务可以看出,学科化服务大多只是基于图书馆或文献等物理条件的学科服务,如有针对性的信息服务、参考咨询服务;学科电子资源建设服务、学科资源整合、资源共享、服务共建、文献分藏、读者分流等。因而可以说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学科化服务主要还是以图书馆和文献为中心,而不是以用户和知识为中心,还习惯于图书馆有什么,就为用户提供什么,而不是用户需要什么,我们就满足什么。[8 ]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