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肿瘤克隆性检测方法的比较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1

             作者:于琦, 牛昀, 丁秀敏, 于泳, 史玉荣, 肖绪祺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克隆性检测; 聚合酶链反应; 普通PCR; 巢式PCR

  0  引言
   
  根据肿瘤的单克隆性,我们曾采用巢式PCR扩增DNA,用于研究乳腺癌癌前病变的早期诊断。我们将克隆性检测中所用聚合酶链反应的两种方法—普通PCR(G?PCR)和巢式PCR(N?PCR)的检测结果做一比较,以期找到更为简便、实用的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天津医科大学肿瘤乳腺病理室2000~2004年间存档的乳腺一般性增生(Usual ductal hyperplasia, UDH)和/外周型乳头状瘤(Peripapilloma, peri?PM)、不典型增生(Atypical ductal hyperplasia,ADH)和/peri?PM伴ADH及导管内癌 (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DCIS)石蜡包埋组织各30例,正常组织20例,均为女性,年龄19~72岁(中位49岁)。

  1.2  研究方法

  1.2.1  G?PCR反应  按朱少君等[1]报告的方法,提取DNA,并取1μg,按反应体系(HhaⅠ内切酶1μl、10×M缓冲液2μl、牛血清蛋白0.2μl加灭菌水至20μl) 37℃消化3h,65℃ 20min终止反应,冷却。取消化后的DNA10μl,加Premix Taq  25μl、引物AR1A和AR1B各2.2μl、加灭菌水至50μl反应体系(未经消化的DNA按以下公式换算:所加DNA(μl)=1/2消化时所需DNA(μl),再用灭菌水补足10μl)。按反应条件:97℃预变性7 min、94℃变性40s、56℃退火50s、72℃延长1min,共35个循环, 72℃延长15min。

  1.2.2  N?PCR反应  取5μl G?PCR扩增产物,用灭菌水稀释至500μl,然后取10μl稀释的DNA加引物AR2A和AR2B(反应体系同G?PCR加至50μl)进行N?PCR反应(反应条件同G?PCR)。 AR1A:5’GAGGAGCTTTCCAGAATCTG 3’; AR1B:5’CATGGGCTTGGGGAGA 3’; AR2A:5’TCCAGAATCTGTTCCAGAGC 3’; AR2B:5’TGGGGAGAACCATCCTCACC 3’

  1.2.3  琼脂糖凝胶电泳评价扩增效果,变性聚丙烯酰胺凝电泳,比较G?PCR和N?PCR的结果。

  1.2.4  统计学分析采用配对四格表χ2检验。

  2  结果

  2.1  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G?PCR扩增条带清晰,与N?PCR相同,见图1。

  2.2  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比较扩增情况
   
  正常组织、UDH和/ peri?PM酶切前后无明显变化,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在200bp与300bpDNA泳动位置间显示2条带,说明具有AR位点的多态性,是多克隆的;导管内癌组酶切后两条带中的1条明显减弱或消失,显示出X染色体失活嵌合性的丢失,属于单克隆性增生;在ADH和/peri?PM伴ADH样本中,一部分显示多克隆的,而一部分是单克隆的。分别用N?PCR、G?PCR扩增产物进行以上实验过程,并逐例比较经N?PCR和G?PCR后在电泳图上显示的带型。两种方法均扩增成功的样本电泳结果相似,显示扩增效果是一致的,见图2。

  2.3  各组样本G?PCR和N?PCR的扩增成功率比较  见表1。
   
  M:Marker; 1:normal breast tissue; 2:Peri?PM;3和4: Peri?PM伴ADH;5和6:DCIS

  图1  琼脂糖凝胶电泳图(略)

    M是Marker,每相邻两个泳道如1和2、3和4、5和6、7和8是同一样本酶切前后的带型

  图2  经N?PCR和G?PCR扩增各组病变的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图 (略)

  3  讨论
   
  最近10年,基于X染色体多态性为基础的克隆性分析技术已经逐步得到完善,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分子病手段, 其中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发挥了无法估量的作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简称PCR技术,是一种利用DNA变性和复性原理在体外进行特定的DNA片断高效扩增的技术, PCR技术不但能有效地检测基因的突变,而且能准确检测癌基因表达量。例如有研究报告CD44基因的异常拼接表达,几乎100%出现于某些泌尿系肿瘤,而对照组完全没有这种异常表达[2]。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PCR)也称套式PCR。在这种技术中,首先用一对外引物进行第一轮PCR,然后再使用第一对引物扩增的DNA序列内部的一对引物再次扩散,所以称为巢式PCR。由于使用了两对引物并且进行了两轮扩增反应,因此我们一般认为试验的敏感性增强。巢式PCR应用较广,比如在孕妇外周血中扩增男性胎儿单拷贝序列DNA,即DYS14基因,可以作为性相关基因疾病的产前诊断方法[3];检测肉芽肿中副结核分支杆菌,用以探讨Crohn’s病的发病机制[4];而且还能用于检测潜在的肿瘤标志物,Ioannidis 等[5]利用巢式PCR在58.5%的乳腺癌中检测到不稳定编码区结合蛋白(Coding Region instability Determinant?Binding Protein,CRD?BP)表达。但在一定情况下,N?PCR增加了每次试验的复杂性,因为它需要两次配制PCR体系,两轮PCR分开进行,而且,在N?PCR测定中,灵敏度过高可能会导致假阳性率增加。在导致PCR假阳性的因素中,产物污染是最严重、但又是可以避免的因素之一。通常在第一轮扩增后必须打开反应管,因此巢式扩增有较高的污染危险性。   

  表1  各组样本G?PCR和N?PCR的扩增成功率对比表(略)
   
  结果显示经G?PCR和N?PCR后扩增成功例数略有不同,但其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

  将克隆性分析技术用于临床病例检测,需要省时、价低、易于操作,又要保证特异性和敏感性的方法,所以本实验将聚合酶链反应过程做一下改进,比较了正常组织、UDH和/ peri?PM、癌前病变即ADH和/peri?PM伴ADH、导管内癌不同病例组采用G?PCR和N?PCR的检测结果,其敏感性差异均无显著意义,而且两种方法扩增效果是一致的。
   
  G?PCR不但简化操作步骤,节约试剂,检测过程仅需2天时间,而且极大地减少了交叉污染的可能性,如果能首先解决好处理标本过程中目的基因的得率问题,那么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一定范围内还可能提高扩增的特异性。因此,应用G?PCR检测常规石蜡包埋组织中乳腺肿瘤组织DNA特异性序列片段具有比N?PCR更大的临床实用价值。今后还将进一步探讨从新鲜组织标本所得DNA样本的克隆性分析,以更有利于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

【】
    [1] 朱少君,苏勤,王淑芳,等.女性外阴尖锐湿疣的克隆性[J].诊断病理学杂志,2003,10(2):81?84.

  [2] Raj Gv, Moreno JG, Gomella LG. Utilization of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technology in the detetion of solid tumors[J]. Cancer, 1998, 82(8):1419?1441.

  [3] 迟洪滨,康志海,胡桂英,等.应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孕妇血浆中胎儿DNA的研究[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9,34(1):27?29.

  [4] Ryan P, Bennett M W, Aarons S, et al. PCR detection of Mycobacterium paratuberculosis in Crohn’s disease granulomas isolated by laser capture microdissection[J].Gut,2002, 51(5): 665?670.

  [5] Ioannidis P, Mahaira L, Papadopoulou A, et al. 8q24 Copy number gains and expression of the c?myc mRNA stabilizing protein CRD?BP in primary breast carcinomas[J]. Int J Cancer, 2003 ,104(1):5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