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的中医药疗法
【关键词】 糖尿病足 中医疗法
糖尿病足又称为糖尿病性肢端坏疽,是由糖尿病神经血管病变引起的下肢病变的总称,可归属于中医学“脱疽”等病的范畴。中医学认为,糖尿病足为消渴的一个变证,多由消渴日久,气血生化乏源,久则伤及脾肾之阳,最终肾阳虚衰所致,属中医学阴疽、脚疽、脱疽范畴。它是糖尿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糖尿病患者的截肢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15倍。据报道,国内糖尿病足占住院糖尿病患者的12.4%,截肢率为7.3%[1],造成巨大的和社会负担,因此对本病的预防和极为重要。近年来的临床实践表明,中医药防治糖尿病足有较大的优势,越来越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
1 发病机制
中医对本病发病机制的认识从古至今不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力求更深入、更全面。糖尿病足属于中医学“脱疽”等范畴。其本在肝肾阴虚、营卫不足,其标在血瘀、热毒、痰湿。邓铁涛[2]认为糖尿病足是在心、脾、肾功能虚衰的基础上,因不同外来伤害致气滞、血瘀、痰阻、热毒积聚而形成。陈亮光[3]认为肾虚、内热是本病的主要内因,外感湿热是其主要外因,脏腑失调、阴虚内热、血气壅涩、营卫不行、湿热壅盛是其主要病机。吕维名等[4]认为糖尿病足主要是气阴两虚、血脉瘀塞、肢端失养所致,属本虚标实之证,以气阴两虚为本,瘀血、热毒为标,以气虚血瘀、阳气不达为病机关键。程益春[5]则认为本病是在消渴病基础上,复感寒邪、湿毒、火热及外伤等因素,进一步导致气阴亏耗,血脉凝滞,邪毒内侵,致使皮肤筋肉溃腐而成本病。其中元气虚弱、瘀阻脉络是病机关键。唐汉钧[6]强调脾虚失运、湿热内生是糖尿病足的重要病机之一。脾的运化功能失司,水湿不化,湿浊内蕴,久而酿生热浊,阻于肌腠,发为溃疡;湿为阴邪,粘滞重浊,其性趋下,溃疡多发于下肢,缠绵难愈。李应东教授在此方面做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并结合临床经验、综合各家之见,认为气阴两虚、痰浊湿热、瘀血痹阻脉络乃是其病机关键。
2 糖尿病足的中医药治疗
2.1 辨证论治
李老师认为本病主要病机为气阴两虚、痰浊湿热、脾胃虚弱,瘀血阻络。气阴两虚为本,瘀血、热毒、痰湿为标。治病必须求本,在治疗过程中,必须紧紧抓住健脾,益气,养阴,活血,然后针对不同病因、症状进行辨证施治,才能奏效。
2.1.1 气虚血痹型 症见肢体麻木不仁,肢凉刺痛,以下肢为著,入夜疼痛加剧, 得温痛减,遇寒加重,面色恍白,自汗气短,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虚细无力。治则:益气养血,温经通络。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药用生黄芪、桂枝、赤芍、白芍、当归、丹参、甘草、大枣、生姜等。
2.1.2 脾虚痰阻型 症见胸闷纳呆,肢体困重,麻木不仁,或如蚁行,乏力倦怠, 兼头晕目眩,头重如裹,胸胁作痛,腹胀便溏。舌质淡、舌体胖、苔白腻,脉濡滑。治则:益气健脾,化痰通痹。方用指迷茯苓丸合补中益气丸加减,药用茯苓、半夏、枳实、陈皮、党参、白术、大腹皮、当归等。
2.1.3 寒湿阻滞型 症见患肢发凉,触之皮温降低,畏凉喜暖,皮肤苍白,遇冷则痛,得热则舒,午后患肢肿胀,且有沉重感,呈袜套样分布,趺阳脉搏动微弱, 趾间及足底部溃烂流脓血,或见周围有小水泡,可见间歇性跛行,口渴欲热饮, 小溲清长量多,体倦乏力消瘦。舌淡、苔白腻,脉沉细而迟。治则:温经通络, 散寒 除湿。方用独活寄生汤合六味地黄丸加减,药用川 乌、桂枝、独活、桑寄生、红花、牛膝、川断、生地、山药、茯苓、泽泻、当归、赤芍、熟地、山萸肉等。
2.1.4 瘀血阻络型 症见患肢发凉,麻木不仁,酸楚疼痛,痛有定处,间歇性跛行,足部 皮肤黯红或青紫,舌质黯、有瘀斑、苔薄白, 脉沉细或涩。治宜益气通络,活血散瘀。方用血府逐瘀汤合丹参饮加减,药用:枳壳、白芍药、水蛭、蜈蚣、柴胡、生地黄、川芎、当归、桔梗、牛膝、青皮等。
2.1.5 湿热内蕴型 症见肢端坏疽,溃烂,流脓,脓液黄稠,疼痛剧烈,舌质黯红、苔黄 腻,脉数。治宜滋阴清热,化瘀排毒。方用龙胆泻肝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药用:龙胆草、泽兰、车前子、栀子、生地黄、柴胡、赤芍药、天花粉、皂刺、牛膝等。
2.2 糖尿病足外治法
《医学源流》有“外科之法,最重外治”之说,对于轻浅之疮疡可专用外治收功。近几年亦有研究外治法糖尿病足,可采用外洗剂、湿敷剂、膏剂、散剂及酊剂等。外治之理同内治之理,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有无破溃流脓及患者的虚实寒热,适当地选择外用药物进行熏洗或者外敷,配合内服中药取效较好。于秀辰等[7]强调局部治疗可根据局部情况选择药物:热毒炽盛,局部红肿,以金黄膏箍围,以利炎症局限,脓液形成;湿热症明显,可以二妙散调敷;未破溃者亦可以生大黄30g、土茯苓15g、野菊花15g、煎水泡洗;创面干燥时,可用生肌玉红膏外敷疮面。赵氏[8]以生附子、桂枝、生黄芪、丹参、忍冬藤、乳香、没药等制成洗剂,具有养阴清热,化瘀通络、消肿生肌等作用。李老师则吸取各家之长,并结合临床经验常用血竭6g、防风、桂枝、桃仁各10g,苏叶、白芷、艾叶、当归各15g,败酱草、薏苡仁各20g,金银花、芒硝各30g等,煎汤外洗, 疗效显著。
2.3 应用中药制剂治疗
如采用葛根素注射液,脉络宁注射液(由中药玄参、牛膝等药物制成的复方注射液),川芎嗪(中药川芎提取物),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常用药物还有灯盏花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等都是通过活血化瘀通络,降低血小板聚集和血液粘稠度,防止微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而发挥作用。
2.4 预防为主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严重的合并症,也是糖尿病人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在积极治疗的同时,做好预防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能减缓糖尿病足的发生、,包括:积极控制血糖、避免外伤、注意足部卫生、不用过热的水烫洗,如有鸡眼、胼胝、大疱、脚癣应积极治疗,不能自行剪割、处理,定期到专科检查。
综上所述,中医认识其病因病机多认为是气阴两虚、瘀血痰浊痹阻脉络,又感受湿热邪毒而发。临床上多以辨证论治为原则,益气养阴,活血化瘀通络为法,化瘀亦可荡涤痰浊,在治疗的同时不忘本病是气血阴阳亏虚,日久而致脉络壅滞而发,故须标本兼顾,切忌不顾因虚致瘀,一味破血祛瘀。既要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内外同治,亦不可忽视全面、综合、基础治疗,应系统深入地将本病理论与临床疗效推上一个新的高度,并要加强糖尿病知识的宣教,提高医患对本病的认识,加强本病的预防。
【】
[1] 《糖尿病防治指南》编写组.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4:148.
[2] 贾晓林,蔡文就,刘晨辉.邓铁涛教授论治糖尿病足经验[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2(3).
[3] 陈亮光.糖尿病足的病因病机[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6):406.
[4] 吕维名,钟国连.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23(12):913.
[5] 程益春.糖尿病足的中西医结合治疗[M]//林兰.中西医结合糖尿病研究进展.北京:海洋出版社,2000:375.
[6] 秦海.唐汉钧教授中西结合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经验[J].陕西中医,2003,24(9):823.
[7] 于秀辰,吕仁和.糖尿病足的中西医治疗[J].中国临床医生,2002,30(3):132~133.
[8] 赵唯.中药泡足治疗糖尿病足133例[J].临床军医杂志,2003,831(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