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麻古今应用解疑
【摘要】 目的:澄清胡麻仁临床处方用名及其调配应付品种,确保中医临床疗效。方法:本草考证,临床医生处方应用和各地药房药物名称标示与调配品调查。结果:目前各地医院药房按“胡麻仁”入药调配的品种有:桑科Moraceae植物大麻 Cannabis Saliva L.的成熟果实,处方用名:火麻仁,别名:胡麻仁:亚麻科Liaceae植物亚麻Linum usitatissimum L.的成熟种子,处方用名:亚麻子,别名:胡麻仁;胡麻科Pedaliaceae植物胡麻Sesamum indicum L.的成熟种子,处方用名:胡麻,黑芝麻,别名:芝麻、巨胜子、胡麻仁。结论:胡麻、胡麻仁应是胡麻科Pedaliceae植物胡麻(脂麻)Sesamum indicum L.的种子。亚麻子应是亚麻科Liaceae 植物亚麻Linum usitatissimum L.的种子。亚麻子、火麻仁等不能作为“胡麻、胡麻仁”入药,应予纠正。
【关键词】 胡麻仁 亚麻子 火麻仁 处方 调配
1 问题的提出及文献资料
胡麻又名胡麻仁、芝麻。我们在开展临床药学工作中,以及到各地临床药学讲学中,临床医生对胡麻、胡麻仁的临床应用与实际调配品种提出疑问。进一步考查和研究发现,各地医院对胡麻仁一药的临床应用与调配应付与实付品种迥别,造成医患纠纷和影响中医临床质量,有必要予以解疑,临床医生和药剂人员均要引起重视。
2 本草文献研究
胡麻一名首载于《神农本草经》:“胡麻,味甘平,主伤中虚赢,补五内,益气力,长肌肉,填髓脑。久服,轻身不老。一名巨胜,叶青蓑,生川泽。”[1]未作植物形态描述,但从“巨胜”一名,应是指胡麻科植物“芝麻”无疑。后世历代草文献均有记载。梁·陶弘景在其《本草经集注》胡麻项云:“谷榖之中,惟此为良。淳黑者名巨胜,巨者,大也,是为大胜。本生大宛,故名胡麻。”[2]肯定了胡麻即是巨胜,即今之芝麻。并说明了胡麻名称之由来。唐·《新修本草》详录注了《本草经集注》内容:“谷之中,惟此为良。淳黑者名巨胜……又茎方名巨胜。茎圆名胡麻。”[3]
到了宋代,胡麻一药出现同名异物现象。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云:“胡麻直是今之油麻(芝麻),更无他说,予已於《灵宛方》论之。其角有六棱者,有八棱者。之麻,今之‘大麻’也,有实为苴麻,无实为枲麻,又曰‘麻牡’”。张骞始自大宛得油麻之种,亦谓之麻,胡以胡麻别之,谓汉麻为大麻也。[4]沈括将中国原产芝麻与中国原产大麻(火麻仁),张骞通西域带回的油麻(胡麻)等道之鉴别,说得很详细。宋氏发现中医用胡麻较为混乱,故曰:“胡麻,诸家之说参差不一,止是今脂麻,更无他仪,其种出於大宛,故言胡麻。今胡地所出者,皆肥大,其纹鹊,其色紫黑,故如此区别,取油亦多。故诗云:松下饭胡麻,此乃是所食之榖无疑,与白油麻为一等……。”[5]
李时珍在其《本草纲目》中云:“胡麻即脂麻也。有迟、早二种,黑、白、赤三色,其茎皆方……今市肆间,因茎分方圆之说,遂以茺蔚子伪巨胜,以其麻子及大藜子为胡麻误之又误。”[6]李时珍并单独收载了亚麻一药,从所治病症应是亚麻科植物亚麻子。《图经本草》[7]所载亚麻并非李时珍所指亚麻子,经研究应是唇形科植物大花益母草Leonumis macranthus Maxim的种子。[8]
3 宋以后本草文献记载和目前胡麻一名所涉及的中药品种。
3.1 亚麻科Linaceae植物亚麻Linum usitatissimum L.的成熟种子。
3.2 亚麻科Linaceae植物野亚麻Linum stelleroides Plmnch的成熟种子。
3.3 桑科Moraceae植物大麻Cannabis sativa L.的成熟果实。
3.4 胡麻科Pedaliaceae植物胡麻Sesamum in-dicum的成熟果实。
3.5 锦葵科Malvaceae植物苘麻Abutilon theophrasti Medic的成熟种子。
3.6 唇形科Labiatae植物野芝麻Lamium album L.的种子。
3.7 唇形科Labiatae植物大花益母草Leonurus ma-cramthus Maxim的种子。
3.8 唇形科Labiatae植物益母草Leonurs hehen-phyllus Sweet的种子。
4 胡麻仁与亚麻子的临床性效与应用
尽管本草所载“胡麻”一药较为混乱,但临床中常误用误配品种只是胡麻仁与亚麻子之间较为普遍。
清代,凌奂对各种麻仁一药详加注解:麻仁一物,询之药肆所备,每每误用,须分别之。润燥通肠闭,催生,则用火麻仁,即大麻仁;如滋阴养肝,则用黑芝麻;又一种四方棱而小者,名巨胜子,味苦,平肝明目;又一种大胡麻,名胡麻仁,一名壁虱胡麻,一名亚麻,能祛风湿、疮癣、疥癞;又小胡麻,一名三角胡麻,即茺蔚子,一名益母子,通经活血,平肝祛风,用者宜审。[9]凌氏误将芝麻和巨胜子当成两种药,应予纠正。
《中药临床手册》在黑芝麻项载:“[处方用名]:黑脂麻、黑芝麻、胡麻”。“大胡麻:为亚麻科植物亚麻的种子,别名叫瘪虱胡麻,性味甘,微温。功能祛风、润肠,适用于风湿疮癣,大便燥等症。”[10]
《医学大辞典》:“胡麻、榖类。别录上品,相传汉张骞使西域,得其种而还,故名。”[11]
《图径本草》所载亚麻子应为唇形科植物大花益母草的种子L-eonurus macranthus Marim,不是现今的亚麻科植物亚麻子。《简明生物学词典》[12]所载亚麻为亚麻科植物亚麻子,俗称“胡麻”。《滇南本草》[13]所载胡麻,为亚麻科植物亚麻子。《中药材手册》所载胡麻子亦是亚麻科植物亚麻子,并说明:“真正的胡麻子系指黑芝麻。”[14]《本草纲目》、《图鉴》[15]等所载亚麻子均为亚麻科植物亚麻子。而《图鉴》[15]所载胡麻,亦是亚麻科植物亚麻的种子。
中国《药典》2005年收载:黑芝麻。“本品为指麻科植物脂麻Sesamum indicum L.的干燥成熟种子。[性味与归经]甘、平。归肝、肾、大肠经。”[功能与主治]补肝肾,益精血,润肠燥。用于头晕脑花,耳鸣耳聋,须发早白,病后脱发,肠燥便秘。亚麻子,“本品为亚麻科植物亚麻Linum usitatissimum L.的干燥成熟种子。[性味与归经]甘平。归肺、肝、大肠经。[功能与主治]润燥、祛风。用于肠燥便秘,皮肤干燥瘙痒,毛发枯萎脱落”。
5 小结
目前全国各地处方用名,临床医生和药剂人员对胡麻仁的认识以及调配应付与实付极不统一,影响中医临床疗效和医药学的。各地要加大临床药学研究工作。医院中医处方流向到社会药房调配方药者增多,国家应加大社会药房药剂人员临床中药知识的培训,防范调配失误,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处方用名和处方调配要统一到国家《药典》标准。处方书写胡麻、胡麻仁应视为胡麻科植物(黑芝麻)Sesamum indicum L.处方书写亚麻子应为亚麻科植物亚麻的种子Linum usitatissimum L.临床医生在临证处方遣药时,一定要对古代经方中的胡麻仁一药要认真审方辨药,注意药名的性和翻释,以免造成用药失误。
【文献】
[1] 魏,吴普等术,清,孙星衍,孙冯翼,辑.神农本草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53.
[2] 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498.
[3] 唐,苏 敬.新修本草[M].合肥:安徽技术出版社,2004:227.
[4]《梦溪笔谈》选注[M].广西人民出版社,1977:42.
[5] 宋,寇宗爽.本草衍义[M].上海商务印书镇,1957:133.
[6]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877.
[7] 宋,苏 颂.图经本草[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580.
[8] 谢宗万,余友芩.全国中草药名鉴 [M].上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85.
[9] 清,凌 奂.本草害利[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2:124.
[10] 上海中医学院方药教研组.中药临床手册[M].上海人民卫生出版社,1977:52.
[11] 谢 观.中国医学大辞典 [M].二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1943.
[12] 简明生物学词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407~408.
[13] 兰 茂.滇南本草[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77.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管局.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中药材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350.
[15]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高等植物图鉴[M]。第二册.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72:535.
[16]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一部.北京:化学出版社,2005:20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