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GSS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18例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张浩 时间:2010-07-11

【摘要】  目的:评价GSS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系统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应用GSS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胸腰椎骨折术后的神经功能及复位情况。结果:18例获随访11~24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A级5例无变化,其余13例均有1~2级的提高。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的47.9%提高至95.1%,椎体后缘高度由术前的78.0%提高至术后的98.5%,Cobb角由术前的平均22.3°恢复至术后的5.8°。结论:GSS系统具有良好的复位和固定作用,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通用脊柱系统;椎弓根复位内固定


    自从1983年Denis提出脊柱的三柱理论以来,后路减压经椎弓根复位内固定系统已得到广泛运用。近20年来相继推出了Dick、Steffee、CD、RF、AF、TSRH、GSS等内固定装置[1]。我院自2001年11月~2005年4月采用GSS(general spine system)脊柱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18例,疗效满意。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8例,男15例,女3例;年龄18~56岁,平均31.2±3.7岁。骨折按Denis分型:爆裂型11例,压缩型4例,骨折脱位3例。损伤部位:T12 3例,L1 9例,L2 2例,L3 1例,T12L1骨折脱位3例。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12例,事故4例,压砸伤2例。合并其他部位骨折14例,合并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例。术前脊髓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A级5例,B级2例,C级6例,D级3例,E级2例。本组18例术前均行常规X线检查和CT检查。X线示:椎体变形,椎体高度丢失。CT检查:椎体骨折线影,双边征,骨块突入椎管,压迫硬膜囊。18例中17例均于72 h内手术,合并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例经抢救全身情况稳定后于伤后2周手术。

    1.2   手术方法   采用全麻,俯卧位,置于可透视的骨科手术台上。双肩部及髂前上棘处垫中等硬度海绵厚垫,使腹部悬空且身体略反屈以利于复位。骨折脱位者可在术中直视下用巾钳牵引或提拉上下棘突复位,必要时可咬去部分关节突以利于复位。椎弓根螺钉进钉点按照Weinstein解剖定位法选好进针点后,用手动T形手锥按上述方向钻至4.5 cm左右刻度线,用细克氏针探查骨道并留置测深及定位用,明胶海绵填塞骨道口止血。C臂X线透视克氏针的位置、方向及深度,必要时加以调整。螺钉选用:胸椎通常选用直径6 mm,深4.5~5.0 cm,腰椎通常选用直径6 mm,长5.0~5.5 cm,要求深度达椎体的80%左右。安装好螺钉后先复位然后再行椎板减压。C臂X线透视证实椎弓根钉位于椎弓根中心后,将预弯的连接杆套上球形垫圈后,安装至椎弓根螺钉尾槽内。拧上所有螺栓后逐次加压撑开,将螺帽放入钉尾,最后锁紧螺栓。对于严重不稳定的爆裂骨折及骨折脱位,尚需作小关节突及横突间植骨。术后常规置引流管48 h,未植骨者术后3 d即可坐起,植骨者术后卧床3周。

    1.3   结果   (1)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本组18例获随访11~24个月,平均16个月。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术后除5例A级无任何恢复外,其余13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功能提高1~2级,无1例加重;(2)椎体高度及Cobb角:测量伤椎上、下正常椎体高度的平均值作为伤前椎体的高度。伤后椎体前缘及后缘的高度以其与伤前所占百分数表示,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的47.9%提高至95.1%,椎体后缘高度由术前的78.0%提高至术后的98.5%,Cobb角由术前的平均22.3°恢复至术后的5.8°。

    2   讨      论

    经椎弓根复位内固定胸腰段脊柱骨折具有三维空间复位和短节段固定等优点,10多年来在国内外已广泛开展,使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大大提高。椎弓根钉主要目的是通过椎弓根将螺钉拧入椎体中,从而起到锚固作用。这种锚固强度足以保证通过短节段内固定装置上的椎弓根钉与纵向连接棒之间的撑开、加压等作用力。提供了三维矫正和坚强内固定,恢复脊柱的正常排列,使前后纵韧带、纤维环等结构充分伸展。同时最大程度地保留了脊柱的活动节段[2]。但以往的椎弓根系统包括Dick、Steffee等,由于缺乏精确度复位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且连接装置并不十分牢靠。在术后反复的生理载荷下易导致松动,甚至断钉而失败。近年来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如RF、AF、TSRH等在复位和连接上不断改进,复位效果和稳定性明显提高。

    GSS是近年来研制的椎弓根内固定系统之一,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锥形螺钉定位准确;(2)特殊牙形设计,提高螺钉的附着力;(3)30°内任意方向连接,更适应脊柱的生理弯曲;(4)棒的360°圆周锁紧;(5)长臂结构更有利于棒的植入;(6)万向横连接结构有效防止锁紧力的丢失;(7)具有极高的机械性能和影像兼容性;(8)GSS系统是半刚性内置物,螺钉与杆的连接为一球形垫圈,螺钉在垂直面存在30°活动范围,从而避免应力集中。

    GSS系统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其优点在于:(1)操作简便 其金属杆在螺钉上方与之连接,与外侧置棒的系统相比操作简单。尤其在行脊柱多节段固定时,如应用以往的钢板-螺钉系统,椎弓根螺钉不在同一平面。因此放置钢板会很困难,而GSS光滑杆易于放置;(2)损伤小 该系统安置所需的手术视野小,两侧分离的肌肉少;(3)固定牢固 GSS螺钉呈锥形,通过自攻与骨嵌合,结合更牢固不易松动。由于椎弓根钉螺纹仅在骨折早期起支撑固定作用,脊柱长期稳定,决定于椎体本身的生物学稳定的建立,即椎体间的骨性融合。因此椎体间的植骨融合,是防止内固定失效、断裂和纠正度的丢失及远期脊柱后凸畸形的关键。本研究的病例均使用椎板间融合未出现断钉,减少了术后椎间高度的丢失。同时熟练掌握内固定技术,术中用C臂X线动态透视手术进展,对避免手术失误非常重要。综上所述,GSS系统具有良好的复位和固定作用,手术较小,时间短,安置方便,牢固性好,术后不需拔除螺钉,并发症少,能早期起床,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
  [1] 邱贵兴,沈建雄. 胸腰段脊柱骨折的诊断及治疗[J].创伤骨科杂志,2000,2(1):8-12.

[2] Langrana NA,Harter RD Jr,Lin DC,et al.Acute thoracolumbar burst fracture[J].Spine,2002,27(5):439-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