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卡尼汀注射液治疗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胡美瑛,宋涛 时间:2010-07-11

【摘要】  目的 观察左卡尼汀(LC)注射液冠心病(CHD)不稳定性心绞痛(UAP)临床疗效。方法 对照组44例,常规给予抗心肌缺血药物;LC组48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LC 3g/d,静滴,疗程15天;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加拿大心血管学会(CCS)心绞痛分级改善程度、症状改善程度、心电图(ECG)缺血改善程度。结果 (1)LC组CCS心绞痛分级改善总有效率(91.7%)与对照组(88.6%)相近,差异无显著性;但LC组显效率(77.1%)高于对照组(52.3%)。(2)LC组症状改善总有效率(93.8%)亦与对照组(90.9%)相近,差异无显著性;但LC显效率(81.3%)高于对照组(59.1%)。(3)LC组治疗后ECG中NST和∑ST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结论 LC治疗CHD/UAP短期疗效安全、有效,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  左卡尼汀;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


    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属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范畴,易演变进展至急性心肌梗死(AMI),临床需积极处理。UAP病理生理变化以冠状动脉内斑块破裂伴血栓形成或痉挛所致心肌缺血表现。而心肌缺血时,心肌细胞内的肉毒碱释放入血,并从尿中丢失,心肌细胞肉毒碱会含量下降,可致心肌细胞能量代谢障碍[1]。故补充肉毒碱以纠正心肌能量代谢失衡是治疗UAP的新举措。本文观察左卡尼汀注射液(L-carnitine,LC)治疗CHD/UAP短期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4年1月~2005年12月本院老年科、心内科住院的CHD/UAP患者。对照组44例,其中男28例,女16例,年龄54~84岁,平均(68.4±7.9)岁,高血压32例,糖尿病10例,高脂血症28例,既往有心梗史4例。LC组48例其中男32例,女16例,年龄53~88岁,平均(69.2±8.3)岁,高血压34例,糖尿病9例,高脂血症31例,既往有心梗史6例。入院后,均给予两组患者积极控制血压、血糖及调脂治疗等原发病治疗,包括卧床、吸氧、饮食控制处理,两组一般情况经检验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按UAP常规处理,包括硝酸酯类药物静滴及口服、抗凝(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抗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或噻氯匹啶)、钙离子拮抗剂或β受体阻滞剂。LC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LC(商品名雷卡,江苏省常州兰陵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注射剂:国药准字X20000543)3g+5%GS250ml或0.9% NS 250ml,每日静滴1次,疗程为15天。

    1.3  疗效标准  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加拿大心血管学会(CCS)心绞痛严重程度分级改善率、心绞痛症状改善率及常规12导联心电图(ECG)缺血改善情况。

    1.3.1  CCS分类对心绞痛分级标准  Ⅰ级:一般体力活动如走路或上楼时不会导致心绞痛;Ⅱ级:一般体力活动轻度受限;Ⅲ级:一般体力活动明显受限;Ⅳ级:没有能力从事任何体力活动,在休息时也可能出现心绞痛症状。治疗后分级程度减少2级或2级以上为显效;改善1级为有效;级数无改变为无效;级数增加为加重。

    1.3.2  患者心绞痛临床症状改善评定标准  采用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局制定的《心血管系统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评定,显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80%以上,硝酸甘油消耗量减少80%以上;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消耗量减少50%~80%;无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消耗量减少不到50%;加重:心绞痛发作次数、程度和持续时间增加,硝酸甘油消耗量增加。

    1.3.3  ECG评价  为比较两组治疗前后NST和∑ST,其中NST代表常规12导联ECG中ST段压低的导联数,∑ST代表常规12导联ECG中ST段压低的总和。

    1.4  统计学方法  本文数据采用x±s形式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心绞痛分级改善程度  LC组48例显效37例,有效7例,无效3例,加重1例;对照组44例显效23例,有效16例,无效3例,加重2例。LC组总有效率44例(44/48)与对照组39例(39/44)相近(91.7%vs88.6%,χ2=0.24,P>0.05);但LC组显效率较对照组高(77.1%vs52.3%,χ2=6.23,P<0.05)。

    2.2  症状改善程度  LC组48例显效39例,有效6例,无效3例;对照组44例显效26例,有效14例,无效3例,加重1例。LC组总有效率45例(45/48)与对照组40例(40/44)相近(93.8%vs90.9%,χ2=0.26,P>0.05);但LC组显效率较对照组高(81.3%vs59.1%,χ2=5.44,P<0.05)。

    2.3  两组前后比较  LC组治疗后NST、∑ST分别较治疗前显著降低(3.89±1.96vs5.12±2.59,3.77±2.16vs4.86±3.87,P均<0.05);对照组治疗前后NST、∑ST无明显改变(5.09±2.83vs4.87±2.36,4.92±3.54vs4.59±3.66,P均>0.05)。其中LC组治疗前NST、∑ST与对照组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性(P>0.05);LC组治疗后NST、∑ST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

    3  讨论

    LC又称左旋肉毒碱,是能量代谢失衡治疗药物之一,近年来倍受关注。它是人体脂肪酸代谢的主要辅助因子,在心肌中含量较高,可加速心肌细胞脂肪酸β氧化,提高心肌细胞的ATP水平,保证心肌能量供应[2]。

    CHD患者心肌缺血时心肌能量供应不足,心肌细胞结构和功能严重受损,线粒体内LC含量减少,游离脂肪酸等有害物质在心肌细胞内堆积,β氧化受阻,致使心肌细胞内ATP和磷酸肌酸生成减少,能量代谢产生障碍。故而给予外源性补充LC可有效地改善脂肪酸代谢,使心肌细胞从无氧酵解为主重新转为以脂肪酸β氧化为主,使心肌能量代谢得以有效的增加。此外,LC可通过抑制糖酵解,降低细胞内H+浓度、抑制细胞内钙超载,可有效保护缺血心肌再灌注损伤[3]。

    本文观察到在常规治疗CHD/UAP基础上给予补充LC,对改善患者心绞痛症状及病情严重程度可产生更为显著的疗效,且对ECG缺血ST段的改善较常规治疗明显,提示补充LC可明显纠正心肌细胞能量代谢异常,有利于缺血心肌ATP等心肌腺苷酸含量的提高与恢复[4]。此外,在LC静滴时及整个疗程用药期间,未发现LC对患者有明显的毒副作用,所有患者均能较好的依从并完成治疗。

    综上所述,纠正心肌细胞能量代谢紊乱对治疗心肌缺血有着良好的前景。对CHD/UAP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补充LC短期疗效肯定、安全,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运用。

【】
  1 Pauly DF,Pepine CJ.The role of carnitine in myocardial dysfunction.Am J Kindey Dis,2003,41(4):35.

2 Calvani M,Reda E,Arrigoni ME.Regulation by carnitine of myocardial fatty acid and carbohydrate metabolism under normal and pathological conditions.Basic Res Cardiol,2000,95(2):75.

3 Zaugg CE,Spaniol M,Kaufmann P,et al.Mycardial function and energy metabolism in carnitine-deficient rats.Cell Mol Life Sci,2003,60(4):767.

4 Carvajal K,Morene SR.Heart metabolic disturbance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s.Arch Med Res,2003,34(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