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热清颗粒中丹皮酚的稳定性研究
作者:张蜀,邓红,谢小燕,林华庆,余楚钦
【摘要】 目的 研究提高夜热清颗粒中丹皮酚稳定性的处方工艺。方法采用饱和水溶液法将丹皮酚制成β?环糊精包合物,并用正交实验法进行处方工艺筛选。结果 筛选出丹皮酚最佳包合工艺是:丹皮酚与β?环糊精的比例为1∶12,包合温度为50℃,包合时间为1.0 h。结论制成β?环糊精包合物后夜热清颗粒中丹皮酚的稳定性得到较大提高。
【关键词】 夜热清颗粒 丹皮酚 β 环糊精包合物 饱和水溶液法 稳定性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preparation and processing technology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tability of paeonol in Ye Re Qing Granules.MethodsThe paeonol -β-CD complex was prepared using a saturated solution method and orthogonal method was used to screen the technological process.Results The optimum inclusion condition of paeonol was paeonol : β?CD in proportion as 1∶12, keeping temperature at 50 ℃ for 1.0 h. ConclusionThe stability of paeonol in YeReQing granules can b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fter being made to paeonol ?β?CD complex .
Key words:Ye Re Qing Granules; Paeonol; β?CD inclusion; Saturated water solution method; Stability
夜热清颗粒剂是六类新药,由牡丹皮、青蒿、葛根、知母等中药组成,用于感冒后期低热不退或夜热早凉,术后发热等症。其中牡丹皮是一味主要中药。牡丹皮为毛茛科植物芍药属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的干燥根皮,是临床常用的中药之一,具有抗炎、抗菌、调节心血管系统、调节免疫功能、保肝等作用[1];其中丹皮酚(Paeonol) 是主要活性成分,医学研究证明其具有抑菌抗炎、镇痛、解热、解痉、抗过敏、活血、化淤、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2]。丹皮酚的挥发性强、水溶性差[3],直接与其他药物一起制成颗粒剂时易挥发影响药品疗效。夜热清颗粒剂的原制备工艺为取药材浸膏制得颗粒后,将单独提取得到的丹皮酚溶于无水乙醇中,均匀喷入干燥颗粒中,密闭使吸收,混合均匀,晾干,即得。稳定性实验表明,原工艺制备的夜热清颗粒剂中丹皮酚含量降低较快,因此,需研究新的制备工艺,提高丹皮酚的稳定性。β?环糊精(β?CD)具有独特的分子结构,药物经β?CD包合后,仍保留原有的化学性质,在体内经渗透和扩散作用被溶出而发挥药效。将中药制成β?CD包合物能使药物稳定、抑制其挥发和升华、增加其溶解度等[4]。本研究采用β?CD以饱和水溶液法对丹皮酚进行包合,再将包合物与干浸膏粉及辅料制成的颗粒混合,对影响包合的诸因素进行考察,筛选优化包合工艺,并对采用新旧工艺制得的夜热清颗粒进行了稳定性实验对比。
1 仪器与试药
UV1101型紫外分光光度计(上海天美仪器有限公司);RCT basic恒温磁力搅拌器(IKA);KQ?100型超声波清洗器(昆明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丹皮酚原料(自制,含量为98.0%);β?CD(山东曲阜天利药用辅料公司,批号20060701);丹皮酚对照品(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批号110708?200505);乙醇、无水乙醚、石油醚Ⅱ等试剂均为分析纯。
2 方法与结果
2.1 丹皮酚含量测定
2.1.1 紫外吸收波长确定[5]取干燥至恒重的丹皮酚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用无水乙醇制成浓度为2.52 μg·ml-1的对照品溶液,以无水乙醇为空白,在200~400 nm波长范围内进行扫描,发现在274 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因此选定274 nm为丹皮酚的测定波长。
2.1.2 专属性实验称取10 mg β? CD置20 ml量瓶中加入适量的无水乙醇,振摇,定容,过滤,取1 ml续滤液于20 ml量瓶中,用无水乙醇稀释至刻度,为β?CD的无水乙醇提取液。以无水乙醇为空白,在200~400 nm波长范围内扫描,β?CD的无水乙醇提取液在274 nm波长处无吸收,对丹皮酚的测定无干扰,说明本法专属性好。
2.1.3 标准曲线绘制将丹皮酚对照品配制成质量浓度1.26~7.56 μg·ml-1的系列溶液,以无水乙醇为空白,在274 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以吸光度对浓度回归得回归方程:Y=0.092 4X-0.007 2 ,相关系数r=0.999 8。说明丹皮酚质量浓度在1.26~7.56 μg·ml-1范围内与吸光度线性关系良好。
2.1.4 稳定性实验取浓度为5.475 μg.ml-1的供试品溶液于0,1,2,4,8,24 h测定丹皮酚的吸光度,结果吸光度的RSD=0.66﹪,说明样品在24 h内稳定。
2.1.5 精密度实验取浓度为5.04 μg·ml-1的丹皮酚对照品溶液,在274 nm处连续测定6次,测定丹皮酚吸光度,RSD=0.11﹪,说明仪器精密度良好。
2.1.6 含量测定方法及
取丹皮酚包合物约10 mg,精密称定,置20 ml量瓶中,加适量无水乙醇,超声15 min,用无水乙醇稀释至刻度,过滤,取续滤液1 ml至10 ml量瓶中,用无水乙醇稀释至刻度,以无水乙醇为空白,在274 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用标准曲线法进行含量测定。按照下列公式计算包合物的包合率与收得率。
包合率(﹪)=包合物中丹皮酚质量/丹皮酚投入量×100﹪
收得率(﹪)=包合物的质量/(丹皮酚投入量+β?CD投入量)×100﹪
2.2 包合物的制备
2.2.1 制备方法[6]
将一定量的β?CD置150 ml的具塞三角瓶中,加入50 ml蒸馏水,水浴加热溶解制成饱和溶液,在设定的包合温度下用磁力搅拌器(500 r·min-1)搅拌。精密称取0.5 g丹皮酚,用3 ml无水乙醇溶解,用滴管将丹皮酚溶液注入β?CD饱和水溶液中,恒温搅拌至规定时间,取出,放冷,置冰箱中冷藏24 h析晶,抽滤,用少量乙醚洗涤,40 ℃干燥即得。
2.2.2 因素与水平安排
[7~9],丹皮酚和β?CD的比例、包合温度、搅拌时间为影响包合的主要因素,对每种因素各取3个水平,用L9(34)安排实验,因素水平表见表1。以包合物得率和包合率为综合指标进行工艺优化,综合评分中包合物得率和包合率的权重系数分别定为0.2和0.8[9]。按“2.2.1”项进行9组实验,正交实验结果及方差分析表见表2~3。表1 制备丹皮酚β?CD包合物因素水平(略)表2 正交实验设计表及实验结果(略)表3 方差分析表(略)
从正交实验结果可以看出,由直观分析和方差分析可见,因素A即丹皮酚与β?CD的比例对实验结果影响最大,影响丹皮酚包合的顺序为:投药比例>包合温度>搅拌时间。最佳包合工艺条件确定为:投药比例为1∶12,包合温度为50 ℃,搅拌时间为1h。
2.2.3 放大实验用优选的饱和水溶液法制备的3批产品含药量(8.64±0.13)%,包合率为(94.34±1.57)%,收得率为(82.22±0.28)%(n=3),说明本工艺稳定可行。
2.3 包合物的验证
2.3.1 紫外分光光度法
利用βCD 不溶于石油醚而溶于水,丹皮酚易溶于石油醚的特性,来验证丹皮酚?β?CD包合物的形成。分别取丹皮酚对照品的石油醚溶液、丹皮酚包合物经水溶后的石油醚萃取溶液、丹皮酚包合物石油醚提取液及β?CD的石油醚提取液,以石油醚为空白,在200~400 nm范围进行扫描。(见图1)。由图1可见,β?CD的石油醚溶液和丹皮酚?β?CD包合物石油醚溶液无丹皮酚对照品的特征吸收,而经水溶解后丹皮酚包合物的石油醚溶液显示与丹皮酚对照品相似的吸收谱图,说明丹皮酚?β?环糊精包合物已形成。
2.3.2 薄层色谱法[10]
分别取βCD的无水乙醇提取液、包合物的石油醚提取液、包合物的无水乙醇提取液以及丹皮酚对照品溶液各5 μl分别点于同一块硅胶G薄板上,以环己烷?醋酸乙酯(3∶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盐酸酸化的5%三氯化铁乙醇溶液。无水乙醇提取液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而在石油醚溶液色谱和β?CD无水乙醇色谱中则没有以上斑点,可见包合物确已形成。
2.4 稳定性实验按照《药典》2005年版Ⅱ部附录要求,对3批采用包合工艺制得的夜热清颗粒进行加速稳定性实验(温度 40 ℃±2 ℃,相对湿度75%±5%),并与旧工艺(喷加丹皮酚)制得的产品进行比较(表4)。结果表明经6个月的加速试验,新工艺产品中的丹皮酚含量均不低于6 mg/袋,明显高于旧工艺产品(3 mg/袋),说明采用先将丹皮酚制成β?CD包合物,再与其余颗粒混合的新工艺可显著提高夜热清颗粒中丹皮酚的稳定性。表4 两种不同工艺制得夜热清颗粒中丹皮酚的稳定性比较(略)
3 讨论
丹皮酚水溶性差,如将丹皮酚直接加入到β?CD饱和水溶液中,则丹皮酚以结晶形式存在,使包合难以进行。为使实验顺利进行,需将丹皮酚溶于一定的溶剂以分子状态存在。因为丹皮酚易溶于乙醇且乙醇无毒,所以用乙醇作为分散溶剂。
本实验采用丹皮酚的量作为包合率的考核指标,测定方法采用UV法,方法简便、灵敏、准确、重复性好。
丹皮酚易溶于石油醚,而其包合物不溶于石油醚,因此在采用薄层色谱法进行包合物验证实验中,先用石油醚溶解游离的丹皮酚,再用乙醇破坏包合物提取丹皮酚,结果在石油醚中未见丹皮酚的斑点,而乙醇提取物中有丹皮酚的斑点,从而确证包合物已经形成。此方法的结果直观可靠、操作简单。
选用饱和水溶液法制备丹皮酚?β?环糊精包合物,经紫外光谱法和薄层色谱法鉴定证明,丹皮酚与β?CD已经形成丹皮酚?β?CD包合物。本文采用的饱和水溶液法具有操作简单、对设备要求不高、便于生产的优点,且稳定可行。
将包合物调色后混入颗粒中不改变颗粒的外观性状,此外,经颗粒溶化试验,包合物加入到夜热清颗粒中,对颗粒剂的溶化试验结果不造成影响,并且符合《中国药典》2005年版附录“颗粒剂溶化试验” 项下的规定。说明将性质不稳定的丹皮酚制成β?CD包合物,对颗粒的各项指标无影响,但是丹皮酚的稳定性得到较大提高。该法可用于与丹皮酚性质相似的不稳定药物的研制与开发。
【】
[1]王祝举,唐力英,赫 炎.牡丹皮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J].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2006,21(4):155.
[2]汤晓,杜中惠,高广生. 丹皮酚-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工艺研究[J].医药卫生,2006,22(2):298.
[3]孙言才,沈玉先,孙国平.丹皮酚的主要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中成药, 2004, 26(7) :579.
[4]刘赞,冯青然,张保献.环糊精及其分子包合技术在中药研究的应用[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1,7(5):60.
[5]纪明慈,刘 红,何猛雄,等. 益智仁挥发油的提取及包合工艺的研究[J].中成药,2005,27(11):133.
[6]汪芸,汪国华.β?环糊精包合川芍香附白芷挥发油的实验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5,23(1):157.
[7]李正翔,任荣. 丹皮酚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J].中国药学杂志,2004,39(4):305.
[8]陈巧谋,陈平,王炜,等.复方延胡索片中丹皮酚β? 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研究[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3,9(8):53.
[9]胡锡波,黄绳武,戴建锋,等. 消瘤颗粒中丹皮酚的提取及其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研究[J].中国药业,2007,16(2):42.
[10]王爱武,吴丽敏,田景奎,等.“三妙颗粒”中苍术挥发油提取及包合工艺的研究[J].中药材,2005,28(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