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浸法提取丹参脂溶性部位工艺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1

                        作者:林忠泽,刘东辉,关世侠

【摘要】  【目的】探讨冷浸法提取丹参脂溶性部位的最佳工艺条件。【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为测定方法,以丹参酮ⅡA提取量为指标,考察不同浓度乙醇和粉碎对丹参酮ⅡA提取率的影响,并用正交试验法进一步优选提取条件。【结果】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采用8倍量体积分数95%乙醇冷浸提取2次(每次3 h),在这种条件下,可获得较高的丹参酮ⅡA提取率。【结论】此工艺条件简单、稳定,提取率高。

【关键词】  丹参/生产与制备;丹参/化学;丹参酮ⅡA/分析;色谱法,高压液相;正交试验

丹参为唇形科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的干燥根及根茎,具有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的功效[1]。医学认为,丹参具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防止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加快微循环血流,促进毛细血管网开放,抑制心肌收缩,减少能量消耗,扩张血管,降低胆固醇、血脂,抑制凝血,激活纤溶,稳定红细胞膜,提高缺氧耐受力,增加肝脏血流量,保护肝损伤细胞,抗肝纤维化,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以及消炎抗菌等作用[2]。其脂溶性成分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等药理作用[3]。目前提取丹参脂溶性成分的方法主要有乙醇回流法和超临界CO2萃取法[4]。丹参酮ⅡA是丹参脂溶性主要成分之一,丹参酮ⅡA对热敏感,在提取制备过程中容易被破坏[5],超临界CO2萃取法成本较高。冷浸提取法工艺简单,可室温下操作且成本低。本文对冷浸法提取丹参中的脂溶性部位工艺进行系统研究,旨在优选最佳提取工艺条件,现报道如下。

  1仪器和试药

  LC?10AT高效液相色谱仪(日本岛津);SPD?10A紫外检测器(日本岛津);N2000工作站;丹参酮ⅡA对照品购自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批号:0766?200011);丹参购自山东药材市场,鉴定人为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关世侠副教授;甲醇为色谱纯,购自SIGMA公司;纯水以双蒸法自制。

  2方法与结果

  2?1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丹参酮ⅡA对照品约10 mg,精密称定,置25 mL棕色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1 mL,置25 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即得。

  2?2色谱条件色谱柱:Kromasil C18柱(250 mm×4?6 mm);流动相:甲醇—水(体积比为75∶25);流速:1 mL/mim;检测波长:270 nm。在此条件下测定丹参酮ⅡA对照品及丹参提取物。

  2?3标准曲线分别吸取对照溶液2?5、5?0、7?5、10?0、15?0、20?0 μL,注入液相色谱仪。以丹参酮ⅡA进样量(X)对峰面积(Y)进行线性拟合,丹参酮ⅡA回归方程为Y=4×106X,r=0?999 4。结果表明:丹参酮ⅡA在0?039 2~0?313 6 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2?4溶剂乙醇浓度选择取8份丹参粉末(过3号筛),每份约0?3 g,精密称定后将每2份分成1组,分别精密加入10 mL体积分数为65%、75%、85%、95%的乙醇,冷浸5 h,滤过,收集续滤液,精密量取1 mL置10 mL棕色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分别精密吸取5 μL注入液相色谱仪进行测定。药材提取物中丹参酮ⅡA含量:p丹参酮ⅡA=m丹参酮ⅡA(g)/m药材(g)×100%。

  表1结果显示,体积分数85%乙醇提取丹参酮ⅡA含量比体积分数95%乙醇提取丹参酮ⅡA含量低12?5%,故本实验选择体积分数95%乙醇作为提取溶剂。

  2?5粉碎提取试验取同一批丹参药材,一份粉碎(过3号筛),一份切碎,再分别称取3份,每份50 g,加8倍量体积分数95%乙醇冷浸过夜,滤过,精密吸取1 mL置10 mL棕色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分别精密吸取5 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结果见表2。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所以从节省能源上考虑,丹参药材不必粉碎成粉末,只需切碎后进行投料。

  2?6正交试验选用体积分数95%乙醇作溶剂,取丹参50 g,共9份,按正交条件进行试验,结果见表3、表4表1溶剂乙醇浓度选择试验结果表2粉碎提取试验结果表3因素水平表

  2?7方差分析将正交试验结果进行方差分析。表5结果显示,A(乙醇用量)、B(冷浸次数)、C(冷浸时间)影响冷浸提取效果的因素顺序为:B>C>A,B因素对提取有显著性影响,A因素和C因素对提取无显著性影响,考虑到节省能源和时间以有利于生产,因此确定提取工艺为A2B2C2,即用8倍量体积分数95%乙醇冷浸提取2次,每次3 h。

  2?8工艺验证试验为考察上述优选提取工艺的稳定性,取丹参3份,每份50 g,按该工艺条件即药材用8倍量体积分数95%乙醇冷浸提取2次,每次3 h,分别测定丹参酮ⅡA提取量。结果见表6。按正交实验优先的最佳工艺进行验证试验,3次结果都处于较高水平,这说明该提取工艺是稳定可行的。表4正交水平表表5正交方差分析表6工艺验证试验结果

  3讨论

  丹参脂溶性部位传统提取方法是乙醇加热回流,有效成分容易受破坏,而且提取得膏率高,影响药物作用及制剂载药量[6];超临界CO2萃取能在低温下提取,且得膏率低,但生产成本较高,加重生产厂家负担[7]。

  冷浸法提取丹参脂溶性部位可以避免有效成分在加热过程中被破坏,提取效率高,得膏率低,操作简单且成本低;脂溶性的丹参酮ⅡA分布于丹参药材的皮层中,木质部中没有分布或分布甚微[8],容易被体积分数95%乙醇浸出,因此冷浸过程中丹参粉碎或切碎提取差异不显著。

  本实验采用单因素法和正交设计法对丹参脂溶性部位的提取工艺进行筛选,并考虑了节省能源和时间等因素,得出最佳工艺,即将丹参药材切碎,用8倍量体积分数95%乙醇冷浸2次,每3 h。

【】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S].北京:化学出版社,2005:25.

  [2]郑虎占,董泽宏,佘靖.中药研究与应用[M].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1108.

  [3]程文君,张艳萍.丹参脂溶性成分抗菌消炎作用及其临床应用[J].现代实用医学杂志,2007,3(6):61.

  [4]赵小亮,雷浩东,张继.丹参有效成分提取的研究概述[J].安徽农业,2007,35(6):1795.

  [5]苏子仁,刘中秋.丹参醇提液在浓缩、干燥工艺过程中的化学成分变化研究(I)——丹参酮ⅡA湿热降解机理探讨[J].中成药,1997,19(1):5.

  [6]周昊,彭国平.丹参的传统提取工艺与超临界CO2萃取—大孔树脂联用工艺的比较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4):736.

  [7]王哲,田娟娟,白志明.大豆异黄酮提取方法的解析[J].中国油脂,2007,32(4):56.

  [8]曾令杰,梁晖,陈悦,等.丹参酮ⅡA与丹酚酸B在丹参药材中的分布研究[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6,2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