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发热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的SLE 1例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7-11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属结缔组织疾患,多系统损害为其特征。由于无典型临床表现,极易误诊。作者遇到以反复发热、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的SLE 1例,由于表现极不典型,致长期误诊,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50岁,反复发热,血细胞减少20个月,再发半个月伴头痛,呕吐1d于2007年12月1日第3次入院。20个月前患者自感面部有水肿,关节酸痛半个月,发热伴双下肢紫癜1d,第1次入院。当时体温38.6℃,脉搏90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40/80mmHg,双下肢膝关节以下皮肤散在红色紫癜,压之不褪色,心肺(-),肝脾无肿大,关节无红肿,活动正常,肝肾功能、电介质化验均正常,ESR 28mm/h,血象: Hb 84g/L,白细胞2.8×109/L,血小板72×109/L,尿隐血++,蛋白++,白细胞+++,拟诊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变应性紫癜。予左氧氟少星针0.3/d×1周抗炎,泼尼松40mg/d口服×1周,以后每周减5mg至停药。住院期间体温很快消退,下肢紫癜消失、血象改善。半个月后血象白细胞4.49×109/L、Hb 84g/L、血小板102×109/L、尿常规正常,自觉无不适出院。出院后患者自服铁剂及叶绿素铜钠片3个月,多次复查血象基本正常。6个月后患者再次出现发热伴干咳1周,第2次入院,体检体温38.5℃,脉搏92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40/82mmHg。咽充血,心肺(-),腹(-),住院期间背部曾出现散在皮疹,经停用抗生素很快消失。实验室检查:白细胞2.7×109/L、Hb 99/L,血小板93×109/L,尿蛋白++,尿隐血±,尿本周蛋白(-),ESR 75mm/h,甲胎蛋白、癌胚抗原正常范围,球蛋白42.6g/L,外院抗核抗体全套,抗SSA+,抗SSB+,余均阴性,胸片、腹部B超检查无异常。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针2.4g 静滴,2次/d抗炎,叶绿素铜钠片,利血生升白细胞。一周后体温正常,自觉症状明显改善,白细胞2.89×109/L,Hb 97/L,血小板152×109/L,患者要求出院。出院诊断:急性支气管炎、白细胞减少症。出院后患者继服叶绿素铜钠片、利血生等升白细胞药物半个月,复查血象白细胞正常范围。1年后患者再次出现发热咳嗽2周,伴头痛呕吐1d 第3次入院。体温38℃,脉搏80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35/90 mmHg,神清,颈略强直,心肺(-),腹(-),克氏征(-),布氏征(-),头颅CT无殊,胸片(-),动态血压收缩压重度升高,最高182mmHg,舒张压正常范围。抗核抗体1:320,抗SSA+,抗SSB+,ESR 34mm/h,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正常范围,血象:白细胞2.53×109/L,Hb 92/L,血小板129×109/L。尿常规:蛋白++、隐血+。入院初步诊断:(1)高血压病,(2)急性支气管炎,(3)SLE待排。予抗炎、降压等,患者仍低热、反复头痛、呕吐、血压高,经上级会诊,确诊为SLE。先予强的松1mg/(kg·d) 顿服,连服8周,随后每1周减5mg至30mg/d时合用雷公藤6个月,同时强的松每2周减5mg至7.5mg/d后维持至今,病情稳定,血压、血糖、血脂均正常范围,血象正常,肝肾功能正常。
2 讨论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多系统、多器官损害,患者体内存在多种自身抗体为特征的系统性自身免疫病。其发病可能是因为在多种致病因子的作用下,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功能失调,导致多克隆B淋巴细胞活化,产生多种自身抗体,造成全身器官的损伤。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起病可急可缓,在临床上易引起误诊。当患者出现多系统损害特别是合并肾损害时,临床医生尚能想到该病可能。但SLE的多系统损害出现有先后,当患者某阶段以单一系统损害为主时,极易误诊。该患者反复发热,实验室表现以血三系改变为主,经抗炎和短暂激素治疗,症状消失、三系改善,其血象改变一直误认为感染性血细胞减少,而对发热期间,曾一度出现尿蛋白、短暂性皮疹、关节痛,均未引起重视。另外该患者第2次住院时曾一度出现抗SSA+、抗SSB+,但抗核抗体(-),由于临床医生认为仅有抗SSA+、抗SSB+,而缺乏其它特异性自身抗体出现,不足以诊断SLE,致使该患者仍未能得到确诊,直至患者病史长达20个月,出现典型狼疮性肾炎表现、高血压,抗核抗体全套多个指标阳性才得到确诊,临床医生应引以为戒。由于基层医院多无风湿免疫专科,基层内科医生缺乏对此类疾病的系统认识,故作者认为对于基层医院医生一定要重视业务学习,提高风湿免疫性疾病的认识,熟悉风湿免疫性疾病常见实验室检查及临床意义,在临床诊治中能想到该类疾病可能,实验室检查,使患者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避免漏、误诊。